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同
(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安徽 滁州233100)
基督教在當前中國農村的社會功能之反思
——基于馬克思主義視域
朱海同
(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安徽 滁州233100)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基督教通過“自治、自養(yǎng)、自傳”,擺脫了外國教會的控制,成為中國教徒自辦的事業(yè)。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在中國,特別是在農村欠發(fā)達地區(qū)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一些學者對基督教在中國農村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社會功能進行了歸納,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文化傳播作用、道德教化作用、心理調適作用和社會交際作用。筆者主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此進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基督教;社會功能;反思;馬克思主義
建國以來,中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宗教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在中國農村得到迅速發(fā)展,一些專家、學者對中國的基督教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對基督教的社會功能進行了總結,其功能主要有如下四點:1.文化傳播作用;2.道德教化作用;3.心理調適作用;4.社會交際作用。對于基督教的這四項功能,筆者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其反思,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許多學者認為:“基督教在農村中具備一定的文化傳播功能。信徒在信主后,通過學唱圣歌、讀誦圣經等宗教活動逐漸學會了識字,有些虔誠的教徒甚至可以非常容易地指出某段文字在圣經中的什么位置,他們在講圣經教義時侃侃而談,這無疑體現(xiàn)了基督教的文化傳播功能?!盵1]對此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即實行了宗教與國家相分離的政策,學校教育與教會相分離,教育成了國家的主要任務,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九年義務教育已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幼兒學期教育將會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應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完成,而不是在基督教的教堂,至于在教會中信徒讀圣經,學會了識字,就體現(xiàn)了基督教的文化功能,那么,在中國還有另一種方法比這更有效,組織農村的農民學習打麻將,麻將會使每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也能認識麻將上的每一個字,如此看來,麻將也具有了文化傳播功能。因此,農村農民讀書、識字不能靠基督教的教堂,只能由各級政府去完成。事實也正如此,在農村加入基督教的基本上是老弱婦孺,年青人極少,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罕見,這也印證了筆者的觀點。
一些學者認為:“基督教的戒律戒命所涉及的道德內容包括社會公德、家庭道德和個人道德等?;浇逃惺洌ú煌当I、不奸淫等。不偷盜包含有利于社會秩序方面的因素,不奸淫包括有利于社會和家庭穩(wěn)定方面的因素?;浇掏ㄟ^大量的戒律、戒命約束信徒,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引導他們的思想,以一種信仰的形式對教徒進行道德教化作用。”[2]基督教十戒是耶和華給摩西約束猶太人行為的戒律,主要內容如下:“1.不可信仰耶和華以外的神;2.不可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末型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3.不可妄稱耶和華之名;4.不可在第六天之外的第七天工作,這一天應用來祭祀上帝;5.不可對父母不孝;6.不可殺人;7.不可奸淫他人之妻,女人不可與他婦之夫通奸;8.不可偷盜;9.不可作假見證害人;10.不可貪奪鄰人的房屋、奴仆、牛等一切財物。”[3]基督教十戒的前四條實質上是對人民的愚弄,要人民信仰上帝,為上帝服務,上帝究竟在哪里?基督教十戒的后六條戒律雖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但更多的是對人個性的壓抑。今天,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應該從胡錦濤的“八榮八恥”入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于2006年4月4日下午在政協(xié)民盟民進聯(lián)組會上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時提出了“八個為榮、八個為恥”要求,具體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盵4]通過各種途徑學習胡錦濤的“八榮八恥”,以此為契機對人們進行教育、熏陶,以進一步提升人們的道德情操,使人民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用八榮八恥代替基督教的十戒在當前農村老年居民中爭奪道德教化的發(fā)言權,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社會主義道德,特別是胡錦濤的“八榮八恥”,明顯地優(yōu)于基督教的十戒?;浇痰氖鋲阂至巳嗣竦亩窢幘瘢谷说乃枷氡J?,缺少進取精神,把今生忍受世間的苦難作為換取死后去天堂享福的門票,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來世,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胡錦濤的“八榮八恥”,則教導人民要熱愛祖國,崇尚科學,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通過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家園,過上幸福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虛無縹緲的來世。
許多專家指出:“很多信徒是因為自身或家人有了疾病、受到死亡的威脅或者處于其他困境之中,災難的打擊是他們信教的驅動之一,他們迫切需要改變現(xiàn)狀,對處于苦難中的教徒而言,信仰基督教成為擺脫困境的重要途徑,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基督教對于教徒起著一定的心理調適作用?!盵5]對于這種心理調適作用,看看馬克思是如何表述的:“宗教的苦難既是現(xiàn)實苦難的表現(xiàn),又是對這種現(xiàn)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狀態(tài)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盵6]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把基督教這種鴉片當作人民的痛苦的止痛藥,鴉片是具有鎮(zhèn)靜、止痛的作用,但服用鴉片是會上癮的,隱君子不但危害自己,也危害家庭,還危害社會,用鴉片作止痛藥,后患無窮。列寧對宗教的這種作用也有如下的表述:“宗教是終身給他人勞作,為窮困和孤獨緊壓著的人民群眾到處蒙受的精神壓迫的一種。被剝削階級由于沒有力量同剝削者進行斗爭,必然會產生對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正如野蠻人由于沒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產生對上帝、魔鬼、奇跡等的信仰一樣,對于工作一生而貧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導他們在人間要順從和忍耐,勸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天國的恩賜上。對于依靠他人勞動而過活的人,宗教教導他們要在人間行善,廉價地為他們的整個剝削生活辯護,廉價地售給他們享受天國的幸福的門票。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宗教是一種精神上的劣質酒,資本的奴隸飲了這種酒就毀傷了自己作人的形象,忘記要求稍微過一點人應當過的生活?!盵7]從這里,可以看出,宗教的心理調適作用把人的形象毀傷了,使人喪失了作人的尊嚴。
有些學者認為:“基督教在當代農村中的社會交際作用集中體現(xiàn)在可以密切教徒之間的聯(lián)系。這里的‘密切教徒之間的聯(lián)系’既包括密切本地區(qū)教徒之間的聯(lián)系,也包括了密切不同地域間的教徒之間的聯(lián)系?!盵8]筆者認為,當今社會,人們之間的交往應是開放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基督教徒之間的交往,這是一種排他性的交往。這種排他性的交往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以及人們生產方式的迅速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已不再遙遠,地球已變成了村落,人們之間的交往應更加開放,更加相互交融?;浇掏街g的交往的排他性,也就越來越不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了。
基督教在當代中國農村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迅速發(fā)展是由于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社會政策造成了我國社會兩極分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完全覆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而且,這種社會保障還是低水平的,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沒有得到切實解決,使廣大的農村居民在生活中遭遇到很多困難,像看病難、看病貴等現(xiàn)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繼續(xù)深入發(fā)展,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農業(yè)、農村、農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得份額的逐步增加,農村居民生活狀況的逐步改善,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會進一步豐富多彩,農民信教的現(xiàn)象就會越來越少。事實也正是如此,基督教在農村的信徒絕大多數(shù)是老年婦女,極少有年輕人,這就是確鑿的例證。只有我們的社會發(fā)展了,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也就不會再去基督教的教堂去尋求精神寄托了。
[1][2][5][8]王鑫宏.當前河南農村基督教現(xiàn)狀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5-77.
[3]baike.baidu.com/view/303054.htm[EB/OL].2010-06-10.
[4]tyzy.hnedu.cn/web/5/200609/30141233/25.html[EB/OL].2006-04-26.
[6]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3年末-1844年1月)[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C].45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C].2.
[7]列寧.社會主義和宗教[A].列寧全集(第十卷)[C].1905-12-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