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敏,鐘秀宏
(吉林醫(yī)藥學院基礎醫(yī)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當代大學生法制觀念缺失的成因探析
田 敏,鐘秀宏
(吉林醫(yī)藥學院基礎醫(yī)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目前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十分淡薄,大學生犯罪現(xiàn)象逐漸增多。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著重分析大學生法律觀念缺失的成因,以期強化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zhì)。
大學生;法律觀念;缺失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在未來社會處于主導地位,發(fā)揮著主體作用。大學生的法律素質(zhì)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但近年來,大學生犯罪事件屢見不鮮,如硫酸潑熊的劉海洋,故意傷害致同學死亡的羅卡娜,故意殺人的馬加爵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當代大學生法律觀念缺失嚴重。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學生管理經(jīng)驗,分析、總結(jié)出當代大學生法律觀念缺失的成因,對于加強高校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大學生犯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促進我國法治實踐順利展開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法制觀念缺失原因是一個復雜體,既有綜合性又有層次性,是社會因素、學生個人因素、學校教育因素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產(chǎn)物。
從當前形勢看,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不利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 家庭教育及功利思想
教育是一個長期化、系統(tǒng)化的過程,無論教育的哪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都將影響人一生的發(fā)展。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法制教育的土壤,是教育過程的初始階段,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陀^現(xiàn)實是:許多家長本身就缺乏法律意識,不具備法制精神,將自己的標準作為衡量子女發(fā)展的標準,只重視孩子的物質(zhì)生活,忽略精神需求;追求孩子的知識積累,忽略孩子的道德培養(yǎng);功利之心盛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在個別家庭教育中,法律意識極其淡薄的家長存在縱容、慫恿孩子犯罪的現(xiàn)象,使法制觀念未能在孩子的腦海中形成。前段時間報道了一則新聞:南方某大學二年級學生李某,由于懷疑室友未經(jīng)其允許動用其物品,動手將室友打傷,雖因其認罪態(tài)度良好而免于起訴,但從另一個側(cè)面折射出其法律意識的淡薄。由深入報道得知,李某是獨生子,父母經(jīng)商,家庭條件較好,由于其父母法律意識較淡薄,加之常年在外,對其疏于教導。李某與他人發(fā)生矛盾時,開始還能進行一些必要的教育,后來就聽之任之,并教導李某:“誰欺負你,你就打誰,這叫做以牙還牙。”久而久之,李某形成驕橫的性格,同時也沒有了朋友,他總是認為過錯都是別人造成的,從來沒想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缺乏法制觀念,從而導致悲劇的發(fā)生。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1.2 社會上的不良現(xiàn)象
人們都認為大學就是個小社會。其實大學并不能等同于社會,而是從學校邁入社會的過渡,大學也不等同于中學,實行的是開放式的教育模式,尤其在社會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大學生能夠快速、便捷、全方位地接觸社會。但由于他們還缺乏正確的是非觀,易受社會上不良現(xiàn)象影響,導致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盛行,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一些陋風惡習,認為存在就是合理的,流行就是美好的。這種錯誤認識腐蝕大學生思想,使其對事物的認知產(chǎn)生偏差,從而導致其無法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衡量事物的標準發(fā)生偏離,無法從正確的角度判斷是非。在當代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人生目標缺失,盲目追求物質(zhì)生活。北京某大學學生趙某是個天資聰穎、學習勤奮的女孩,當她從偏遠家鄉(xiāng)考入首都的一所高校時,也曾立志通過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看到同學穿著時髦地出入大學校園時,她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將目標轉(zhuǎn)向了同學,當她將同學的錢物據(jù)為己有而沾沾自喜時,卻被現(xiàn)場抓到而鋃鐺入獄,一名天之驕子變成階下囚。慘痛的教訓充分體現(xiàn)出社會不良風氣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直接導致大學生對人生價值缺乏清醒的認識,迷失了自己的坐標。
1.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思想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出許多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但也遺留了一些違背時代發(fā)展潮流、阻礙歷史發(fā)展進程的糟粕,比如男尊女卑思想在我國的一些地方、一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同時也影響了相當一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如福建省某高校的一起案例:大一新生王某出生于一個多子女家庭,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家長視其為掌上明珠,溺愛有加,三個姐姐對他也十分嬌慣,為了能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三個姐姐小學畢業(yè)就輟學在家并早早嫁人,這些使其形成了飛揚跋扈的性格,尤其對于女性,他認為就應該低他一等。在剛進入大學的第一學期,學校組織軍訓,他對擔任班干部的女同學心懷不滿,堅決不聽從班干部指揮,出言不遜,當一女生將其情況如實反映給輔導員時,他對該生大打出手,導致其輕傷。在對其處理過程中,他的一段話非常令人深思。他說:“我小時候就認為男孩就是比女孩強,她們就應該什么都讓著我,我家就是這樣的,難道這有什么錯嗎?”可見,不良文化傳統(tǒng)對當代大學生的毒害不僅存在,而且影響較深。
2.1 重理輕文
當代的教育環(huán)境更加促使學生重理輕文,“學會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片面認識導致學生人文精神匱乏,對社會科學缺乏興趣,對法律常識缺乏必要了解,從而不能樹立相應的法制觀念。
2.2 功利化
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功利主義盛行,并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發(fā)育。學生在內(nèi)心深處根植功利主義思想,必將影響其正確人生觀的建立。許多學生為追求成功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走上犯罪道路。
2.3 抵觸情緒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許多影響其成長的因素。某心理專家曾說:“人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看待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時看待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的。”也許這種看法有些片面,甚至不合邏輯,但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當代大學生由于受社會環(huán)境及其生理特點的影響,加之法制教育方式的單調(diào),導致其對說教式的法制教育無法產(chǎn)生深刻的認知,從內(nèi)心產(chǎn)生抵觸情緒,直接影響其法制觀念的樹立。
2.4 以樸素的法律觀念代替深入的法律認知
在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對法律片面了解的層面,其法律知識鳳毛麟角,對法律知識缺乏深入研究,對法律的精髓缺乏系統(tǒng)了解,對法律的精神缺少清醒的認識,對事物的判斷往往以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經(jīng)驗來代替法律,最終導致其無法樹立全面的法制觀念。
2.5 法制觀念的缺失導致判斷偏差
大學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也是人可塑性最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學生還很不成熟,大部分還沒有形成自己正確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時代賦予了這個群體新的特征,那就是急于證明自己的價值。因此,許多大學生為一些別有企圖的人所利用,成為壞人手中的工具,別人的替罪羊。
2.6 青春期的生理特點和所面對的心理壓力易導致犯罪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導致青少年生理的提前成熟。而目前,我國的青春期性教育還處于嘗試階段,一方面,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家長對此諱忌頗深,大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及時的溝通;另一方面,現(xiàn)今的青少年由于缺乏溝通,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大學生面對的是與高中截然不同的生活、學習方式,不能很快適應,加之家長對其期望較高,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此外,他們能夠認識到所面臨的社會現(xiàn)實,承受著較大的就業(yè)壓力,尤其是貧困學生面對一定的生活壓力,若不能及時加以引導,極易導致其犯罪。
3.1 在法制教育中,教育者本身法律素質(zhì)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中有一部分人本身就存在法制觀念淡薄和法律知識缺乏的現(xiàn)象,因此,他們根本不可能完成法制教育這一系統(tǒng)工程,無法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法制教育。
3.2 大學生法制教育方式過于單一
許多高校對學生的法制教育還處于一個極為有限的范疇,僅限于法律條文的簡單講解,規(guī)章制度的粗略羅列,缺乏鮮活的事例和詳實的講解,缺乏知法守法典型的樹立和宣傳,缺乏遵紀守法氛圍的建立,使高校的法制教育空洞乏味,流于形式,難以深入人心,引起共鳴,不利于學生法制觀念的樹立。
3.3 對待違法亂紀學生的處理有待商榷
目前,許多高校對違法學生的處理過于簡單,往往重視處理而忽略教育。許多管理者存在就事論人的現(xiàn)象,使學生只知道錯了卻不知錯在哪里,不利于學生深刻反省。久而久之,不利于法制教育的深入開展。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社會精英集合體,是祖國的未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過程中,要將社會教育、個人教育、學校教育三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培
養(yǎng)具有較強法制觀念的優(yōu)秀人才,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和諧、健康、有序地發(fā)展。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是新時期高校改革和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G415
A
1671-1246(2012)01-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