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霞
(遵義師范學院政治經濟系,貴州遵義563002)
社會化是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1]這一過程的完成,有賴于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它要受到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環(huán)境和人們進行社會化的最基本條件。所以,家庭教育如何,直接決定和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而在家庭教育的諸多因素中,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則對青少年社會化的順利完成最具有影響力。因此,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都很重視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青少年社會化中的作用。
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指家庭中的長者尤其是父母在對子女撫養(yǎng)和教育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yǎng)行為及其對子女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是父母各種教養(yǎng)行為特征的概括,它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心理學家們在父母如何決定兒童和青少年行為的教養(yǎng)維度和教養(yǎng)模式的研究中,從不同的維度出發(fā),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美國心理學家Baum rind(1967,1991)從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與兒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養(yǎng)四個方面來評定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他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三種。[2]我國國內最常見的則是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為放縱型、溺愛型、專制型和民主型四種。而對于眾多的教養(yǎng)方式,也有學者歸納為民主型和否定型兩種。
放縱型的父母信奉“樹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觀念,他們很少對孩子提明確的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孩子做錯了事情也不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和正確引導,獎罰不明,對孩子采取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發(fā)展的態(tài)度。
溺愛型的父母對子女過多的關注和愛護,孩子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家里的一切事務都服從、服務于孩子,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和遷就孩子的要求,為孩子提供無微不至的呵護和幫助。
專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擁有無上的權威,他們從來不考慮子女的感受,只從父母的主觀意志出發(fā),總是代替子女思考,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子女必須要按照父母的認識和意志去活動,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子女要求過分嚴厲,有過高的期望,缺少寬容,有太多的限制,過分的不允許,教育子女語言和方法簡單,態(tài)度生硬。[3]
民主型的父母以培養(yǎng)孩子向成熟方向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根據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要求孩子自覺遵守。同時,他們也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給予孩子獨立發(fā)展的空間,鼓勵孩子獨立探索,經常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對于孩子的需要和要求及時做出反應,使孩子感受到被愛和受尊重,同時也學會怎樣愛他人和尊重他人。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因素,采取不同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往往對青少年的社會化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青少年的價值觀、自信心、獨立性以及日常行為習慣社會化幾個方面。
1.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價值觀念社會化是指個體接受一定社會的價值標準并將其內化的過程。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初始地,是青少年接觸時間最長也最為頻繁的地方,孩子在其中耳濡目染,深受其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父母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言行舉止是其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直接或間接影響著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如專制型的父母采用強制和懲罰的方法要求孩子遵守規(guī)范,從而導致青少年被動接受,難以使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而民主型的父母則是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制定出適合青少年成長教育標準,并向其清楚明白地解釋規(guī)則;當青少年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則與其一同進行分析,闡明自己對該問題的看法和觀點,青少年也充分發(fā)表自己對該問題的見解,父母尊重青少年的正確意見和要求,這種教育青少年容易接受,對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
2.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自信心的影響
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也稱自信[4]。一個人自信心的形成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則與青少年自信心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系。有研究數據顯示,民主教育方式下的青少年對自我評價低的僅占1.6%,而專制教育方式下的青少年對自我評價低的比例則為7.8%;民主教育方式下的青少年對自己評價高的比例高達45.3%,而專制教育方式下的青少年對自我評價高的比例僅為17.2%。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持信任態(tài)度,他們很多事情都讓子女自己拿主意,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時他們經常與孩子溝通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平等交流,親子關系和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能時刻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欣賞,他們自我評價較高,自信心和社會認同感強,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適應社會的能力強。而在否定型的家庭中,一種傾向是父母過度干涉子女的言行,對子女提出較高的要求,禁止過多,以至于子女在做事時總是擔心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受到譴責和否定,什么事情也不敢去做;一種傾向是父母擔心子女做不好事情,不如自己去做,于是事事包辦,事事依從,以至于養(yǎng)成子女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做的性格;一種傾向是父母則放任子女發(fā)展,獎懲不明,不訓練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較差,遇到新奇的事物和緊張的事情會退縮。為此,在否定型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由于缺乏成功的體驗,一般自我評價都比較低,性格懦弱,沒有主見,缺乏勇氣和信心,社會適應性較差。
3.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獨立性的影響
在青少年時期,隨著其自我意識的迅速發(fā)展,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自主地處理各種問題。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給予子女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放手讓子女獨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孩子自主決定自己的事情,鍛煉了他們的判斷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其獨立人格的形成,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而在否定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中,父母對孩子過多的拒絕與否認,懲罰與嚴厲、干涉與保護,都容易使青少年形成沉默木訥、易屈從的人格,一旦離開了父母,遇到事情便六神無主,沒有主見,經受不起挫折和失敗,獨立生存的能力較差。
4.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日常行為習慣社會化的影響
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顯著的影響。在民主型家庭中,一方面父母信任、尊重、理解孩子,這就使青少年對生活持積極的態(tài)度,有更高的社會認同感,易于接受社會規(guī)范,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信念,在社會生活中自覺遵守。另一方面,父母與孩子之間經常有效地進行溝通,有利于青少年有效地把一些不良情緒釋放出來,緩解其各方面的壓力。同時他們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也鍛煉了人際交往的能力,能較好地適應社會。而在否定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情感交流,他們更多的是采用懲罰、拒絕以及過度干涉與保護等不良教養(yǎng)方式,這就很容易使具有恐懼心理、缺乏自信心的青少年常常通過說謊來保護自己,從而形成孤僻的性格和極端的心理,產生失范行為,有的人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社會化完成,針對以上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作者提出以下對策:
1.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
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可以緩解青少年學習、生活中的壓力,提高青少年學習的熱情,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首先,在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相互理解、相互關心,養(yǎng)成平等交流的習慣,遇到問題盡量采用民主的方法來解決。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有不同的意見,家長最好不要當著子女的面發(fā)生沖突,而應盡可能保持一致,孩子不在場時家長再進行觀點上的互相協商。其次,家長要改善教養(yǎng)方式,用民主、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鼓勵孩子每一點微小的進步;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長處,對于孩子某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要給予贊賞和接納。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恰當的引導,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快樂和安全。
2.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一般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良好的親子關系能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使之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隨著青少年身心的發(fā)展,他們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對許多事情,他們不再相信家長的權威,而是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時候如果家長運用自己的權威性去否定他,這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產生親子沖突,不利于教育。因此,在家庭中必須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首先,家長要舍得花費時間并以朋友的身份多與孩子平等地進行交流和溝通,積極地走進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想法,及時掌握孩子的思想變化,幫助孩子正確分析和處理前進道路上遇到的煩惱和困惑。同時,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勵他們參與家庭的決策;遇事多與他們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正確的觀點給予肯定,錯誤的觀點及時耐心地糾正。只有這樣,才能縮短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其次,家長要轉變觀念,樹立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理念。對于自己不懂的問題,要放下家長的架子,虛心向孩子請教,共同探討,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3.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痹诩彝ソ逃?,家長自身的形象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因素,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革除不良行為,從各個方面來完善自己,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陳陳.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進程透視[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6):95-103.
[3]張爽.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
[4]陰國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養(yǎng)[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