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聯(lián):胡根林整理,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地點: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參與人員:國培班·全國免費師范生高中班部分教師——李俊科、張麗麗、王麗飛、何金鑫、程水仙、梁文、李璞
合作專家:胡根林(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語文教研員,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系博士后)
【課文說明】
《故都的秋》寫于1934年,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有八十年上下了。它語言自然、隨意、從容而不失典雅,風格含蓄,余韻悠長。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約都是從這篇寫景文字開始接觸郁達夫其人其文的吧。
作為經(jīng)典名篇,《故都的秋》是琢磨不盡的。比如這篇散文的主題是什么,歷來就眾說紛紜,見仁見智。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一種是“愛國說”,認為這里作者借寫故都的秋景,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愛國之情,對故都的秋有多眷戀,表明他對祖國的愛就有多深;有的則持“眷戀說”,認為這是抒寫作者對于故都的眷戀,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了對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戀之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性格;還有的提出“秋士說”,認為這篇散文抒寫的是苦悶彷徨、郁郁不得志的“秋士”情懷。
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對這篇課文的處理也頗為混亂。比如內(nèi)容目標,就有學習情景交融的手法、體會散文情感、品味散文語言、學習形散神聚的特點、培養(yǎng)散文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能力、了解郁達夫、培養(yǎng)誦讀能力、了解散文體現(xiàn)的作者個性、培養(yǎng)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探究中國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整體感知課文等12類。不少教師在目標和內(nèi)容對應(yīng)上也有突出的問題,如目標中明明是要培養(yǎng)一種散文鑒賞能力,按理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應(yīng)該把課文處理成“例文”;但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卻把關(guān)于文本的所有內(nèi)容都教了,選擇的是一種“定篇”的教學姿態(tài)。
【共同備課】
引導(dǎo):安排10分鐘朗讀課文,讀的過程中請將最有感覺的句子或字眼進行圈注。
(程水仙朗讀課文,其他人邊聽邊圈注)
胡根林(以下簡稱“胡”):剛才大家很認真地聽讀并圈注,現(xiàn)在請你說說最有感覺的一個字詞、一句或一段?
李俊科(以下簡稱“李1”):我最有感覺的句子是“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句是文眼或中心句,其它都圍繞這個來寫的。一些虛詞,如“可是”“卻”“特別地”情感傾向明顯,表現(xiàn)了對故都的秋的欣賞和留戀。
張麗麗(以下簡稱“張”):我不贊同把剛才提到的這句當作文眼。清、靜還可說,“悲涼”似乎不對。文中是體現(xiàn)蕭索、深沉的秋味,但那不是“悲涼”。
王麗飛(以下簡稱“王”):我覺得落腳點應(yīng)是“悲涼”,清、靜等都落腳在“悲涼”上。比如,提到牽?;?,“我以為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藍或白的顏色就有悲涼的味道,而括弧中提到朝(zhāo)榮,它是牽?;ǖ膭e名,早上藍朵開放,太陽出來就枯萎了,生命的短暫也體現(xiàn)了這種悲涼的意味。
胡:大家對“清、靜、悲涼”三個詞有一些體悟。它們是不是就是文眼呢,值得討論。至少它們對后文展開描繪故都的秋定下了一種色調(diào),一種冷色調(diào)。
何金鑫(以下簡稱“何”):我對這個課文的題目很有感覺,好像蘊含作者對故都的秋特別的感情。
胡:這個點抓得不錯。我們是不是可以用類似的其它標題來替換它?比如北平的秋、北國的秋,古都的秋等等?!肮识肌钡摹肮省焙苡谢匚叮缋铎嫌小肮蕠豢盎厥自旅髦小?,古人常有“風雨故人來”的溫情。
張:故都的秋,有文化的底蘊。北平本來就是古都,但卻成了作者的“故都”。在課文最后一句,作者要折壽命的三分之二為留住這北國的秋,可見他對北國秋天的熱愛,愛得深沉,愛得偏執(zhí)。
李璞(以下簡稱“李 2”):我對“在皇城人海中,租到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句有感覺。我在其中只感覺到清和靜甚至是清閑。是不是作者在南方,享受不到這種清閑而產(chǎn)生一種悲涼呢。
梁文(以下簡稱“梁”):對,這不是實景,是想象的,是想象中對那種清靜生活的迷戀。
王:我對寫棗樹那段挺有感覺。提到棗子,我想起以前看過的資料,說郁達夫兒子爬上棗樹掉下死掉的,這是不是可以解釋作者為什么說棗子是 “淡綠微黃的顏色”,卻成為秋的全盛時期呢。
李2:我對寫秋蟬那段特有感觸。秋蟬的殘聲很凄涼的,課文類似的蕭瑟之景還有很多,但給人感覺特別美。我想,櫻花短暫,日本人有這個美學,郁達夫深受影響。
王:喜愛和悲涼不矛盾吧……作者能感受到秋的悲涼,但因為是故國的秋,能不喜愛嗎?
胡:剛才大家敏銳地發(fā)現(xiàn),作者沒有寫秋天那些豐收的、愉快的景象,反而贊美那種頹廢、幽遠、嚴厲、蕭索之美,這可能恰恰是郁達夫獨特的個人情趣或美的追求。
我建議我們還是回到第一個問題,進一步談?wù)勛约旱母惺埽覍τ谶@種感受的解釋最好能扣住文內(nèi)的字詞句段。讀文本有兩種解釋方式,一種文內(nèi)的解釋,一種文外的解釋。當然,當我們文內(nèi)解釋不夠時,對于散文,需要引入一些寫作背景的介紹或作者相關(guān)作品等。
梁:我對“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一句感覺很特別,“細數(shù)”很清閑,“一絲一絲”很細膩,其中蘊含一種淡淡的愁緒,把清、靜、悲涼落腳于生活的細節(jié)之處,很傳神。
張:“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觸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這種感覺太特別了,那種槐樹的落蕊,那種對于這種落蕊的愛憐,情感細膩到極致。
何:我還對兩個都市閑人的對話有感覺。這兩句話,若用京味的嗓音讀,感覺肯定馬上就出來了。(模仿讀這兩句:唉,天可真涼……)這樣讀,就能讀出那種緩慢悠長的味道。
胡:我們作為普通讀者最有感觸的地方可能恰恰是文本精彩之處,有的和文本主題有關(guān),有的體現(xiàn)為情感基調(diào),有的就是語言形式特殊之處,這些匯攏過來就成了一個可觸摸的蘊含作者豐富情感和情趣的北國之秋了。
胡:剛才大家談感受,如果說感受體驗是閱讀學習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理性分析是閱讀學習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文學閱讀常要在這種感性與理性之中走過幾個來回。
這里有個人曾提出疑問,我們一起來思考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說:‘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边@歧韻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倒來得正好?
梁(反復(fù)讀這兩句,理解不進去):胡博士給我們講講吧。
胡:好。這也不是我的研究結(jié)論,但可以作為參考:按普通話的讀音,“一陣秋雨”讀起來,“一”字讀平聲;“一層秋雨”讀起來,“一”讀仄聲。如此,“一陣秋雨一陣涼”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讀起來平仄相隔,音調(diào)急促;而“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中間有兩個平聲相連,音調(diào)緩和,正符合秋雨閑人那種“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頗合七律音韻的平仄規(guī)律,所以說,“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我們?nèi)粘B犎思艺f話,只會注意話里的內(nèi)容,很少會對語言的平仄音韻有這樣的敏感。而郁達夫則不同,他的古典詩詞寫得極好;只有像郁達夫這樣極講究語言的音韻和諧的文人,才會對普通市民之間閑聊話語間的平仄音韻是否協(xié)調(diào)有這樣超乎想象的敏感,才會留意這些會被我們一般人所忽略的東西。
張:這么說,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文人之秋了。
程:個人感覺,郁達夫?qū)η锏母杏|非常與眾不同,如第三段“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為什么用“碧綠”呢?
李1:藍天嘛,干凈嘛。
胡:程同學對這個色彩感覺很敏銳,抓得很準。大家這方面有解釋嗎?
王:蒼天、青天……綠是不是比藍更澄澈啊……
胡:白居易《長恨歌》有詩“上窮碧落下黃泉”……道教中稱東方第一層天為“碧落”,通過顏色寫出秋高天遠,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人認為“碧綠”這個詞誤用,但這個誤用恰好表明郁達夫?qū)鹘y(tǒng)文化熟稔于心。
程:作者文字的音韻也很特別:“……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完全就是一種詩的筆調(diào)。
胡:很高興看到大家對文字的敏銳感,我覺得這是當好語文教師的必備素質(zhì)。讀到好東西應(yīng)該有一些特別的感覺,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展開。說說看,對課文,你們總體上什么感覺怎樣?小結(jié)一下。
(大家齊聲:有很重的文化積淀、有詩味,有很特別的審美趣味。)
胡:我們是不是基本讀懂了嗎?
程:我有個問題,第13段“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幾個比喻,似乎都從秋味入手,酒,醇厚和濃烈;飯,稀薄和厚實;魚蟹,細膩和粗錯。唯獨黃犬和駱駝之比,很怪,值得討論。
胡:這個問題好,限于時間,我們集體備課之后大家再討論討論。另外,我再提個問題,第2段和第13段,同樣是南北國之秋的對比,寫法上有什么不同?這個問題也留待大家進一步思考。
胡:如果說前面我們主要從普通讀者角度來讀課文,那么這里就要從語文教師角度來讀了,語文教師的讀法不一樣,要想想這篇課文有什么好教,值得教的東西,學生讀這樣的文章有哪些疑難。大家覺得,這篇課文最值得教的東西是什么?
李2:有前面這么多的討論,教學內(nèi)容好定多了。
李1:體會作者的情感。
何: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怎么體會課文的語言形式,如音韻、排列,那種詩味。
王:作者那種獨特的審美趣味。
梁:這是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我們本次培訓(xùn)學習了從文本體式角度來選擇教學內(nèi)容,我看可以教情景交融啊,品味散文語言啊等等。
胡:剛才提到文本體式,這個概念其實包含多層含義,因此從文本體式角度來確定教學內(nèi)容,應(yīng)該有多個層面,先從文體出發(fā),比如抓住散文的特點,然后從文本獨特性角度,像這篇課文語言的典雅、富有韻味等。
李2:很多老師教這篇課文都去品賞那五幅秋景圖(小院清晨、槐樹落蕊、秋蟬啼唱、閑話秋雨、秋果奇景),我們要不要教?
李1:上次有老師講座中提到不要教嘛,太死板了。
胡:我倒有不同看法。不是說這五幅秋景圖不能教,而是說,花大量時間去概括五幅秋景圖的做法不合適,我們要引導(dǎo)學生深入文本去探求,而不是只滿足于表面化的獲取。那種概括的方式似乎也不是文學的閱讀方式。這是篇具有詩味的散文,有很濃郁的古典意境。我們不妨從文本中去找找寫了哪些意象更合適,然后通過意象,進一步看看它構(gòu)成怎樣的意境,把教學指向意象品味中對作者細膩情感以及獨特審美趣味的體會。
李1:那我們講意象和意境吧,就讓學生找,這樣的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王:作者獨特的審美趣味也不可少,可融合在作者情感的理解中討論。
梁:我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怎么組織?
王:我們不妨把胡博士剛才引導(dǎo)我們的過程整理為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個人朗讀,分別談感受,解決幾個重要問題。
胡:閱讀和閱讀教學有三種:日常閱讀、課堂閱讀教學、確定學生對象的課堂教學。教師在其中的角色也不一樣,如普通讀者、作為語文教師的閱讀、換位為學生的閱讀。
王:對,我們要了解學生有哪些疑難。
李1:學生的情況現(xiàn)在只能預(yù)估,我們不妨把剛才討論的幾個問題列為重點問題。
梁:我來整理一下,第一步,初讀課文,放錄音,整體感知;第二步,談?wù)務(wù)w感受,結(jié)合文字,從哪兒得出來的?給示例。你最有感覺的字詞句段是什么,怎么解釋(插入學生有疑問的句子);第三步,作者寫故都的秋的哪些方面啊,你對其中哪些景物最有感觸?。浚ㄟm當穿插寫作背景介紹);第四步,通過找一些句子,進行讀寫結(jié)合。如“可是這秋的深味……才感受得到底”。
胡:剛才梁同學概括得挺好,我們接下去做臺階式設(shè)計,中間有遺漏和需斟酌的請補充吧。
目標:通過語言品味,體會作者的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臺階一:
落點1:初步感受作者對故都秋的情感。
方法1:范讀、自讀。
臺階二:
落點2:結(jié)合具體詞句,初步品味作者的情感。
方法2:示例、討論品味語句,注意結(jié)合寫作背景。
臺階三:
落點3:感受意象,理解作者情感和審美趣味。
方法3:分析、討論。
臺階四:
落點4: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方法4:讀寫結(jié)合。
起點:
學情:①學生不能很好理解作者對悲涼之美的喜愛。②閱讀困難: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語言表達的獨特性。
預(yù)習:郁達夫的作品和個人經(jīng)歷(教師印制相關(guān)資料)。
作業(yè):作者為什么會欣賞這種頹廢、蕭索的悲涼美?請查閱相關(guān)資料。
目標:通過語言品味,體會作者的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臺階四:
落點4: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方法4:讀寫結(jié)合。
讓我們從郁達夫獨特的語言(虛詞、音韻上的)來體會其情感。
臺階三:
落點3:深入意象,品味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和審美趣味。
方法3:分析、討論。
主要問題:你們覺得這篇課文寫到秋天哪些情景?談?wù)勀阕钕矚g的一個,說說理由?
臺階二:
落點2:結(jié)合具體文本字詞,理解作者的情感。
方法2:示例、討論品味語句,注意結(jié)合寫作背景。(先談?wù)w感受;示例——先找句子;解釋有感覺的原因;文本內(nèi)解釋和文本外解釋。補充、追問一些問題。)
示例:從槐樹葉底——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補充追問的問題: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
2.很高很高的碧綠的顏色。
3.歧韻為什么“倒來得正好”。
4.第2段和第12段同樣寫南北秋的對比,寫法上有什么差異?
5.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黃犬之于駱駝。
臺階一:
落點1:初步體會作者對故都秋的情感。
方法1:范讀、自讀。(要求:請在特別有感覺的字詞句進行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