□文/劉海濤
(博興縣財政局 山東·濱州)
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
□文/劉海濤
(博興縣財政局 山東·濱州)
加強我國國有資產管理,堵塞國有資產的流失漏洞,是我國經濟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能否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滿足我國經濟建設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對國有資產現(xiàn)狀及問題的分析,提出如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和深化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
國有資產;管理;措施
原標題: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收錄日期:2012年5月6日
當前,我國國有資產管理不規(guī)范,國有資產流失及浪費現(xiàn)象嚴重。如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堵塞國有資產的流失漏洞,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能否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滿足我國經濟建設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
(一)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xiàn)狀。國有資產是指國家基于國家權力的行使而依法取得和認定的,或者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yè)投資及投資收益形成的,以及國家撥款、接受贈與等形成的各種財產和財產權利。國有資產是屬于全民所有及國家所有的一切財產和財產權利的總和。從經濟學理論上講,資產不能等同于財產,只有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經營的財產和財產權利,才能稱為資產。因此,在理論和實踐中,國有資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國有資產與國有財產或國家財產同義,是指依法歸國家所有的一切財產,既包括增值型或經營性國有財產,又包括非增值型或非經營性國有財產。狹義的國有資產僅指增值型或經營性的國有財產。我們所說的國有資產是指廣義的國有資產。
根據我國國情,對國有資產實行三層次分級管理的體制和運營模式,即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國有企業(yè)。第一層次中國資委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主體,是在其所屬政府領導下專門負責國有資產管理的決策機構和領導機構。通過組建以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為核心的約束體制,對被授權的國有資產運營和管理主體行使監(jiān)督的權利;第二層次是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是國資委授權的具有企業(yè)性質的國有資產運營機構,代表國家對部分國有資產直接行使資產管理權。這一層次主要是解決國有資產所有者“人格化”的問題;第三層次是國有全資和國有控股企業(yè),是生產經營主體,享有企業(yè)法人財產權,對國有資產管理者(第二層次)負責,實現(xiàn)企業(yè)利潤最大化目標和承擔經營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國有資產改革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國有資產在改革與調整中不斷發(fā)展壯大,國有資產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1、缺乏應有的管理意識。目前對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缺乏應有的認識是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中國國有經濟體系中,以國有企業(yè)為主體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整體經濟改革,在企業(yè)進行股份制改造、進行國有資產產權交易以及在與外商進行合資經營或合作經營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低估國有資產價值,甚至無償占有和使用國有資產的情況,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國家權益受損。
2、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不科學,權責不明確。在我國傳統(tǒng)體制下,政府部門對社會經濟管理和所有權管理兩種職能沒有分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府職能轉換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實行了政府所有權與企業(yè)經營權的相對分離,但從實際看,仍存在問題。首先,政府部門仍可憑借雙重管理職能對企業(yè)進行干預,國有資產的流動受到種種限制;其次,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體系,國有資產管理總體處于條塊分割、多頭管理、職責權限不清的狀態(tài),造成事實上國有資產無人負責的局面;最后,在國有企業(yè)中資產管理不到位,致使國有資產權益缺乏有效的保護,從而使國有資產受到損失。
3、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設。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國有資產的管理出現(xiàn)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但是,有關的管理制度與法制建設卻遠遠滯后于實踐,至今仍沒有出臺一套完整的關于國有資產管理的法規(guī),使得國有資產管理的隨意性很大,管理混亂無序。另一方面,各級立法機關與管理部門盡管也出臺了一些局部性的關于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與規(guī)章制度,但部分法規(guī)、制度之間互有矛盾,使執(zhí)行部門無所適從。
4、國有資產收益環(huán)節(jié)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體系。保護國有資產并使其增值是國有資產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由于國家沒有對國有資產的增值和虧損進行有效管理,國有資產權益受到嚴重損害。主要體現(xiàn)在:國有企業(yè)虧損嚴重,經濟效益持續(xù)下降;國家稅款大量流失;國有資產賬外資金數額驚人;立法和執(zhí)法不完善,國有資產缺乏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一)建立科學有效的三級國有資產管理體系??茖W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要求管理主體明確、職責分明。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并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在宏觀管理體系方面,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主體是國家,具體是指政府。即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產的所有權,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總代表,具體由財政部和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的職能。其次,在微觀經營主體方面,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主體是擁有國有資產的企業(yè)。具體的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需要由企業(yè)最終實現(xiàn),只有通過企業(yè)的生產經營與管理,國有資產才能實現(xiàn)資產安全和保值增值。
(二)健全國有資產評估管理制度。嚴格科學的資產評估制度是管理國有資產的重要前提。缺乏完備的資產評估管理制度,既難以保障國有資產的合法權益,又不利于企業(yè)之間的平等競爭,因此應制定科學的資產計算評估辦法,并應加強資產評估機構和資產評估制度的建設和管理。
(三)完善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制度。國有資產是我國公有制的基礎,必須維護國有資產的權益,并進一步實現(xiàn)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應當建立國有企業(yè)經營評價和考核體系,從總體上考核國有企業(yè)對國有資產的經營狀況,對國有企業(yè)的財產保值狀況進行監(jiān)督評價,健全定期資產清查制度,及時了解國有資產的盈虧和報廢問題,并及時分析其原因,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對違法行為應給予必要處罰。同時,完善國有企業(yè)的內部領導體制,強化稅收的征收管理,堵塞稅款流失漏洞。
(四)加快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改革。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也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因此必須加快各項配套改革,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掃清障礙。首先,應繼續(xù)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其次,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再次,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通過政府代理國有資產所有權職能的機構與政府執(zhí)行公共行政事務管理職能的機構的分離;最后,應大力培育和發(fā)展要素市場。無論是產權轉讓、資本運營,還是經理人員的選聘和監(jiān)督,都離不開完善的要素市場作為支撐。因此,大力培育和發(fā)展要素市場,對于構建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業(yè)務人員素質。要想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總體水平,關鍵在于人才隊伍的建設。國有資產的管理無論在何種程度上實現(xiàn)標準化或者智能化,最終都是由相關的人員執(zhí)行。而由于國有資產的管理者隊伍大、分散廣,更重要的在于國有資產管理者對相應的專業(yè)知識掌握不全面,導致了國有資產管理的不科學、不合理。因此,對國有資產管理人員進行業(yè)務培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吸取現(xiàn)代化的新技術,才能提高國有資產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從而為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證。
(六)采取行政干預手段,引入獎懲機制。應加強國有資產使用者的管理意識,采取行政干預手段,引入獎懲機制,量化國有資產管理目標,對國有資產管理基礎工作應規(guī)范考核獎懲,對業(yè)務人員定期跟蹤檢查,并進行嚴格的考評。同時為了增強對于國有資產管理的嚴肅性以及權威性,對造成國有資產浪費損失的直接責任人,視情節(jié)予以經濟或行政處罰,如若構成犯罪,則交付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綜上,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工程,是一項新的探索性工程,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加以解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伴隨著我國國有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國有資產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只有不斷進行研究與探索,才能更好地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進整個社會進步與發(fā)展。
[1]陳景艷,劉國良.國有資產管理必讀[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0.
[2]安林.新國資管理體制待進一步完善[J].上海國資,2009.11.
[3]戴榮.充分發(fā)揮財政職能加強行政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的監(jiān)督管理[J].國有資產管理,2006.1.
[4]張元東.行政事業(yè)單位資產管理現(xiàn)狀分析及改善途徑[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0.9.
F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