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朝
(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漢譯佛經有一種現(xiàn)象,即同一本佛典常常存在不同譯本,叫做“同經異譯”。[1]有不同時代的異譯經本,也有同一時代不同譯者的異譯經本,有內容相對完整的異譯經本,也有只譯原本某篇的節(jié)譯本。不同的譯文往往有助于凸顯漢譯佛經的某些語言特點。在此,筆者選取后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祥譯的《修行本起經》(日本大正《大正藏》編號為184,以下簡稱《修》)和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的《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大正藏編號為189,以下簡稱《過》)來進行同經異譯的對比研究,以探尋某些詞語的演變發(fā)展。
本文佛經主要采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同時輔助以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與中華佛學研究所提供的電子佛典數據庫。凡引用的佛經中的例句,其后都在括號內依次標明經名、頁號和欄號(以數字標明其卷數、頁號,以 a、b、c標明欄號)。
“歸命”在《修》中共出現(xiàn)2次:“一切大眾,皆言,太子實神實妙,威德感化,天神歸命,咸稱太子,號天中天?!保ā缎蕖?64a)“唯持二書,以教人民,實時歸命,愿赦不及?!保ā缎蕖?65b)而在《過》中則無一例。
“歸依”在《過》中共出現(xiàn)過14次,如:
“如是長夜,增益眾生,普為一切,而作歸依?!保ā哆^》621a)
“我今歸依太子足下,終不見有違離去理?!保ā哆^》634a)
“我若不如,眾生信彼,皆悉歸依,我土則空,是故愁耳?!保ā哆^》640a)
“澡漱洗缽即授商人三歸。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將來僧。(《過》643c)
“而白佛言:‘我及弟子今定歸依,唯愿大仙,時攝我等’”。(《過》649b)
而在《修》中則無一例。
“歸”有趨向、歸附義,如《易·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皻w命”在《佛學大辭典》[2]解釋為:“(術語)Namas Namb Namo,梵語曰南無,譯曰歸命。有三義:一、身命歸趣于佛之義。二、歸順佛之教命之義。三、命根還歸于一心本元之義。惣為表信心至極之詞?!薄稘h語大詞典》[3]對“歸命”的解釋是:歸順,投誠。如漢賈誼《上疏陳政事》:“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輔奏并進而歸命天子?!薄度龂尽の褐尽堲攤鳌罚骸氨居麣w命國家,而意未達。”宋蘇軾《乞常州居住表》:“與其強顏忍恥,干求于眾人,不若歸命投誠,控告于君父?!鼻搴罘接颉额佌媲湔摗罚骸耙粫r強藩之歸命者不至再為猜阻?!?/p>
“依”本為倚、靠,如《詩·小雅·採薇》:“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标悐J傳疏:“君子所依,謂依于車中者也。依,猶倚也。”引申為依附、托身。“歸依”在佛教語中,是信仰佛教者的入教儀式。因對佛、法、僧三寶表示歸順依附,故稱“歸依”。在《佛學大辭典》解釋為:“(術語)于勝者歸投依伏也。”《大乘義章》曰:“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義林章四本》曰:“歸依者,歸敬依投之義。”《勝鬘經》曰:“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碧坪纭顿涐尶蘸8琛罚骸罢f四句,演毘尼,凡夫聽者盡歸依?!泵魉五ァ稄V利禪寺碑銘》:“自晉逮今一千九十七年之多,國王大臣以及氓隸,靡不歸依”?!皻w依”也指投靠;依靠。如元無名氏《小尉遲》第四折:“俺父親投唐以來,撇下我歸依無處?!鼻孱櫻孜洹杜c顏修來手札》:“弟夏秋主于其家,昕夕對譯,心所歸依,惟在門下?!?/p>
“群生”在《修》中共出現(xiàn)了3次:
“從比丘眾六十二萬,游行世界,開化群生?!保ā缎蕖?61b)
“是故慧明照,一切諸群生?!保ā缎蕖?69b)
“今當佛日照,覺諸群生眠?!保ā缎蕖?70a)
在《過》中只出現(xiàn)了1次:“所以感傷群生耽惑愛欲沈流苦海,起慈悲心,欲拔濟之。”(《過》621a)
“眾生”在《修》中共出現(xiàn)15次,如:
“育養(yǎng)眾生,救濟苦人?!保ā缎蕖?61b)
“愍念眾生故,續(xù)轉無上輪?!保ā缎蕖?62c)
“常欲棄舍,靜修道業(yè),濟度眾生?!保ā缎蕖?66a)
“于是太子,回車還宮,愍念眾生有老病死苦惱大患,憂思不食?!保ā缎蕖?67a)
“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于樹下得第一禪?!保ā缎蕖?67b)
在《過》中“眾生”共出現(xiàn)了81次,如:
“今諸眾生,沒于生死,不能自出。”(《過》621a)
“如是長夜增益眾生,普為一切而作歸依?!保ā哆^》621a)
“以三乘法教化眾生,所可利益,不可稱數?!保ā哆^》621b)
“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苦眾生故?!保ā哆^》622a)
“于諸法中,得深三昧,教化眾生不可稱數?!保ā哆^》622c)
“生”有生命義,如:《莊子·讓王》:“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yǎng)生》:“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也有生物義,如:《國語·楚語下》:“滯久則不振,生乃不殖?!表f昭注:“生,生物也?!薄痘茨献印ぶ餍g訓》:“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長,五榖蕃殖?!?/p>
“群”有眾、許多義,如《書·舜典》:“觀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币灿斜娙恕⑷罕娏x,如晉左思《詠史》之三:“功成恥受賞,高節(jié)卓不群”。“群生”指一切生物。如《莊子·在宥》:“今我愿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三國魏曹植《喜雨》詩:“天地何彌廣,苞育此群生?!币仓赴傩铡H纭秶Z·周語下》:“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群生”在《佛學大辭典》解釋為:“(術語)許多之眾生也。”《維摩經·佛國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無量壽經》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薄斗ㄈA經·方便品》曰:“又諸大圣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p>
“眾”,多之義。如《左傳·哀公十一年》:“魯之群室眾于齊之兵車?!薄赌印し▋x》:“天下職位學者眾而仁者寡”。也指眾人,群眾。如《易·晉》:“眾允,悔亡?!备吆嘧ⅲ骸榜S民者,師師者,眾人信之,則悔亡”。“眾生”(術語)是梵文薩埵Sattbva的漢譯詞,泛指人和一切動物。如《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睂O希旦集解:“眾生,兼人物而言也?!薄叮及儆鹘洠拘颉罚骸胺鹧裕何医駟柸?,天下眾生為苦為樂?”。也指百姓,世人。《太平天國故事歌謠選·起義前夕》:“清朝官吏,腐化不堪,非掃除凈盡,無以安眾生。”亦指人以外的各種動物。南朝梁武帝《凈業(yè)賦》序:“既不食眾生,無復殺害障”。在佛教語中有多義:(1)眾人共生于世。《妙法蓮華經文句.釋方便品》引《中阿含經十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共生世,顧言眾生?!保?)由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洞蟪肆x章·十六神我義》:“依于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保?)經眾多之生死?!洞蟪肆x章·十不善業(yè)義》:“多生相續(xù),名曰眾生?!薄栋闳魺粽摗び^業(yè)品》:“何故名眾生?謂有情者數數生故。”
相對于“群生”而言,“眾生”出現(xiàn)的頻率則遠遠高于“群生”。
“在在”在《修》無一例,在《過》中出現(xiàn)了1次:“聰明智慧,篤信佛法;在在所生,正見不昧?!保ā哆^》643b)
“處處”在《過》無一例,在《修》中出現(xiàn)了2次,分別是:“吾在世間處處所生觀視老者如母,中者如姊,小者如妹,諸姊等各各還宮?!保ā缎蕖?71a)“其川平正,多眾果樹,處處皆有流泉浴池,其中清潔,無有蚑蜂蚊虻蠅蚤?!保ā缎蕖?69b)
“在在”在《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處處,到處之義,如唐武元衡《春齋夜雨憶郭通微》詩:“桃源在在阻風塵,世事悠悠又遇春。”《明史·李應昇傳》:“在在增宮,日日會議;覆疏衍為故套,嚴旨等若空言?!钡?,這個是唐代的例子,引例過晚。[4]佛經中例子早見于東漢。如《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大人相滿,寶慧具足,在在現(xiàn)法,將導不逮?!?/p>
“處處”指各處,每個方面。如《漢書·游俠傳·原涉》:“自哀平聞,郡國處處有豪桀,然莫足數?!彼翁K軾《殘臘肚出》詩之一:“處處野梅開,家家臘酒香?!?/p>
佛經中也有“在在處處”連用的例子,如《正法華經》:“在在處處,有諸惡蟲,有若干種”
“善權”在《佛學大辭典》解釋為:“(術語)善巧之權謀。猶言方便?!迸c“方便”是同一術語的不同譯名。
“善權”在《修》中共出現(xiàn)3次,分別是:
“汝當于是世,善權無上慧?!保ā缎蕖?62c)
“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能,善權方便,慈悲喜護,育養(yǎng)眾生?!保ā缎蕖?63a)
“建立弘誓,奉行六度四等四恩三十七品,善權隨時,一切諸法,積累不倦。”(《修》472b)
而在《過》則無一例。
“方便”在《修》中共出現(xiàn)3次,分別是:
“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能,善權方便,慈悲喜護,育養(yǎng)眾生。”(《修》463a)
“即召群臣,阿夷相言:‘必成佛道,以何方便,使太子留令無道志?!保ā缎蕖?65a)
“成四禪行,以得定意,不舍大悲,智能方便,究暢要妙?!保ā缎蕖?70b)
“方便”在《過》中共出現(xiàn)16次,如:
“夢手執(zhí)月者,以方便智,入于生死,以清涼法,化導眾生,令離惱熱?!保ā哆^》623a)
“太子決定舍家學道,又納其妃,久而無子,我今應敕耶輸陀羅,當思方便,莫絕國嗣。”(《過》632a)
“我年已至一十有九,今是二月,復是七日,宜應方便,思求出家?!保ā哆^》632b)
“時頻毗娑羅王,來詣太子,方便譬說,不應出家,分國共治,及以全與,并欲與兵令伐他國?!保ā哆^》638c)
“我以強弓利箭并及三女,兼以方便和言誘之,不能壞亂此瞿曇心。今當更設諸種方便,廣集軍眾,以力迫脅?!保ā哆^》640b)
“善”有通曉,熟練,熟悉的意思,如《禮記·學記》:“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但觀而善之謂摩?!笨追f達疏:“善,猶解也……但觀聽長者之問答,而各得知解,此朋友琢磨之益”。“權”:佛教語,方便,與“實”相對。適于一時之法曰權,究竟不變之法曰實?!段倪x·王屮<頭陀寺碑文>》:“導亡機之權,而功濟塵劫?!崩钌谱ⅲ骸皺?,方便也”?!吧茩唷痹凇稘h語大詞典》解釋為:指佛教語。謂多方巧說導人覺悟?!毒S摩詰經·佛國品》:“菩薩行善權方便故,于佛國得道,一切行權攝人為善生于佛土?!蹦铣魏纬刑臁洞鹱诰邮繒罚骸皩め屽戎?,以善權救物?!蹦铣何涞邸队午娚酱髳劬此隆吩姡骸安判苑Ψ奖?,智力非善權?!?/p>
中古漢文文獻最早的“方便”是“便利”義,如:明劉兌《嬌紅記》:“感乘你美意兒把尊堂相勸!那的是知心腹,與人,與人方便?!敝泄欧鸾浿械摹胺奖恪背霈F(xiàn)了很多新的用法,在《修》中就出現(xiàn)了兩種新的用法:一是表在佛經中義為以靈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義。如“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能,善權方便,慈悲喜護,育養(yǎng)眾生?!薄毒S摩經.法供養(yǎng)品》:“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愿示分明?!薄秹洝ぐ闳羝贰罚骸坝麛M化他人,自須有方便?!薄段鍩魰埦磿煻U師法嗣·薦福弘辯禪師》:“方便者,隱實覆相,權巧之門也。被接中下,曲施誘迪,謂之方便?!庇忠瓿霰怼坝嬛\,算計”義,如“即召群臣,阿夷相言:‘必成佛道,以何方便,使太子留令無道志?!薄栋儆鹘洝つ裂蛉擞鳌罚骸澳裂蛉四擞校ㄑ颍┣f,極大慳貪,不肯外用。時有一人。善于巧詐,便作方便,往共親友……便大與羊,及諸財物”?!胺奖恪痹诜鸾浿羞€有方法、訣竅之義,如《百喻經·小兒得大鬼喻》:“(小兒)得一大龜,意欲殺之,不知方便?!?/p>
可見,在舊譯中多用“善權”,而在新譯中則多用“方便”。而“善權”在舊譯中有時與“方便”連用,寫作“善權方便”如“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能,善權方便,慈悲喜護,育養(yǎng)眾生。”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某些詞語在詞匯史上的活躍期。這些詞在后代雖然沒有消亡,然而卻沒有當時使用的頻率高,隨著時間推移,或者附加意義發(fā)生了改變,或者在使用中逐漸被其他詞代替。
“譬喻”在《修》中出現(xiàn)一次:“譬喻盡天下草木,斬以為籌,計吾故身,不能數矣。”(《修》461b)在《過》中出現(xiàn)過一次:“諸天及世人,所歡于五欲,比我禪定樂,不可為譬喻?!保ā哆^》644a)
“譬若”在《修》中無一例,在《過》中出現(xiàn)過1次:“太子即從坐起,遍觀妓女及耶輸陀羅,皆如木人,譬若芭蕉中無堅實。”(《過》632c)
“譬如”在《修》中共出現(xiàn)過5次,分別是:
“樹間七寶浴池,池中奇花,色色各異,譬如天花?!保ā缎蕖?65a)
“譬如健人得勝怨家,意以清凈,成三禪行。”(《修》469c)
“形體雖好,而心不端,譬如畫瓶中盛臭毒?!保ā缎蕖?70c)
“譬如水波,能身中出水火能履水行虛身不陷墜?!保ā缎蕖?71b)
“譬如無薪亦無火,是謂無為度世之道。”(《修》471c)
“譬如”在《過》中共出現(xiàn)過14次,如:
“若在家者,為轉輪圣王領四天下。譬如江河海為第一,眾山之中須彌最勝?!保ā哆^》626c)
“外為革囊,中盛臭穢,無一可奇,強熏以香,飾以花彩,譬如假借當還,亦不得久?!保ā哆^》632c)
“而今所得,少樂多苦,譬如饑人啖雜毒食,初雖為美,終成大患?!保ā哆^》642a)
“一切眾生,無不悉有如此苦者,譬如以灰覆于火上,若遇干草。還復燒燃?!保ā哆^》644b)
“一切眾生,悉著于我,所以輪回。在于生死,若除我想,即于我所,亦皆得離。譬如日光。能破于暗?!保ā哆^》652b)
“譬”:比喻;比方?!对姟ご笱拧ひ帧罚骸叭∑┎贿h,昊天不忒。”鄭玄箋:“今我為王取譬喻不及遠也,維近耳?!?/p>
“喻”,比喻。如《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比龂翰苤病镀邌ⅰ罚骸凹凫`龜以鐧喻,寧掉尾于途中”?!捌┯鳌币嘧鳌捌┲I”,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兩個義項。一、比喻?!盾髯印し鞘印罚骸稗q說譬諭,齊給便利,而不順禮儀,謂之姦說?!薄痘茨献印ひ浴罚骸凹傧笕●睿韵嗥┯?。斷短為節(jié),以應小具?!倍?、曉譬勸喻?!侗饼R書·魏收傳》:“帝曾游東山,敕收作詔,宣揚威德,譬喻闗西?!?/p>
“若”,如,像?!稌けP庚上》:“若網在網,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捌┤簟保浩┤纭H纭兑葜軙せ书T》:“譬若畋犬,驕用逐禽,其猶不克有獲?!?/p>
“如”,像;如同。《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保捌┤纭本褪潜热绲囊馑?。如《周禮·考工記·弓人》:“恒角而達,譬如終虦,非弓之利也?!薄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敖袢藲Ь鄽?,譬如賈豎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p>
由此可以看出,有些詞在早期譯經中出現(xiàn),以后的譯本中被同音節(jié)的其他詞代替,說明這類詞的生命力不夠旺盛,最終被更為人們接受的詞語所代替。
漢語從上古時期以單音詞為主發(fā)展到后來的以復音詞為主,中古時期是一個重要階段。董秀芳認為:雙音詞的衍生過程基本是在語言使用者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語言使用者的自主選擇只是在雙音化的趨勢變得比較明顯時進一步促進了這一變化。雙音詞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有人為的推動因素。[5]比如并列式雙音詞在漢代以后的大量出現(xiàn)很可能就包含了語言使用者為取得某種風格上的效果而做出的有意識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佛經的漢譯促進了這一雙音化的進程。朱慶之先生認為,翻譯佛經中大量使用雙音詞語的現(xiàn)象與佛典的譯者為了信眾便于記誦而大量使用四字格的語言形式有關,這一譯經語言中的現(xiàn)象也很可能對中土文獻中的詞匯面貌造成影響;再有一個因素就是仿譯,佛教原典是梵文,是一種多音節(jié)的文字,轉譯到漢語也會受到原文體的影響。佛典原文中有不少復合詞包含兩個語素,出于忠實于原典的目的,譯者仿照原詞的構造逐字對譯,結果就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雙音復合詞。
通過對異譯經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譯者、譯風對詞匯的影響以及詞匯歷時演變的過程。目前對同經異譯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還有很廣闊的空間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董琨.“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J].中國語文,2002,(6).
[2]丁福保.佛學大辭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4]汪瑋.同經異譯比較釋詞舉隅[M].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2).
[5]董秀芳.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