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欽
(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從目前情況看,課堂教學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場所。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達到有機結合,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成了全體高校教師必須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對筆者多年來在教學中所做的探索進行了回顧,在此基礎上對實施的效果做了總結,反思了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筆者講授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是教育部確定的“財經類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是本科經濟與管理專業(yè)統(tǒng)一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和必修課。由于在低年級開設,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因而,在授課過程中,筆者通過自由發(fā)言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例如,在學習隱成本與顯成本的內容時,筆者首先給學生3分鐘左右自由發(fā)言時間,讓學生舉例對所掌握的各種成本進行陳述,然后引出隱成本與顯成本的概念,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兩者的不同。由于學生是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因而在自由發(fā)言中其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加暢達。
(二)在教學過程中力求教學語言的流暢簡明,富有感染力。毫無疑問,在教學組織中,教師的課堂語言做到了流暢簡明,學生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思索問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充沛的精力、風趣的語言都將對學生產生顯著的感染力,可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基于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語言的組織上狠下工夫。例如,部分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中所涉及的彈性的計算有畏懼情緒,筆者就有意識地在例題的講解過程中,用最通俗的語言引導學生區(qū)分弧彈性和點彈性計算公式的不同,就幾個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與學生進行溝通。有時,個別學生會在課堂上出現短暫的注意力分散的情況,筆者不采取當眾批評的形式,而是用眼神、手勢略加提醒,達到了預期效果。
(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個性和人格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自身的個性優(yōu)勢與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學生來自不同的省、市、自治區(qū),成長的環(huán)境是不同的,對問題的認識角度和深度也自然不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著力保護每一位學生成長中的創(chuàng)新取向,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個體,鼓勵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筆者任課的教學班里,由于學生的來源不同,學習的基礎存在明顯的差異,有的學生存在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反應上不夠快,在學習上缺乏優(yōu)勢。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通過課下與其交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對生活中的哪些經濟現象比較關注,然后在課堂上講授到相關章節(jié)時,就有意識地安排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為學生提供彰顯個人能力的機會和平臺。由于是學生平時關注的內容,因而發(fā)言時的表現與平時判若兩人,而筆者也會在課堂上大力表揚,這樣學生就逐漸地樹立了自信心,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不斷提高。
(一)卷面成績。以筆者從事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為例,2010~2011學年學生人數為246人,2010~2011學年學生人數為229人。從期末統(tǒng)考的卷面成績看,該課程的平均分略有提高,2010~2011學年為71.71分,2011~2012學年則上升到72.86分,提高了1.15分。90分以上的人數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為7.72%,2011~2012 學 年 則 上 升 到15.72%,提高了8個百分點;80~89分的人數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為22.76%,2011~2012 學 年 則 上 升 到26.20%,提高了3.44個百分點;70~79分的人數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為28.46%,2011~2012 學 年 則 降 低 到24.02%,下降了4.44個百分點;60~69分的人數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為30.49%,2011~2012 學 年 則 降 低 到17.90%,下降了12.5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10~2011學年的及格率為89.43%,2011~2012學年則降低為83.84%,下降了5.59個百分點。綜合起來看,80分以上的學生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僅為23.44%,而2011~2012學年該比例達到41.92%。顯然,良好以上成績所占的比重在急劇上升的同時,不及格的比例也在提高。2011~2012學年卷面成績最高為99分,最低分為18分,相差81分。另外,該學年的成績標準差大于15,這說明學生的成績差異是非常顯著的。
(二)卷面中反映出的問題
1、部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不強。在2011~2012學年的《微觀經濟學》的試卷中,論述題為二選一,分值為15分。其中一道小題是談及某市政府鑒于市人口不斷增加且商品房價格又較高從而住房日益緊張的情況,打算刺激租房需求,考慮了兩種方案,要求學生從均衡價格及均衡產量的角度分析這兩種方案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從卷面情況看,絕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教材上有明確論述的題目作答,而選擇該題的學生較少。且選擇該題的學生在對問題的論述過程中,缺乏對均衡價格及均衡產量形成及變化的靈活運用。由此看出,學生對經濟理論的理解還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缺乏融會貫通的能力。還有部分學生雖然選擇了教材上的題目,但由于是死記硬背,以致張冠李戴。
2、對圖形的理解不到位。在經濟學的學習中,學生對圖形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圖形,可以加深相關問題的理解。但從卷面中發(fā)現,部分學生對圖形的理解遠未達到預期的要求,在解答問題時,會將相似的圖形拼湊在一起,而對其經濟含義一知半解,或把不同領域的問題完全混淆。如,部分學生在作圖分析短期生產函數中的勞動的總產量曲線、勞動的平均產量曲線和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時,竟然將圖形錯劃成了成本論中的邊際成本、平均成本及平均可變成本曲線。
3、對基本概念的把握欠準確。如在《微觀經濟學》的卷面中,不止一個學生對“短期和長期”的含義認識模糊,認為短期是一年之內,長期是一年以上;有的學生把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與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混為一談;個別學生望文生義,對一些基本概念的把握遠未達到教學的要求。
(一)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潛質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無疑是有裨益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由點帶面,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將不同的知識點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授課中必須要進一步重視案例教學,通過不同層次的案例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經濟現象和熱點問題,使學生能及時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二)采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對圖形的理解能力。部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對圖形不感興趣,甚至有學生直言:看見圖形就頭疼。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種途徑,先引導學生不排斥圖形,再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對圖形的熱愛。在圖形的講解過程中,可舉一些通俗的例子貫穿其中,使學生對圖形的理解能力能上一個臺階。如,在作圖說明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變動時就可以“其他條件不變,牛奶價格下降將導致牛奶的需求量增加”為例進行講解,可啟發(fā)學生從影響因素、圖形的表現諸方面真正掌握相關內容。
(三)使學生準確把握基本概念的內涵。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認為記憶力好,對一些基本概念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因而在卷面中經常看到有混淆概念的現象。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概念中所涉及的核心內容做分層次的把握,建議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適當記憶。如需求的基本含義包括兩層: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購買意愿和購買能力,缺一不可。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對提高課堂效果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教師需要經常對實踐的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全面發(fā)揮,準確、全面把握相關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質量不斷得以提高。
[1]馬文婷.試論高校教學方法改革[J].河南農業(yè),2011.20.
[2]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劉大勇.關于提高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思考[J].中國商界,2010.10.
[4]魏靜.談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昆明大學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