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佩君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儒家法律思想對構建和諧法治社會的影響及啟示
白佩君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中華法系作為世界上五大法系之一,在人類法制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作為傳統(tǒng)法律思想中的儒家法律思想,以其“禮治、德治、人治”的主張貫穿于中國法律文化思想的整個過程中,它不但影響了中國社會文化生活領域,更深刻地體現(xiàn)于法律制度當中,同時對我國構建和諧法治社會建設帶來了諸多研究命題。本文以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即倫理法、道德法、家族宗法為出發(fā)點,就儒家法律思想對當代法制建設的思想構建做一分析探討。
儒家法律思想;和諧社會;法制建設
在我國法制思想史中,儒家學派的法治思想始終處于主流地位,自春秋戰(zhàn)國起延至漢唐,各朝各代君王及大儒們將儒學發(fā)展到禮、義、刑、德于一體,使中國封建制度成為“國法、天理、人情”的融合體,從而形成了中華法系的一大特點。而作為其核心內(nèi)容的儒家法律思想的特點是將道德、倫理、家族宗法法律化。它根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法律思想中,既給中國造成了封閉,制約的負面影響,也帶來了一些構建和諧社會、民安太平的積極內(nèi)容。無論利還是弊,只要我們在推進和完善我國現(xiàn)代化法制建設時揚長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汲取有益的思想啟示是可行的。
我國傳統(tǒng)法治思想中以儒家法治思想為骨干和主流,而儒家法治思想的基礎特征就是倫理法,即用倫理道德來解析法律的關系,以倫理價值作為法的價值評判。儒家倫理規(guī)范既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又制約著社會活動,并且滲透到人們的思想文化領域。儒家學者們肯定了倫理道德同法的緊密聯(lián)系,于是將這種規(guī)制人們行為生活的倫理制繼承發(fā)揚,逐漸上升為國家的治國原則、政治制度和國家結構等。如儒家“隆禮重法”思想的制度倫理意蘊為我國當今建構、穩(wěn)定和維護現(xiàn)代社會的和諧有序提供了有益的傳統(tǒng)倫理文化資源和制度資源。禮”的倫理價值導向為“以順人心為本”,強調(diào)“禮”對社會和諧的主體作用?!岸Y”作為倫理法中的關鍵內(nèi)容,被儒家學者們推到“法”的高度,違反“禮”就可能受到刑罰制裁,人們必須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以禮法作為準則,順者生,逆者死。由于“禮”、“法”的制度內(nèi)涵中所蘊含的倫理色彩決定了其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與公正性,從而有了“引禮入法”、“引禮入律”、“一準乎禮”的儒家法律思想,“禮”便成了維護社會秩序的基本規(guī)范。以上看出,儒家的倫理法將人倫道德、禮教溶于法律,使二者緊密聯(lián)系,互相交織和滲透,以倫理法的宗旨作為法律的宗旨,以倫理價值作為法律的價值,以倫理作為法律的本體。
儒家思想把人類活動的許多領域道德化,在法律領域也不例外。立法方面,它把道德的法律化作為基本的價值追求。治國方面,它把刑法輔助下的德教優(yōu)先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暗轮餍梯o”乃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強調(diào)在治國方略上,應以德教為主,以刑罰為輔。刑法應體現(xiàn)儒家的道德原則,使刑法成為維護儒家道德的工具。儒法主張在輔之以刑罰前,用德禮之教來培養(yǎng)和教化人們有一顆羞恥心,提高民眾的道德覺悟,從而有效的預防犯罪。這種重德行的思想與當前注重德育教育,用人選材德行并重的原則一脈相承。儒家的這種觀點在西方也有人提出并主張,如18世紀的意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利亞在其所著的《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指出:預防犯罪比懲罰犯罪高明,這乃是一切優(yōu)秀立法的最正確目的,預防犯罪的最可靠但也最艱難的措施是完善教育。
家族宗法是傳統(tǒng)文化及儒家宗法的內(nèi)核。宗法制度(家族制度)于西周時期正式建立,進入封建社會后,衍生為儒家的倫理綱常之道,滲透于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等各種關系中,進而形成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習慣和民族個性。而今天保存下來的一些古建筑,尤其是四合院的建筑形態(tài),最為精確地反映了宗法(家族)制度控制下的家族結構特征。宗法制度的精神是貫徹“親親”、“尊尊”的倫理信條。在法律適用上確立了“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所以,儒家法學思想因宗法倫理道德的支配,而注重名分,區(qū)別貴賤,從而形成了實質(zhì)上的不平等。家族宗法的形式代表即為家族團體,家族團體是國家組織機構的基礎,家族宗法與國家制定法,實質(zhì)上是合二為一的行為規(guī)范,這就決定了家法族規(guī)的社會功能及它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特有地位,它不僅是齊家的有力規(guī)范,同時也是治國的重要基礎。
儒家熔倫理與法律與一爐,一方面賦予主要的倫理原則以法律的性質(zhì)和效力,另一方面強調(diào)法律為維持倫理原則服務,使倫理駕于法律之上。儒家的倫理原則,主要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之間關系準則,其倫理法重倫理道德,重社會義務和道義,重個體修養(yǎng)中的家庭建設,這些有意的思想如果我們加以合理利用,使道德和法律相互支持,權利和義務相互統(tǒng)一,兼顧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從而使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這正是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著眼點,也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有效保障。市場經(jīng)濟必須有法律規(guī)范來支撐,同時也需要道德范疇的約束,這也是儒法所講的義(法律正義、道德正義,即合理合法)。市場經(jīng)濟必須堅持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也就是“利”和“義”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法律行為上,即是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因此,儒家倫理法的“重義輕利”思想含有其合理的價值原則。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xiàn)和凝結。在不否認追求正當利益和合法權益的同時,應大力提倡,這可以防止惟利是圖、貪污腐敗、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可見,使倫理道德和法有機結合,“義”和“利”辨證統(tǒng)一,這是作為禮儀之邦和文明古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法哲學給予我們的最有益的思想啟示。
法律是調(diào)整人們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但又不是唯一的,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還需要道德等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調(diào)整。首先,道德規(guī)范的軟性要求比法律規(guī)范的硬性規(guī)制容易被民眾所接受。前者是把遵紀守法的理念植入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使其自覺自愿遵守,從而使法律道德化。把道德化了的法律運用于實踐中,會使法律的實施到群眾的道義上的支持,從而減少法律實施上的阻力,并增強法律的權威性。其次,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道德教育,為法治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加強道德教育,不僅可以減少各種利益沖突引發(fā)的社會矛盾,還可以有效的防止犯罪。如我國現(xiàn)行的勞動改造制度即援用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善論而認為以道德教化來排除人的后天惡性,以教化的手段來改造,而使犯罪者重新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可見,儒家的人性論及建立于其上的德教理論對我國的勞動改造制度提供了文化與心理的資源。綜上兩點所述,儒家道德法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法治,對我國當前的法制建設也帶來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道德法引入法律規(guī)范是合理而必然的,是對我國當代法制建設的有益補充。
在治國問題上,儒家認為起決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法,認為“有治人,無治法”必須有好的領導者,統(tǒng)治者才能治理好國家。在此,儒家夸大了統(tǒng)治者的個人作用,將個人的權利凌駕于國家法律之上,使“人治”大于“法治”,這是儒家法律思想腐朽的一面,儒法要求人們對君權、夫權、父權無條件認可與服從,對君主盲目的崇拜,使的“人”在法中起主導作用,在這種對人權絕對化的社會形態(tài)下,個人很難提出自己的意見、主張或權利,很難形成獨立的意識。凡是依“三綱五?!毙惺拢@必然抑制了法制的成長。而我國現(xiàn)代化的法制建設建立在以“權利義務”為本位,以“人人平等”為基礎的法律理念上,要求有一個開放流動的社會來支持,這樣比較有利于個人獨立意識和自由、平等意識的產(chǎn)生。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根植于法制建設中,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成為立法原則,這就必然將“法治”作為當代法律思想的核心、主流,那么必然會與傳統(tǒng)思想的“人治”相抵觸。因此,要想建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律思想,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法制社會,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就必須要拋棄“人治”觀念帶給我們的束縛。
綜上所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特征。作為其核心的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國歷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根植于中國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支配著中國兩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和價值取向。從建立在其上的“禮治、德治、人治”基礎上的政治法律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法律文化思想已經(jīng)影響著我國現(xiàn)代法制建設的方方面面,正如所有的傳統(tǒng)思想一樣,儒家法律思想既有其制約性和封閉性,也有其積極的合理內(nèi)涵。因此,當我們在推進和完善國家當代的法制建設時,對于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遺產(chǎn)需要認真研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成為我國當前的法制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參考和借鑒。
[1]陳云良.儒家倫理與法治精神[J].中國法學,2002,(5).
[2]鄧建華.儒家自然法研究及其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1).
[3]李振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明辯[J].行政與法,2003,(3).
[4]中國法律思想史[M].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2000-07,(1).
[5]李交發(fā).論古代中國家族司法[J].法理學,法史學,2000,(9).
[6]催永東.儒家道德法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1).
[7]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