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英俊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為什么學習音樂,在音樂教育哲學領域里,邁耶提出了“同型論”,雷默提出了“語境論”,保羅·哈克則提出了“功能論”。他們的思考不僅激起了音樂教育運動的新波瀾,開拓了音樂人的想象空間,也為我們反思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新啟迪。
“同型論”由倫納德.邁耶提出,是一種就音樂去學習音樂的音樂情感教育哲學。在邁耶看來,與自然狀態(tài)的視知覺規(guī)律比較,隱含在作為藝術的音樂形式,在大多數情形下通過人的心理在當前條件的允許下,經過完善的知覺組織而得來的結果比視覺對象而得來的要復雜得多。大多數情形下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相應的體驗和理解,并引起與音樂形式的意義。這就是說,音樂的情感經驗,是一系列音樂刺激與理解所聽作品風格的個體之間直接的互動結果;必須在音樂內部來理解音樂本體,即,就音樂去學習音樂[1]?!耙魳分栽趯W校存在,首先應該是由于音樂教育的本體價值的緣故,這是音樂在學校中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藝術和學術價值的文化體系而存在的基礎?!眲⑴娴脑捛∏∑鹾狭诉~耶的觀點,音樂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習音樂的人更好的認識音樂。
那么,中國的音樂教育是否是“就音樂去學習音樂”呢?
1912年9月2日民國政府將蔡元培提出的德、智、體、美四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作為政府的教育宗旨頒發(fā),將美感教育列入學校教育宗旨之中[2]。教育部根據這個法令,頒布了一系列有關學校教育的章程,其中對音樂教育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從此音樂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得以確定。一直到2001年新的課程標準公布之前,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培養(yǎng)四有人才。無論是上世紀初時將音樂課簡單的叫做“唱歌課”,還是后期90年代——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繁榮時期,我們的音樂教育一直處于一個旁襯的地位。雖然在特殊的文革時期,音樂好像一度被重用,但是,那只是為了政治而政治的音樂的另類的生存手段。事實上,我國學校教育仍然處于重智育輕美育的狀態(tài)[3]。
1999年6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動員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質教育,振興教育事業(yè),實施科教新國戰(zhàn)略,為實現黨的十五大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而奮斗??梢钥闯?,國家已經開始越來越重視美育教育。但是,我們還是沒有從音樂的內部去了解音樂,還是把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學習音樂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培養(yǎng)四有人才。
如果說,上個世紀的人們從來沒有提出這樣的一個決策——從音樂的本質上去理解音樂,將音樂視為社會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科,而不是一個協助的學科;不是協助政治的工具,那么,音樂教育也就意味著從未真正地登上過歷史的舞臺,也無從談起從真正的音樂本身去理解和學習過音樂,音樂的本體也只能游離在音樂教育之外。
“語境論”由雷默提出,是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自律的音樂情感教育哲學。雷默結合了自我的審美教育論和實踐論,逐步形成的一種兼容性哲學,其核心是論證維護音樂教育本體的學術價值。“語境論”強調的是音樂教育必須從音樂學科為本,從音樂自身的形態(tài)的學習入手,達到對某些審美原則的體驗和領悟的目的。這就是說,一方面要使音樂成為學校教育中具備本體價值的學科,另一方面要強調音樂對學生在情感方面的效應。
雷默認為,審美教育先決的、基本的命題就是盡管音樂有很多種重要的非音樂性或者非藝術性的功能,但是對所有人類來說,它的音樂的或藝術的本質才是他獨特而珍貴的秉賦[4]。音樂教育的作用,首先就要開發(fā)每一個人對音樂的藝術力量與生俱來的反應能力。
我國在2001年頒布了最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與其中,“標準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5]但是,我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是音樂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fā)揮,以利于學生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我們的審美和雷默的審美是一個意思嗎?
雷默希望通過音樂教育開發(fā)人類的音樂藝術力量,而我國則希望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趣。這就是說,我國對待音樂教育的態(tài)度仍然是定位在輔助育人為主的觀點上。筆者曾做過調查,結果發(fā)現,一是很多小學,上音樂課都不用音樂教室。即使市中條件最好的小學,上音樂課都是在所上班級的本班教室里完成,沒有鋼琴,沒有投影,只有一臺小錄音機。不講授音樂知識,而就是一堂單純的教唱歌課,而且不是沒有條件好的音樂教室,而是覺得沒有必要專門去音樂教室上課。二是上課時間很不固定。音樂教師經常出現沒有音樂課可上的情況,越到考試期間越是這樣。任何一門主課的老師可以隨機調換音樂課的上課時間,甚至于占用音樂課的時間。雖然,我們新的課程標準已經公布了多年,但是,音樂課教育狀況依然得不到改觀,也看不出什么樂觀的景象。我們似乎從來都沒有弄清楚,學習音樂是為了什么?如果,我們真正能像雷默提出的審美論點那樣認識到學習音樂是為了就音樂本身去了解音樂,而不是為了任何和音樂以外的目的,也許就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事實上,我們一直生活在這樣的氛圍內。在應試教育的大棒下,似乎很多人都理直氣壯地堅持,學習音樂就是為了輔助其他學科培養(yǎng)自己的一種情操,如果主課學不好就不可能考上大學,又談什么情操。在這樣的情操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音樂學習又有何用呢?雖然,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提出“音樂為本”,但是,仍然無法擺脫“育人為本”。正是這種社會環(huán)境,才造就了國人對音樂教育的態(tài)度。那么,我們的音樂教育怎能了解音樂本體?
“功能論”由保羅·哈克提出,主張將音樂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結合起來,實際上是20世紀20年代所出現的人類學方法論在音樂教育領域中的具體運用。
按照人類學的主張,認識事物的實質、本質或第一原因是不可能的,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和屬性;唯有排除實體概念,在相互依存構成整體的諸因素和諸事物的聯系中把握對象,而對事物的現象和屬性的認識在于了解其功能。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手段的系統(tǒng),社會的各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并對社會整體發(fā)揮著必要的功能。整體是以平衡的狀態(tài)存在著,任何部分的變化都會趨于新的平衡。在理論上不重視行動個體,而是強調社會制度,大多數社會和文化現象都可以被認為是具有功能的,因為它們?yōu)榫S持整個社會結構做出了貢獻。
順著這樣的理路,哈克認為,一個僅僅為自身而存在、僅僅為自身而有用的學科,例如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審美教育,無論從其可能性還是從邏輯性上講,是不可能被視為學校的基礎學科的。要大家把一門學科當作基礎的學科給予認可,就必須證明這門學科本身、及其與其它方面之間,都是有用的,它必須在人類的需求和發(fā)展方面,起到交流、學習和理解的重要作用[6]。
這一論點看上去,好像和我國的音樂教育的宗旨不謀而合。但是,事實上絕非如此,我們的音樂教育是一種脫離了關注音樂本體的,僅僅是關注社會功能的一種音樂教育。哈克的功能論則是建立在關注音樂本題的審美教育的基礎上的新跨越。在哈克看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整個社會出現了很多不利于青年人成長的音樂,而在強調利用音樂來培養(yǎng)一種審美情操的美國,青少年仍然對這種音樂全盤接受,顯然這對于他們情操的培養(yǎng)是完全沒有好處的,所以,哈克嚴肅地提出,音樂不等于音樂教育這一觀點。反觀我們的音樂教育?我們的社會也到處都有這種不好的音樂,我們的課堂似乎還依然沉浸在優(yōu)秀的革命歌曲、宣揚傳統(tǒng)等等一系列看上去思想性很高的音樂中??瓷先ノ覀兪窃诎l(fā)揮我們音樂教育的功能,但是深層次想一下,為什么我們教了這么多看上去好的歌曲,學生們傳唱的卻是街頭流行的歌曲呢?這就要回到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審美教育論點上。我們一直說音樂教育是為了輔助其他的學科而存在的,哪怕我們提出了通過學習音樂來加強學生的審美情操這一進步觀點。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學生并沒有真正的從音樂課的學習中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對于他們來說,音樂課就是一門課程,至于它學習的是什么并不重要??梢?,我們在注重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時,同時把我們導入了另一個誤區(qū),學習音樂就是為了獲得另外一種物質或者是思想上的東西,而不是為了去尋求音樂本身的價值。這就是說,單純的建立在社會功能基礎上的音樂教育是沒有辦法更好的履行其社會功能的[7]。
當我們反觀哈克社會功能素養(yǎng)的內容,他曾明確指出三點要求,第一,“學生在態(tài)度、價值和行為方面,對音樂的各種影響所獲得的領悟;第二,“學生在他們的文化、亞文化和個人生活中,對音樂的多樣功能的知識和體驗的習得;第三,“發(fā)展學生必要的能力,明智地運用對多種類型和風格”。這也許就是在美國音樂教育中音樂對學生的影響強大的一個根由,也反映他們的學生對待音樂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觀點。
我們的音樂教育是不是好像進入了一個怪圈——雖然一直都在發(fā)展,但是從來沒有找到學習音樂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我們好像一直都在努力去挖掘學習音樂的目的,但是卻始終沒有真正的找到!
三種音樂哲學觀點各有側重點,卻又相互影響相互關聯。雷默的“語境論”從本質上和邁耶的“同型論”是一樣的,都關注的是音樂的本體,但是,雷默并不是從音樂的內部去理解音樂本體,而是希望通過學生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審美情感從而加深對音樂本體的理解?!巴驼摗睆娬{音樂的情感經驗,是一系列音樂刺激與理解所聽作品風格的個體之間直接的互動結果。其實,“語境論”是雷默秉承了邁耶的“同型論”,同時,采納絕對表情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觀點,即,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自律的音樂情感教育哲學,其核心主要論證維護音樂教育本體的學術價值。而哈克“功能論”則是繼兩者之后,將音樂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相結合的新觀點。
音樂教育哲學是音樂教育的指南,我們唯有在吸取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哲學精華的同時,積極地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哲學理念,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將“語境論”、“同型論”以及“功能論”綜合起來,才能構建起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音樂教育哲學理念,讓我們的音樂教育道路越走越遠!
[1]劉沛.音樂教育哲學觀點的歷史演進[J].中國音樂,2004,(4).
[2]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概況[J].中國音樂教育,2004,(4).
[3]馬達.中國學校音樂教育10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
[4]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Z].中國音樂教育,2001,(1).
[6]保羅·哈克.走向功能音樂教育[M].劉沛譯.人民音樂,2002,(11).
[7]劉沛.音樂教育哲學觀點的歷史演進[J].中國音樂,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