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國芳
(湖南外國語 職業(yè)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6)
淺談英漢語語言中“中動詞”的用法特點
賴國芳
(湖南外國語 職業(yè)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6)
“中動結構”(“Middle Construction”)是英漢語言中一種特殊的句型.它通過“中動詞”的巧妙的運用實現(xiàn)了動詞從表動作到表狀態(tài)的變化,賦予了語言運用更多的涵義.不過,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該動詞的用法又有著細微的差別.本文擬從語義特點、屬性、條件、形成等方面分別對英漢中的中動詞作一個粗淺的探討.
中動結構;中動詞;非作格動詞;作格動詞
英漢語語言中有一種特殊的句型是“中動結構”(“Middle Construction”).中動結構的意思是形式上是不及物的句子形式,但語義上表達的卻是某種被動意義的結構.中動結構的動詞,也就是常說的“中動詞”,它實現(xiàn)了動詞從表動作到表狀態(tài)的變化,也實現(xiàn)了從及物動詞到不及物動詞的變化.Stroik認為,中動結構靠句法推導而成,因此,中動詞通常都應該具有完整的論元結構,論元降格原則使外論旨角色降至VP附加語位置;內論元通過升格移入結構主語位置.一般來說,英漢兩種語言中的中動詞還是比較相似,但中間也存在著差別.本文擬從語義和句法、屬性、條件、形成等方面分別對英漢中的中動詞作一個粗淺的探討.
Halliday認為,所謂“中動”,指的是一種語態(tài)(voice),他把語態(tài)看作語義的范疇,在及物和作格分析中將語義態(tài)分成三類,始動(operative)、受動(receptive)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動(middle).如:
a.Mike sold the bike.(始動)
b.The bike was sold.(受動)
c.The bike sells well.(中動)
把這三個句子進行比較久可以看出,英語中的中動詞(middle verbs)區(qū)別于其他動詞,是在于其域內論元出現(xiàn)在主語的位置上,但動作并非以被動形式出現(xiàn).中動結構中,及物動詞由于受語義與句法環(huán)境的影響,臨時充當不及物動詞使用,但又和普通的不及物動詞有區(qū)別.派生不及物動詞表達的事件暗含兩個參與者,一個是施動者,一個是受動者.不過,漢語的中動結構也很豐富,許多漢語小句在句法層面沒有使動者的體現(xiàn)成分,比如:
a.這件衣服很漂亮,但要花很多錢才能買得起.
b.感情容易破裂.
以上類似的句子又被稱作受事主語句,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附加成分.呂叔湘指出,“動詞前面附有要、好、難、容易等或后面附有表可能性的得、不等附加成分”(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1984:453).
對于英語中的中動詞的形成,語言學界意見不一.其中,Stroik的觀點最具說服力.他認為,中動結構靠句法推導而成,中動詞具有完整的論元結構,論元降格原則使外論旨角色降至VP附加語位置;內論元通過升格移入結構主語位置.比如:The book reads easily.是通過移位造成的,換句話說,它的底層結構應該是[IP[VP reads the book easily]].而為了檢驗中動句是否涉及移位,宋國明(1997)運用約束理論,給出了如下句子:
a.Books about oneself read easily.
b.Letters to oneself compose easily.
不難理解a中的oneself與“念書的人”指稱相同(coindexed),b中的oneself與“寫信的人”指稱相同.根據(jù)Chomsky約束原則(Principles of Binding Theory)甲(“后應詞必須在約束范圍內受約束”),后應詞oneself既然和“讀書的人”(施動者)同標,中動句里就必存在一個隱含的施動者論旨角色.宋國明根據(jù)相似的法語結構Ce livre se lit facilement.(其中se充當域外論元)假設出相應的英語結構The book ф-reads easily.(其中ф是假設帶“施動者”論元的隱詞出現(xiàn)的位置).根據(jù)可見條件(Visibility Condition),ф既然可見就必須有格,于是吸收了動詞的格(case absorption),使之失去給補語授格的能力.而格的檢驗(case filter)告訴我們,所有NP都要有格,因此在中動句里,補語必須移到主語的位置以獲得格.上面的句子移位前的底層結構可以寫作[IP[VPфi-read[NP book about oneself i]easily]].
中動詞結構和被動動詞一樣,都反映了一種抑制論元角色(theta-role suppression)的現(xiàn)象.顧陽(1994)指出,中間動詞和被動動詞的形成有一個不同點:被動動詞形成之后,被抑制的施事者可以通過介詞by在句子中表現(xiàn)出來;中間動詞沒有施事者,只能通過行狀副詞暗示隱含的施事者.但Stroik(1999)認為中動詞和被動動詞一樣,可以把外部論元(Agent)放在附加語(adjunct)中.降級的(demoted)的 Agent論元可以出現(xiàn)在for-PP中作for的賓語.
a.Physics books always read slowly for Lou.
b.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for Sam.
綜上所述,由中動結構移位的過程可見,中動詞的語匯語義(lexicosemantic)結構和相應的主動詞一樣,即V.
一般來說,英語中的動詞主要有兩大類:及物(transitive)和不及物(intransitive),動詞的及物性(transitivity)一直是討論的熱點.1978年,Perlmutter第一次明確提出著名的“非賓格動詞假說”(“unaccusative hypothesis”),大意是,不及物動詞分為兩類: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 verbs)和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 verbs).有無意愿控制和自主性是這兩類動詞的主要區(qū)別:有意愿控制及自主的非作格動詞的唯一論元是域外論元,如“工作”、“勞動”、“笑”等;而無意愿控制或非自主的非賓格動詞的唯一論元是域內論元,如“開始”、“融化”、“死”等.中動結構的主語只能是域內論元,因此中動詞可以視作非賓格用法的及物動詞.因為及物性只是針對具體用法而言的,中動詞可以認為是非賓格/作格(unaccusative/ergative).而中動詞又并不完全等同于ergatives,中動詞和一般ergative用法是有區(qū)別的.
1.作格動詞描述某一具體事件,具體時間性,比如:“衣服破了”,而中動詞是泛指性的(generic),語義指向為“衣服被撕破”這一傾向/習性(propensity)因此中動詞是非事件性的(non-eventive),不應該有時態(tài)的屈折.比如下面兩個例子:
a.the car drove easily ten years ago,according to the driver.
根據(jù)司機的說法,這種車十年前以前跑得更快.
b.Clothes are easy to wear.
衣服很容易穿.
這些句子形容的是某一特定時間發(fā)生的某一單一事件,具有[+punctuality/tense]的特征,因此很難為人接受,由此可見,中動詞具有的泛指性決定了其[-punctuality/tense]的語義特征.
2.middle和Ergative的語義標準是,前者暗示施事者在起作用,而后者則不然.“窗戶破了”只是說明了這一事件,但是絲毫未暗示是誰引起了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猜想,玻璃是某人不小心打破的,或者是大風吹壞的.正好相反,“衣服很容易穿“明顯的暗示了玻璃是在可在“外力作用”下破裂的,盡管“外力”具體是什么沒有明確所指.
漢語里存在大量的受事主語句,正如前文提到的,一些附加成分往往顯示出所在句子為受事主語句.
a.這個手機已經(jīng)用過了.
b.這個梨子吃不得.
c.這種衣服穿在山上很漂亮.
d.英語容易學.
這幾類受事主語句中,c、d為典型的中動句,可以分別稱為“起來句”和“難易句”.同前面討論過的英語中動一樣,“電腦”和“小孩子”分別是中間動詞“使用”和“欺騙”的域內論元,經(jīng)過名次詞組移位提升到主語位置.這個移位過程同樣可以用約束原則來進行檢驗.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句子的來進行比較:
a.自己的車開起來比較順手.
b.批評自己的報告寫起來特別費事.
同樣地,這組句子的邏輯形式可以寫成:
a’.對于某人X,X覺得開X的車比較順手.
b’.對于某人X,X覺得寫批評X的報告特別費事.
為了不違反約束原則甲,我們同樣可以假設一個ф/域外論元,如下所示:
自己的車ф-開起來比較順手
NP移入前的底層結構是[IP[VPфi-開[NP 自己i的車]比較順手]]
因此,漢語的中間動詞的形成同英語是相同的,都經(jīng)歷了格吸收和名次組位移.而漢英中動詞的屬性也是大致相同的,都是表示主語的內在本質,具有[+non-eventiveness]的語義特征.
“中動結構”在漢英語語言中普遍存在.仔細分析兩種語言中的中動詞的形成過程、語義特征以及限制條件就可發(fā)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中動詞呈現(xiàn)出很大的一致性,但是,由于象影響效應這樣某些條件的限制,又使得兩種語言的約束程度又有不同,這正好體現(xiàn)了語言的個性和共性.當然,影響效應不僅作用于中動句,也影響其他的巨型,比如被動結構(nominalpassive)和中文里的把字句、等等,此類問題還需進一步探索.
〔1〕Culicover,P.W.,1982.Syntax,New York Academic Press,Inc.
〔2〕Halliday,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Ltd.
〔3〕Jacob, R.A. et al, 1968.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London:Ginn and Company Ltd.
〔4〕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宋國明.句法理論概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6〕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H313
A
1673-260X(2012)01-0194-02
高職高專商務英語專業(yè)以職場競爭力為導向的CBI教學模式實踐研究(HW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