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朝陽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闡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重點,以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為主線,全面系統(tǒng)地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涵蓋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在內(nèi)的全部重要內(nèi)容。通過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積極探索各種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把辯論賽引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這是我們進行該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有益探索。為此,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闡述課堂辯論賽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及其應用。
第一,開展課堂辯論賽,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課堂辯論賽要求學生在辯論中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jù),只有這樣才能在辯論中得到評委和觀眾的認可。這就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必須做足功課,積極主動地去收集材料,構(gòu)建合理的邏輯框架,選擇合適的理論做依據(jù)進行論證。比賽爭勝的心理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其次,課堂辯論比賽雖然很激烈,但和簡單的課堂講授相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和諧寬松自由的氣氛,使學生能圍繞辯題比較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也給了學生一個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這也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
第二,開展課堂辯論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要求學生掌握比較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相當一部分學生覺得理論很枯燥,不喜歡學理論,甚至對理論有一種反感情緒。激發(fā)學生的理論興趣,這是搞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的基本前提。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毫無興趣的人,怎么能夠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呢?課堂辯論賽就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之一。因為辯論過程就是不斷“講理”的過程。學生要想在課堂辯論中得到評委和觀眾的首肯,必須要構(gòu)建一個合理的理論框架,并且要有堅實的理論支撐。只要我們選擇合適的辯題,就迫使學生努力自覺地去學習鉆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他們具有一定的理論功底,并在此基礎(chǔ)上構(gòu)建辯論雙方的理論框架,這就使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第三,開展課堂辯論賽有利于學生課外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過去,多數(shù)學生課后就把教材一扔,根本忘記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除了上課以外,根本不看教材,甚至不少學生到考試的時候,課本都還是新的。在開展課堂辯論后,學生在課外也會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因為一場辯論賽的準備是個比較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雖然一場比賽打下來不過30分鐘左右,但從材料的收集到理論框架的構(gòu)建,從尋找理論支撐到建立邏輯框架,從理論材料的準備到模擬辯論,這些工作都是在課外進行的。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開展課堂辯論賽會使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來進行一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雖然課堂辯論會占用一些教學學時,但在課外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學時。
第四,課堂辯論賽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理論課教學中,部分教師喜歡唱“獨角戲”,教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有味,但學生卻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不少學生甚至對這種“一言堂”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反感,以至對整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在教學中引入課堂辯論,就徹底擯棄了這種“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在整個課堂辯論賽中,不僅有正反雙方的場上交流,雙方辯手和場下同學的交流,而且還有老師作為點評嘉賓和辯手及場下同學的交流,促進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促進了師生之間平等、民主風氣的形成,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進行課堂辯論賽時,辯題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選好一個辯題是課堂辯論成功的一半,辯題的選擇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可辯性。和一般的辯論賽一樣,課堂辯論賽的辯題也是把一個正確的、合理的、公認的甚至中庸的觀點提取出來,然后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推到極致,變成兩個極鮮明、針對性極強的觀點,從而為課堂辯論提供論戰(zhàn)的空間。比如,反腐倡廉既要自律又要他律,把這個觀點推向極致就成了正反雙方的觀點:“反腐倡廉主要靠自律”和“反腐倡廉主要靠他律”。也有一些辯論,正反雙方所持的觀點都是人們所理解的,即正反雙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的社會基礎(chǔ),只是人們長期以來各置一詞,沒有得出最終的結(jié)論。如“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這類辯題也給辯論雙方提供了較大的辯論空間。一個可辯的、有較大辯論空間的辯題可以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各方面才能,也使辯論賽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二是時代性。辯題要緊扣時代脈搏,貼近社會現(xiàn)實。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并不是“象牙塔”里的學問,它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深入研究并回答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也要求我們幫助學生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現(xiàn)實問題,所以我們課堂辯論的辯題的設(shè)計就要更多地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如我們就曾經(jīng)設(shè)計“‘人肉搜索’應該/不應該禁止”、“明星代言應該/不應該承擔連帶責任”、“社會應該/不應該鼓勵大學生使用信用卡”等問題進行辯論,學生辯論得非常熱烈。
三是哲理性?!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課堂辯論的辯題要和我們所講授的原理有一定的聯(lián)系——或者辯題本身就是某些基本的哲學經(jīng)濟學問題的爭論,或者辯題可以用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來支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興趣。比如“真理是否越辯越明”涉及真理的本質(zhì)及形成、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guān)系、真理的檢驗標準等問題。當學生就這個辯題進行深入分析后也就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真理觀這部分有了基本的了解。再比如,結(jié)合“環(huán)境保護應以人/自然為本”,正方可能會提出生存危機,認為環(huán)保要保證人的生存不受影響。反方可能會強調(diào),在發(fā)展層面環(huán)保要保證人能夠適當?shù)乩觅Y源,推動科技進步,以保證人類更好地發(fā)展。而不能因為保護自然而放棄使科技進步等等。這個辯題的辯論就是學生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發(fā)展的關(guān)系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根據(jù)我們組織課堂辯論賽的經(jīng)驗教訓,教師在組織課堂辯論的辯論隊伍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原則。
第一,學生參與的廣泛性。辯論隊的組織要體現(xiàn)參與的廣泛性,盡可能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不要把辯論變成少數(shù)人的游戲。如果只是少數(shù)人參加辯論,多數(shù)同學淪為看客,就起不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在大學里,一次課有2個學時,一般可以打三場比賽,這就有6支隊伍。教師可以把全班同學分到這6支隊伍里面。這樣按照一般的辯論賽模式,一個班級就有24個同學參加比賽,如果突破一般辯論賽的模式,辯論雙方安排更多的辯手上場,就可以有更多的同學參加辯論。其他的同學雖然沒有參加比賽,但都要參與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參加他們自己小組內(nèi)部的模擬辯論。
第二,辯論比賽的競爭性。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把有一定辯論基礎(chǔ)、口才較好和理論思維能力相對較強的同學分配到不同的隊伍中,增強隊伍之間的對抗性。防止辯論出現(xiàn)一邊倒的現(xiàn)象。如果這樣的話,一方面會使對這個辯題的討論不充分,不利于學生對相關(guān)理論的把握,另一方面會損害部分同學參加比賽的熱情與積極性,不利于以后比賽的組織。
教師對課堂辯論賽的點評一般從這樣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剖析辯題。要對辯題進行仔細的分析,評析辯論雙方對概念的把握是否內(nèi)涵外延明確,是否從運動、變化、發(fā)展歷史的觀點去界定概念。對辯題的背景知識是否清楚把握,對理論的闡述與運用是否正確到位。這一點是課堂辯論點評的關(guān)鍵所在。
二是分析邏輯框架。進行辯論時,論戰(zhàn)雙方都需要運用一定的理論和客觀事實作為維護自己立場的依據(jù),而這些理論和事實需要用一定的邏輯框架進行整理與組織。雖然辯論雙方可能維護的都是一個片面立場,在邏輯上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存在一定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但是,一個合理的邏輯框架是一場辯論賽取得勝利的關(guān)鍵。點評邏輯框架,就是要看雙方在邏輯上是否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各分論點之間是否有邏輯關(guān)系,是否圍繞辯題進行辯論等。
三是點評其他辯論技巧。比如,辯題對辯論雙方的利弊,自由辯論戰(zhàn)場的設(shè)計與轉(zhuǎn)換,辯論語言是否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否恰當表現(xiàn)幽默感,辯論雙方的辯德與辯風等。
總的來講,課堂辯論賽的點評和辯論賽的點評不一樣,一般辯論賽更側(cè)重對辯論技巧和辯論語言的評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上的辯論更強調(diào)對辯題理論分析的點評。
第一,課堂辯論對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組織課堂辯論是個龐大的工程。從辯題的選擇到辯論隊的組織,再到課堂辯論的具體進行,教師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而如何選擇辯題,如何點評比賽,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外,教師還要有一定的辯論知識與辯論技巧。
第二,課堂辯論的組織好壞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guān)鍵。首先,如何保證多數(shù)同學參與,這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F(xiàn)在不少學生自我意識很強,只想?yún)⒓颖荣?,而不愿意參加資料收集、辯詞寫作、自由辯論準備等一系列的賽前準備活動,教師必須想辦法讓更多的同學參加賽前準備,畢竟真正上場參與比賽的只是少數(shù)同學。其次,課堂辯論能否獲得成功,教師課堂的組織也很重要。過于寬松會使課堂混亂,完全變成了一場游戲,浪費了寶貴的課時。而管得太嚴,又不利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盡管我們進行的只是課堂辯論,也要按照正式辯論賽的程序和規(guī)范來組織比賽。
第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我們現(xiàn)在所面對的是“90后”的青年大學生,他們總體上個性張揚、樂于表現(xiàn)、思維活躍、目標明確。他們也有著追求真理、關(guān)注社會、完善自我的強烈要求。課堂辯論這一教學方式正是適應了“90后”大學生的這一特點,為他們張揚個性、表現(xiàn)自己、追求真理、提高素質(zhì)提供了一個活動的舞臺。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多在理論思維、臨場反應、語言表達等方面肯定學生,使他們在辯論中切實體會到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用好它的甜頭,這樣才會受到“90后”大學生的普遍歡迎。
[1]趙繼偉.論思想政治教育機理的功能[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
[2]丁秋玲.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孝感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