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在我看來,人們舍棄心靈中閃過的微光,不僅僅是因為微光本身屬于自己,最關鍵的是人們精神視域狹窄,導致了微光被舍棄,以至于人們不得不在天才的作品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微光。
在追求物欲、盲目膜拜科技圖騰的當代社會,微光所代表的超越現(xiàn)實功利的審美感悟、精神體驗以及靈動的奇思妙想等難以創(chuàng)造傳統(tǒng)財富的美好事物,往往被輕視。但是,人們不應該忘記的是:真正賦予生活高尚意義的,只有微光所代表的不屑于被機械理論所決定和歸納的一切。否則,只能是追求到很多卻沒有廣闊的心靈來包容、承載和享受。
不僅是外界的改變讓人們放棄微光,隨著時光增長,人們內心也漸漸將微光遺忘。明代大儒陳白沙寫下這樣的詩句:“記得兒時好,跟隨阿娘去吃茶。門前磨螺殼,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長大,心事亂如麻?!彪S著時光消逝的是童年的樹、天空、阿娘溫暖的笑容,是童年的整個世界。那樣的美好,如今人們只能在詩人的詩句中一一拾起。然而,即使是詩人的詩冊就在手邊,又有幾個能靜下心來接受詩人的饋贈?
有人說,詩人是人類光明的守護者。也許正是詩人的敏感,讓他們先于我們感受到衰落,自然地擔負起守護的重擔。因此,詩句中處處閃爍著詩人詩與思的閃光,并且詩人擁有更廣闊的視域?;萏芈凇恫萑~集》中寫道:“我認為一根小草,螞蟻與沙粒,并不比天體運行一日渺小?!彼?,詩人成為微光的守護者當之無愧。
除了詩人之外,只有大自然擁有將沙粒與大海等量齊觀的視域,默默地呵護并贊美每一個生命自然生長的尊嚴與綻放的光芒。我們也發(fā)現(xiàn)當科技走投無路時,往往是我們遺忘的自然發(fā)出警告,提醒我們找尋微光,再次出發(fā)。現(xiàn)下的人們也漸漸從污染的城市中醒過來,感受那些古老的文化遺產的魅力。越劇的繁榮就是很好的例子。人們于絲竹管樂聲中再聞鳥語,再次見到了青山綠水的自然關愛。
但是,僅有詩人和大自然還不夠,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們更要努力成為自己微光的守護者。當科技緘默的時候,人們自己用微光照亮前行的黑暗,沿著先知者的足跡前行,追尋更遠的光明與未來。
也許,無論是外界的喧囂還是自己內心的紛擾都不是人們放棄微光的原因,人們缺少守護微光的勇氣和對責任的擔當才是關鍵。
一直站在守護者身后的人們,如今,我們應該站出來成為微光的守護者,無論是漫長黑夜還是狂風驟雨都要日夜匪懈。
[點評]這篇議論文對常人舍棄“微光”的歸因分析頗見力度,從個人“精神視域狹窄”到現(xiàn)實功利社會的影響,作者逐一道來,可見其認識清醒,視角獨特。同時,文中引用了陳白沙、惠特曼的詩歌,由此體現(xiàn)的詩性情懷,有效提升了全文的文化品位。更可取的是,作者對于當下科技發(fā)展背后的窘境的觀照,讓我們看出了一種難得的反思意識、擔當精神。
把我同茨威格、羅丹聯(lián)系起來,僅僅出于這樣的考慮:在學習的進程中,我曾經遇到像茨威格碰到過的“瓶頸期”。那時,我發(fā)現(xiàn)過一絲“微光”,后來舍棄了;直到讀了茨威格的《偉大的啟示》,懂得了他是怎樣從羅丹身上找到激勵自身前進的“微光”的,才明白自己早年琢磨的“學習微光”完全錯了!
那時,我的學習成績不好,而我的鄰座卻是門門優(yōu)秀。我想,我們都是寄宿生,朝夕相處,我就一招一式地向他學習吧:他練習數(shù)學,我就練習數(shù)學;他預習英語,我就預習英語;他背誦語文,我就背誦語文;他星期天不回家,我也不回家……可是,一個學期下來,我沒有進步多少,而他卻又有了新的飛躍!——我的信心既然無從提高,內心的微光也就慢慢熄滅了。
可是,茨威格的文章醍醐灌頂般地使我醒悟:向人家學習,我根本學不好;像茨威格學羅丹那樣,要學根本,才能學到骨子里去,才能脫胎換骨、改變面貌??!
在茨威格剛看到羅丹的雕塑女身像時,內心不禁呼喚:啊,這已經完工了!——也就是說,在他看來,這已經可以得滿分了。但是,從羅丹全神貫注地反復修改,決計沒有罷手的情況來判斷,羅丹認為這個作品也許還沒有及格呢!
正是從這個差距中,茨威格猛然醒悟到自己的寫作水平之所以不能突破瓶頸,原因就在于“完工”的思想在作祟。于是,他全心全意地學習羅丹為藝術獻身而絕不松懈一時的精神,終于永不自滿地走上了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
茨威格是懷揣著第二種微光走上向羅丹學習的正道的,而我心中的微光,只是從形式上向人家學習些皮毛罷了,因此很快就熄滅了。但是,教訓也使我變得聰明起來,我要學習我的鄰座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孜孜不倦,日進無疆,才能充滿創(chuàng)造精神——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他已把文言文的一字多義歸納成好幾大本子,光是“之”字,就由十一個義項組成網絡,課內外所有的“之”字都可以從這里找到相應位置而明確它的意義。原來,他是如此永不自滿地學習著!從此,我心中的微光又復明了,我要從頭學起,堅持不懈。
這一次,有茨威格的微光照耀著我,更有羅丹的大光照耀著我,我心中的微光必定永不熄滅!
[點評]本文對人們習以為常的“完工”思想作出了層層深入的揭示,并對虛心、專心的態(tài)度有合情合理的展示。文中的“我”,具有向上進取的愿望,卻徒學形式,因而導致原地踏步;茨威格身陷瓶頸的苦悶,卻讓大師的獻身精神沖決自滿思想而發(fā)奮圖強。這樣安排,既使文章頭緒單純,一線貫穿,又使全文層次增多,容量加大。如果倒過來看,是羅丹的光輝照亮了茨威格前進的道路,又是茨威格突破固步自封,教育了作者的淺嘗輒止;而這三者又統(tǒng)一于對“完工”思想的否定和對自我激勵機制的開通,統(tǒng)一于對羅丹之光的傳承,故而篇末處說“有茨威格的微光照耀著我,更有羅丹的大光照耀著我”。綜合看來,這是一篇很有生活氣息和思想深度的好文章。
我的第二個微光,是在冥王星身上找到的。我覺得,它是真正讀懂了意大利詩人但丁在《神曲》中寫下的句子:“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p>
記得第一次讀到這個句子之前,我已經在“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了。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早在初中一年級,便熱衷于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甚至到了廢寢忘食、好幾門學科不及格的地步。我還自以為是,聽不進家長、老師的教導,大有“走自己的路”的意思。后來無意中看到了這句話,仿佛長了自己的志氣。于是,聽說寫詩容易出名,便把散文拆成一行一行的,卻沒有人要讀;聽說寫劇本最難,也硬著頭皮去試,班級里要排一個獨幕劇,我?guī)缀踝屆總€人都登場了,臺上變成了一場鬧劇——經過這一番折騰,我才感到了需要整頓自己的浮躁之氣。
正當這時,冥王星那種甘于寂寞,真正“走自己的路”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早在19世紀,它已成為太陽系第9大行星,這是它的升遷,但它無動于衷。到了2006年,世界天文學家大會決議把它開除出太陽系9大行星之列,它也毫不介意。不久,美國有3萬名天文學家抗議了這個決議,它也不動聲色。最近,又有天文學家報告研究成果,指出冥王星被開除出太陽系大行星行列后,一度被認為是最大的矮行星,但按照他們的研究,它還只能算是次等的矮行星。對此,冥王星置若罔聞,繼續(xù)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不止。
什么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冥王星就是!冥王星才是!冥王星置外界對它的看法和處理于度外,始終堅定不移地走著自己的路。這種甘于寂寞,不受人間的喧囂影響的精神,我太需要學習到手了。于是,我把名利思想作祟下寫出的浮躁之作拿出來,一一加以點評,盡管為幼稚而脫離生活的“作品”臉紅,但更為開始換得一顆冷靜思考的心而從容不迫。
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話的意思,在我讀到它之前,已在我心中萌發(fā),但只是我盲目追求、獨斷獨行的遁詞;在冥王星身上,我才讀懂了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它的光芒,將永遠照耀著我以踏實的態(tài)度和堅定的步伐前進在為理想而忠實獻身的道路上。
[點評]“走自己的路”,到底走錯了還是走對了,要看你是否走在客觀的運行規(guī)律上。正是從這條準繩來看,沒有生活經驗,沒有文字基礎,熱衷寫作卻荒廢學業(yè),顯然是誤入歧途。好在“我”能及早覺悟,關鍵是找準了學習楷?!前催\行規(guī)律辦事,始終不渝,真正取得了“讓別人去說吧”的自由的“冥王星”。這里有一個很好的比照:當年埋頭寫作時,別人似乎沒有說什么,卻一定是關心開導的話,不過變成了不入耳之談;而真正不滿甚至譴責的話,該由作者后來覺悟后對自己說才好。而在“冥王星”那邊,褒貶不一,紛爭不休,它卻成為但丁之語的最佳詮釋者,使作者汗顏并奮起。全文巧于擬人,構思不落俗套。
美國作家愛默生曾在他的書中提到:“一個人應當學會去發(fā)現(xiàn)、去關注自己心靈深處劃過的智慧微光,而不是詩人、圣賢天空中的絢麗虹彩?!?/p>
我們的生命中,曾經閃現(xiàn)過無數(shù)微光,卻因我們自認平庸,將它們放棄了。而在許多大師的作品中,我們卻找到了那些曾經被我們舍棄的微光。
由此可見,我們心靈中的微光并不如自己當初想象的那樣一無是處。相反,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平時的“靈光乍現(xiàn)”,甚至是“胡思亂想”,而不應妄自菲薄。
人們對當下流行的蘋果手機都不陌生,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iPhone問世以前,諾基亞就想過要推出一款與它相似的手機,卻因為市場調查中人們的反應并不熱烈,最終放棄了。而喬布斯卻握住了這縷微光,為它奮斗了數(shù)載,最終開創(chuàng)了手機領域的新紀元!
前一段時間,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風靡街頭巷尾,其中的人和事大多是我們熟悉的、親身經歷過的。但是,為什么只有九把刀把這些大家都熟悉的事情轉化為了唯美的文字?也許,我們會懷念過往生活中的微光,卻沒有想到這種懷念再現(xiàn)時也可以如此動人心扉。
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每一個人都擁有只屬于自己的個性與張揚,正因如此,每一個人才是他自己而非別人。但是,在這個愈來愈崇尚喧囂與繁華的世界里,我們卻往往忽略平凡甚至卑微的自己心靈中的微光,不經意地將它舍棄。而事實上,正是那些我們現(xiàn)在看來不值一提的微光,成了多年以后別人對你的懷念。
如果那只蘋果掉下來的時候,牛頓沒有“莫名其妙”地突發(fā)奇想,我們可能至今都不知道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沒有那條咬著自己尾巴的夢中怪蛇,那么困擾凱庫勒的苯環(huán)結構便依舊難以知曉,作為當今世界許多染料的原料的苯的衍生物便無法制??;如果詹姆斯·杜威·沃森沒有將他在甜食店里看到的糖霜麻花和他正在做的研究聯(lián)系到一起,那么現(xiàn)在的基因工程便無從談起……
雖然我們不是天才,但是也請珍惜自己的靈感,守護好自己心靈深處閃過的那道微光,也許將來有一天,它也能成為一盞照亮他人的明燈。
[點評]這是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它有以下突出的優(yōu)點:首先,結構清晰,思路嚴謹。全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行文,首段提出觀點,中間以iPhone手機的問世、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熱播、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凱庫勒發(fā)現(xiàn)苯環(huán)結構等為例進行論證,末段收束總結。謀篇雖然規(guī)矩,但不失清晰、嚴密,又凸顯了內容的豐富性。其次,論證充分,主旨鮮明。全文緊緊圍繞 “一個人應當學會去發(fā)現(xiàn)、去關注自己心靈深處劃過的智慧微光……”展開論述,選取了有詳有略的五個素材,這些事實論據(jù)有新有舊、中外結合,無不恰當而典型,分別從不同側面闡釋了中心論點,使文章論證充分、觀點顯豁。
念初中的時候,有一年暑假,和爸媽同去無錫親戚家小住,順帶也到郊野游山玩水。某天登上一座小山,卻發(fā)現(xiàn)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不獨游客,烈日炎炎下,更多的是肩背一根扁擔,挑起前后兩個鉛桶的當?shù)厝?。他們大都戴著草帽,光著背脊,大滴大滴的汗順著被太陽曬得黝黑的皮膚滑落在地、滲入泥土。再看看桶里滿載的,大都是黃沙水泥。打聽下來,原來山頂正在建涼亭,所有材料都要靠人力背上去。
在做什么事都顯得便捷的城市,見慣了吊車升降梯,初見此景,不可置信之余,心下頓生記錄的沖動。然而一回過頭,玩耍起來,什么都拋到了腦后。隔了一個多月,開學了。新書發(fā)下來,翻出掛歷紙準備包書皮的時候,赫然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的第一篇文章就叫《挑山工》,寫的是泰山的腳夫們??粗恼吕镌偈煜げ贿^的場景,第一反應居然是:這個叫馮驥才的,他怎么把我要寫的搶先寫了去?
此后,每當游歷天平山、黃山、武夷山、五臺山……種種名山,都會想到當年那篇《挑山工》,想起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而這樣的經歷,在后來無關“文學作品”的場合中,又重演了許多次。
比如看到《玩具總動員》,每個孩子大概都會想起童年時為自己的布偶或是大熊編織的傳奇故事,并幻想在夜深人靜之后,這些玩具們瞞著主人悄悄狂歡的情節(jié)。
比如每個人都有翱翔天際的夢想,卻并不都具備萊特兄弟一遍遍反復失敗、反復實驗的勇氣,去把它變?yōu)楝F(xiàn)實。
又比如某天在鬧市遇到拉著胡琴沿街乞討的老夫婦,想要投一點零錢,卻顧忌于路人紛紛茫然無視的眼光而止步。一回頭卻見有人小跑過來,放下一張紙幣后,默默跟隨在老人身后,聽完了一整支曲子。
一絲感悟、一點想象力、一道靈感、一念之善……心靈的微光,顏色有許多種,霓虹一般時刻閃爍,卻也轉瞬即逝。
看到別人把自己心靈逐漸隱滅的微光發(fā)揚光大、秉燭示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好的東西終不至于黯然收場,懼的則是自己太多雜念、太不自信、太過容易放棄。有時候,我們低估了自己對世間萬物的領受能力;有時候,卻又自大過頭,狂妄到自以為可以奴役萬物。
[點評]此文切合題旨,材料組合上由點及面,有效擴充了思想容量,也增強了說服力與感染力。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也被自己打動了。很欣賞作者的這段話:“看到別人把自己心靈逐漸隱滅的微光發(fā)揚光大、秉燭示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好的東西終不至于黯然收場,懼的則是自己太多雜念、太不自信、太過容易放棄?!边@種反思的精神,是引導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修行中精進不止的動力。
多年以前,我在上海圖書館一個書架上的畫冊里,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月夜》。畫面上方,深色天幕中閃爍著無數(shù)的星星,星星又匯聚成許許多多個漩渦,閃閃發(fā)光;畫面下方,成片的房屋寧靜、沉默,唯一的樹木向上生長得幾近瘋狂。我覺得,我看到了畫家的夢想。
世界上有比夢想更能打動人的東西嗎?
今年奧斯卡的得獎影片《雨果》講的也是夢想。一個失去親人的小男孩,努力想修好一個壞掉的機械人偶;一個失去一切的電影導演,努力想忘掉電影。全片最具隱喻意義的,大概就是小男孩居住的車站鐘樓,咬合的齒輪每發(fā)出巨響,就是一縷時光蹉跎而過。時間是天才的編劇,也是殘忍的編劇。在鐘面的縫隙里,小男孩看到,瘸腿的警察不敢走近美麗的賣花姑娘,畫畫的胖老頭總被咖啡店老板娘的小狗欺負,一直在書店借書的女孩是他喜歡的模樣?!队旯肥且环鈱懡o電影的情書,飽含深情,如美夢一場。
時間總會讓夢醒來,但無法打敗夢想。
30歲的尼克·胡哲大概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演講者之一,他巡回各地,告訴人們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要放棄對生活的希望。李陽如今來做這種演講,臺下肯定噓聲一片,但尼克是一個“海豹肢癥”患者,一出生就沒有雙手和雙腳,用他自己的話說,“只有一條細細的小雞腿”。世界頂級時尚雜志的總編輯尚·多明尼克·鮑比突發(fā)腦中風深度昏迷,當他20天后蘇醒過來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喪失了所有的運動功能,不能吃、不能說話。他與這個世界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就是那只模糊的左眼——眨一下是肯定,眨兩下是否定。他用左眼皮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想去死?!钡呛髞?,他用眨眼的方法寫出了整整一本書。鮑比的身體遭受深重的禁錮,但精神世界卻自由飛翔。
沒有什么比夢想更能產生支撐的力量。去年火爆熒屏的中國達人秀,上臺表演的人們不論是真有才還是人來瘋,都在苦苦尋找自己的價值,這份堅持值得尊重。在電影《雨果》的最后,小男孩修好了機械人偶,幫電影導演找回了自我,他自己也找到了新的家人。
就像櫻桃小丸子說的,只要活著,就會有好事發(fā)生。
[點評]作者從材料出發(fā),將我們的思路引向更遠的地方。他告訴我們生命的力量,他告訴我們堅持的價值。有時候,當我們對自己缺乏自信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讓自己明白自我的生命是多么有力量,所有能夠出現(xiàn)在天才的作品中的“微光”,也會出現(xiàn)在我們每一個平凡人的生命里。而所有這一切的背后,無非是“堅持”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