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鵑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警務管理系,南京 210046)
國際警務學術的交流,以及刑事偵查技術的發(fā)展,對我國警務專業(yè)人才的英語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公安部和司法部就明確提出培養(yǎng)一支“懂經(jīng)濟、懂科技、懂外語、懂WTO規(guī)則”的合格的公安民警隊伍。于是,公安院校的警務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日益突顯。
警務英語屬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范疇,其研究和探討在我國起步較晚。長期以來,警務英語教學處于英語教學的邊緣地帶,許多一線教師缺乏對這門課程的基本認識,導致學生警務英語學習效果不理想。從南京森林警察學院近年來學生對警務英語學習的情況調查來看,警務英語學習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態(tài)度消極,警務英語學習動機缺失。
公安院校英語課程分為基礎英語(大學英語)和警務英語兩大部分。以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為例,基礎英語開設三個學期,第四學期才開設警務英語課程。大部分學生由于將來公務員考試不考察英語,或已經(jīng)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或將來工作中不需要使用英語等原因,普遍輕視警務英語學習。
2.學習方法單一,警務英語學習策略滯后。
警務英語學習與基礎英語完全不同,警務英語教材帶有明顯的專業(yè)內(nèi)容,如專業(yè)詞匯、語言結構、文體特色、修辭特征和言語習慣等。整體來看,教材內(nèi)容多數(shù)是從專業(yè)文獻中選編,有大量的專業(yè)詞匯、長句和難句,與學生自身實際的英語水平有較大的距離,語言理解難度偏大。大部分學生盲目認為警務英語就是直接把警務專業(yè)知識運用到英語學習中,把警務英語課程等同于英語閱讀課,從而被動地閱讀教材內(nèi)容,強調英語閱讀學習策略,而對于實際警務應用中聽、說、寫、譯的能力完全忽略,更談不上各種認知、元認知以及社會情感等英語學習策略的靈活運用。
3.學習信心薄弱,警務英語學習氛圍較差。
由于學習動機缺失,警務英語課堂教學難以開展,因而學生上課不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教師布置的課后自主學習任務也不聞不問。由于警務英語教材難度較大,部分學生對自身英語水平自信心不足,對教師產(chǎn)生過度依賴心理,因而警務英語課堂教學還是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一言堂”。
歧義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又名模糊容忍度。對歧義容忍度的研究始于美國心理學家Frenkel Brunswick對歧義不容忍的研究。Brunswick認為歧義容忍度“是個體或群體在面對一系列不熟悉的、復雜的或不一致的線索時,對模棱兩可的信息進行知覺加工的方式”[1]。Budner認為,歧義不容忍是一種將產(chǎn)生歧義的情景,即全新的、復雜的、難以解決的情景感知為威脅來源的傾向[2]。
從20世70年代起,語言學家開始重視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歧義容忍度的研究。Norton認為不容忍歧義的人傾向于將模糊的、不完整的、不確定的、不連貫的、相互矛盾的信息看作是潛在心理威脅的起因[3]。Chapelle和Roberts認為,在有歧義的情形下,歧義容忍度高的人能夠接受模糊不清的事物,而歧義容忍度低的人則無法容忍模糊不清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往往讓他們感到不安[4]。Ely從語言學習課堂反應出發(fā),把歧義容忍看作是一種情感/性情學習風格。他認為歧義容忍度反映了學習者對待困惑和界定不明顯的情況的接受程度[5]。McLain發(fā)現(xiàn),歧義容忍度高的人更愿意冒險,更容易接受變化[6]。Ellis將能容忍歧義解釋為一種在接觸模糊的、全新的語言刺激時既不感到沮喪也不屈從于權威的能力,它允許有一定的不確定狀態(tài)存在,而并不一味追求嚴格的分門別類[7]。
可見,歧義容忍度是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中遇到的語義不明、所指不清、發(fā)音含混等不明朗現(xiàn)象時的態(tài)度。語言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歧義容忍度的高低與學習效果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殷燕指出,學習者所感受到的語言學習中的歧義會抑制其冒險的欲望,從而阻礙他們?nèi)L試新的、動態(tài)的并不斷變化的語言,同時也妨礙了學習者采用新的學習策略;如果學習者能容忍語言上的歧義,那么他們就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樂意大膽嘗試,很少產(chǎn)生焦慮情緒,語言水平會明顯進步[8]。
國內(nèi)外研究者普遍認為歧義容忍度對英語學習有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動機、認知學習風格以及學習策略方面。
1.歧義容忍度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有直接影響。動機是推動和維持人們活動的內(nèi)部原因或動力。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可分為外部動機和內(nèi)部動機兩種。不同歧義容忍度水平的學生,在學習動機上存在顯著差異。歧義容忍度高的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接受和處理能力都比較強,更關注任務的完成,對完成任務有較強的動機;歧義容忍度低的學生更強調任務完成的準確性,更關注任務完成的過程,對于需要高付出的難度大的各項任務不感興趣,因此學習動機不強。
2.歧義容忍度對學習者的認知學習風格有較大影響。認知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接受、組織和檢索信息的不同方式。它既包括個體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方面的差異,又包括個體態(tài)度、動機等人格形成和認知能力與認知功能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可以較穩(wěn)定地指示學習者感知學習環(huán)境,作用于學習環(huán)境,并對學習環(huán)境做出反應。認知學習風格分為“場獨立”和“場依存”兩種。歧義容忍度高的學生在認知風格上有場獨立傾向,善于單獨并不受干擾地對變量進行分析。他們敢于冒險,對于交流中的言語錯誤耐受性好,不拘泥于破碎的語言結構,樂于進行小組合作,愿意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歧義容忍度低的學生偏向于場依存,他們注重語言形式和規(guī)則,在言語交際中不能容忍模糊信息,喜歡深思熟慮,追求精確和完美。
3.歧義容忍度對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有重大影響。學習策略是學習者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動,其目的是提高學習效果和易于回憶語言的形式及內(nèi)容[9]。歧義容忍度與學習策略的運用具有顯著的正相關[10]。歧義容忍度高的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和任務,有選擇地使用記憶、補償、認知與元認知、社會情感等學習策略,傾向于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下學習語言,強調交流、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忽略不重要的歧義現(xiàn)象,避免過度的語言監(jiān)控,從而順利完成言語習得;歧義容忍度低的學習者對學習策略不加選擇,運用時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不愿意或不能夠接受模糊、含混的語言現(xiàn)象,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有沮喪感和失敗感,加大了學習語言的心理負荷,對學習內(nèi)容容易產(chǎn)生排斥心理,影響了其語言學習的最終效果。
由此可見,警務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動機缺失、學習策略滯后、學習氛圍較差的問題,都受到學習者歧義容忍度的直接影響。歧義容忍度是可以培養(yǎng)的[7]。在警務英語學習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適當提高學習者的歧義容忍度,進而提高警務英語學習效果。
1.幫助學習者建立對歧義容忍度的正確態(tài)度。在警務英語學習初期,可以針對歧義容忍度開展意識訓練,幫助學習者正確認識警務英語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確定性,指導學習者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來看待歧義現(xiàn)象,并認識到不確定是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新知識的機會。
2.激發(fā)學習者警務英語學習動機。幫助認知風格不同的學習者成立固定的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教師要了解每一位學習者的需求和興趣,加強與學生交流,增加情感投入,幫助他們制訂學習目標。警務英語教學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一定的加工,以使授課內(nèi)容更符合大多數(shù)學習者的實際水平,從而讓學習者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提高自信,避免“動機減少”或“動機缺失”。同時教師應針對學習者歧義容忍度的差異設計教學活動,對于容忍度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創(chuàng)造力強的任務,比如針對警務時政開展演講、辯論等;對于容忍度較低的學生則需要明確任務要求,比如欣賞相關影視片斷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犯罪現(xiàn)場、模擬法庭等一系列警務英語實踐活動。教師應通過激發(fā)成就感、激勵評價等外部誘因,提高學習者的歧義容忍度,從而提高警務英語學習效率。
3.加強警務英語學習的策略訓練。在警務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習者正確運用認知、元認知以及社會情感策略。語言學習策略運用得當,可促進第二語言的內(nèi)化、存儲、提取或使用[11]。對歧義容忍度高的學習者,尤其應鼓勵他們使用元認知策略制定警務英語學習計劃,監(jiān)控并評估整個學習過程;對歧義容忍度低的學習者,可以注重認知策略以及社會情感策略的訓練,鼓勵他們運用交際策略,參與合作學習,克服緊張、焦慮情緒。
歧義容忍是語言學習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歧義容忍度是評價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某種意義上講,提高歧義容忍度意味著擴大和提高外語學習的廣度和深度”[10]。本文從歧義容忍度視角分析了警務英語學習現(xiàn)狀,基于學習動機、認知風格和學習策略三方面提出適度提高學習者歧義容忍度的方法,以期提高警務英語學習成效。然而,歧義容忍度是個復雜的心理因素,并不是說越高越好,因為歧義容忍度過高的學習者對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往往不以為然,影響語言的準確性。因此,筆者強調適度增加學習者的歧義容忍度,才能最終提高警務英語學習的效果。
[1]Frenkel-Brunswick E.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n E-motional and Perceptual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49(18):108 -143.
[2]Budner S.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2(30):29 -50.
[3]Norton R W.Measurement of Ambiguity Toler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75(39):109 -113.
[4]Chapelle C,Roberts C.Ambiguity Tolera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as Predictors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27-45.
[5]Ely C.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Use of Second Language Strategi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435-437.
[6]McLain D L.The MSTAT -1:A New Measure of an Individual’s Tolerance for Ambiguity[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3(53):183 -189.
[7]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8]殷燕.“歧義容忍度”影響英語學習對課堂英語教學的啟迪[J].外語界,2005(2):58-61.
[9]O’Malley J,Chamot 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張慶宗.歧義容忍度對外語學習策略選擇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6):457-460.
[11]秦曉晴.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J].國外外語教學,1996(4):1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