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遷,蔣 盼,于 靜
(1.魯東大學法學院,山東 煙臺264025;2.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金融保險學院,湖北武漢430073;3.魯東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 煙臺264025)
文化解讀與史詩英譯
——以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國外英文譯本為研究中心
王景遷1,蔣 盼2,于 靜3
(1.魯東大學法學院,山東 煙臺264025;2.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金融保險學院,湖北武漢430073;3.魯東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 煙臺264025)
正確解讀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對于文學翻譯至關(guān)重要,這涉及到對文學作品的準確翻譯與有效傳播。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與深奧的宗教思想,英譯過程中文化意象的解讀存在較大困難,因此《格薩爾》的英文翻譯長期以來難有大的發(fā)展。在《格薩爾》史詩的英譯實踐中,要準確運用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而正確解讀史詩中的宗教文化意象是《格薩爾》史詩英譯的關(guān)鍵。
格薩爾;英譯;文化意象
《格薩爾》是藏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世界著名英雄史詩,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與高超的藝術(shù)特色。由于缺乏積極主動的推介,國外普通大眾對其很少了解。翻譯作為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手段,在《格薩爾》的對外傳播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橋梁”作用,翻譯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對史詩的文化評價。
翻譯活動既是語言符號的轉(zhuǎn)換又是文化意象的推介,翻譯過程也就成為兩種活動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因此,翻譯實際上成為了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成為了一種文化模式的轉(zhuǎn)換,所以人們通常用英文詞語“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或“t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際)”等術(shù)語來替代“翻譯”。就對文學作品翻譯水平的影響來說,對文化差異的正確解讀、合理轉(zhuǎn)換及有效處理要遠大于語言符號的轉(zhuǎn)換,比較相關(guān)句具有動態(tài)性特征。①米春:《英語比較相關(guān)句認知語義的重建與解析》,《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對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底蘊的《格薩爾》史詩進行英文翻譯,情況更是如此。
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曾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②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北京:中國對外出版翻譯公司,2001年。事實上,在翻譯實踐中很多翻譯錯誤往往不是詞語使用不當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地解讀了文化背景。因此,文化的不同也很自然地表現(xiàn)在語言的不同上,詞語內(nèi)涵與外延的差異將直接影響到翻譯過程中對詞語的選擇。因此,文化意象的解讀成了翻譯活動的首要工作。
文化意象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lián)想,人們一接觸到具有文化意象的文化符號,彼此會立刻心領(lǐng)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文化意象由物象與寓意兩部分構(gòu)成,前者是文化意義的客觀載體,可以是客觀事物,也可以是一種經(jīng)驗過程,而后者則是前者在特定文化語境中所被賦予的文化內(nèi)涵,是文化意象的主觀部分。不同民族對于相同物象有著不同的寓意,相同寓意的內(nèi)涵與外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僅僅將同一物象的對應(yīng)詞相互替代,不考慮文化意象的民族差異,那么就會誤譯或漏譯,造成文化缺失。
《格薩爾》史詩是藏族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史詩結(jié)構(gòu)宏偉,篇幅巨大,卷帙浩繁,是世界公認的最長的英雄史詩。史詩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因此被稱為藏民族的“百科全書”。由于它在世界史詩中的突出價值,《格薩爾》史詩便被一些著名史詩學家稱為“東方的《伊利亞特》?!雹贀?jù)目前資料來看,最早稱《格薩爾》史詩為《伊利亞特》的是法蘭西學院的Sylvain Levi教授,他還進一步認為《格薩爾》史詩的文化意義堪與《伊利亞特》、《奧德修紀》、《尼伯龍根之歌》和《羅蘭之歌》并駕齊驅(qū)。參考:A·大衛(wèi)·尼爾著,陳宗祥譯:《嶺超人格薩爾王傳》原序<內(nèi)部資料>,西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編印。因此,要將史詩翻譯成當今世界最為普及的語言——英語,其難度是多層面的,既有篇幅結(jié)構(gòu)、文學修辭的問題,也有文化差異的問題,而后者尤為突出。
處理文化差異問題,大凡離不開翻譯的歸化與異化原則。尤金·奈達提出了“功能對等”的概念,指出“譯文應(yīng)使讀者所做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對原文所做出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這也就是歸化翻譯的效果②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在韋努蒂看來,異化翻譯要“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③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Baker,M.&Mlmkj.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歸化翻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而異化翻譯以源文化為歸宿。本文所參考的譯本分別是Shambhala版的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Dr.Robin Kornman譯的The Tibetan Epic of Gesar of Ling及Sarangerel Odigon譯的Abai Geser等三個本子。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的譯者對同一譯作的翻譯原則不是本文的目的,目前所能見到的兩個主要譯本的譯者均為目的語文化背景,鑒于此,本文擬將重點探討這幾個本子翻譯策略的共同點。
總體來看,三個譯本對文化意象的處理主要有以下幾個共同方法。
(一)保留基本寓意的歸化翻譯
盡管藏、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存在很大差異,然而,世界不同民族總有一些意義相近,具有內(nèi)涵大致相同的詞語,這些詞語在翻譯中是可以互換的,并不能影響翻譯的質(zhì)量。
Shambhala版的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中有這樣一段譯文:
Do not be afraid,my poor child,she said,
“all that which has happened is the effect of previous causes.”
Go to a paradise.
Iwill send for lamas so that they may celebrate religious rites…④Alexandra David-Neel,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Shambhala,Boston&London,1987,P80.
這段譯文中,causes的使用則較好地保留了原文形象,causes在此顯然蘊含藏傳佛教中的“因緣,因果報應(yīng)”及“業(yè)”的寓意。《現(xiàn)代英漢詞典》中對cause的解釋是“原因;導致某事發(fā)生的人、事等”,這與佛教文化中的解釋基本一致,此處譯者使用causes來取代梵文karma,既很好地解讀了史詩所蘊含的文化意象,又較完整地傳達了文化寓意。
在Dr.Robin Kornman的譯本中,則存在將“因緣,因果報應(yīng)”的文化寓意譯為Karma的現(xiàn)象,如:A lthough she called back to them,by the power of karma,no one could hear her.⑤Robin Kornman,Selection from Volume IIof Gesar of Ling Epic,Penguin Books Ltd,2008,P18.這顯然與譯者的學術(shù)素養(yǎng)及學術(shù)領(lǐng)域有很大關(guān)系。Dr.Robin Kornman是美國著名的藏學家,翻譯了許多宗教作品,對藏傳佛教文化也有精到的研究。因此,他選擇karma一詞來譯“因緣,因果報應(yīng)”理所當然。而對于一般譯者與受眾來說,尤其是非學術(shù)性翻譯則沒有如此嚴格的規(guī)范,選用causes似乎更為通俗易懂。
(二)音譯加解釋
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時改變形式,要有五個條件:一、直譯會導致意義上的錯誤;二、引入外來語形成主義空白;三、形式對應(yīng)引起嚴重的意義晦澀;四、形式對應(yīng)引起原意中沒有的歧義;五、形式對應(yīng)為譯入語的語法或文體規(guī)范。”⑥Nida,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The Netherlands:Brill.E.J.1964,P75.在遇到以上情況時,譯者基本都能采用翻譯加注的形式解決,這樣既解決了形式的需要,又彌補了意義丟失的問題,原文意象顯得豐滿。如:“Oi!Thou turbaned servant,come here!Tell me,who are thy mas-ters?Where do they come from?What are they doing?…”①Alexandra David-Neel,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Shambhala,Boston&London,1987,P159.此句中的“Oi”是一個語氣詞,在英語中是不常用的,而在史詩中則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果在譯文中,突然出現(xiàn)這個語氣詞,會使譯入語讀者難以正確理解其中包蘊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譯者采用了腳注的形式解釋道:“Oi!is an interjection used in calling a servant or anyone whom one treats as an inferior.”這樣,讀者一目了然,“Oi”原來是打斷地位低下的人說話的一個語氣詞,“Oi”傳達的不只是一個聲音符號,還傳達了一種文化,它的使用是有一定語境的。
又比如“What is it,Kushog?Are you ill?”,這是很簡單的一個對話句子,然而西方讀者對于Kushog一詞卻是一頭霧水,是人名還是稱謂語,于是譯者加注釋“Kushog,written skusshog,means sir.”就明白了這個詞在史詩中原來是“先生,伙計”的意思,從文化“傳真”的角度來看,要比直譯為西方的“Sir”好得多。
音譯加注釋的辦法在某些情況下較好地解決了文化“傳真”與譯入語讀者正確理解譯文之間的矛盾。Dr.Robin Kornman的譯本也有較多腳注,看來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作品的翻譯,加注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②但是,從目前見到資料來看,Sarangerel Odigon的Abai Geser中較少有音譯加注的形式。。無論是普及性譯文還是學術(shù)性較強的譯文,在某些情況下選擇音譯與加注相結(jié)合的辦法被普遍接受,因為這有利地調(diào)和了文化“傳真”與受眾接受之間的矛盾。
(三)改換原文形象的歸化翻譯
文化有效傳真是一個譯文本子努力追求的目標,音譯或直譯加注固然是一個不錯的處理辦法,然而有時也不能盡如人意。一個好的譯本不可能每頁都堆積大量腳注,因此有些時候我們要在基本保留原意的情況下采取歸化翻譯的策略。然而,這種做法卻存在相當?shù)娘L險性,造成文化“欠額”的現(xiàn)象。當然對此的探討并非是對譯者的苛求,而是作為借此探討翻譯理論的一種途徑。
Dr.Robin Kornman的本子中幾乎都使用God來譯“神”,如:
The gods,Three Jewels,and dear leaders,these three…
If you supp licate,make offerings,and show respect to them,
All desirable necessities will arise.③Robin Kornman,Selection from Volume IIof Gesar of Ling Epic,Penguin Books Ltd,2008,P8.
在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中也有例證:
Ki ki ki la!Bu swa!Ki ki ki la!
I call to you,O Gods!④Alexandra David-Neel,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Shambhala,Boston&London,1987,P117.
在Sarangerel Odigon的Abai Geser中也有這樣的例子:A thousand gods and protector spirits and ten thousand tengers were supported byGrandmother Manzan Gurme Toodei with her silver cup.
由以上例句可見,三位譯者都普遍采用God來譯“神”。在史詩中,神靈眾多,頻繁出現(xiàn)。God是一個基督教詞語,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意思:一是上帝;二是神(一種具有超自然力量或因素的存在,被一類人所信仰和崇拜,尤指雄性神靈,被認為能控制自然或現(xiàn)實世界的某一部分);三是主宰的意思。因此,譯者選用God一詞來譯史詩中的神靈,也就恰到好處,既利于西方讀者理解,又基本忠實于原文。在選擇譯詞上,也很有講究。英文中immortal也表示神靈,然而這個詞主要指那些“不朽的神靈”。眾所周知,藏傳佛教中的神靈體系異常復(fù)雜,生命性也不相同,有的神無所謂生死問題,而有的神則有“生”有“死”,因此通用不朽的immortal來譯史詩中的神靈顯然不妥。
Sarangerel Odigon先生與另外兩個本子的譯者情況有所不同,前者是以源語為母語,后兩位則是以譯語為母語,他們都使用了相同的翻譯方式,這說明這種類型的歸化翻譯是成功的。
然而,事情并非都如此完美,譯文中的有些處理就很值得商榷,如:
I invoke the gods of the tenth paradise,
Those of the eleventh,of the twelfth,of the thirteenth,and those that are above them!⑤Alexandra David-Neel,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Shambhala,Boston&London,1987,P117.
此句中,paradise一詞來譯藏傳佛教中的“天”,筆者認為有些欠妥。Paradise在英語中主要有“天堂;伊甸樂園;天國;樂土;福地;樂園”的意思,此詞的宗教意義則特指基督教的“天堂”,與藏傳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西方剎土”的內(nèi)涵并不一致。藏族傳統(tǒng)文化中,“天”既可指自然屬性的“天”,也可指人格與神格的“天”,與基督教的“天堂”之意存在差異。在兩種涇渭分明的宗教文化中,試圖用某一特定符號來指代兩種內(nèi)涵,勢必會冒較大風險,很容易造成文化誤讀。比如:
“If we go as far as the time it takes to drink tea,
then
Beauty is nectar to the eyes;
The refined essence of the nectar is inexhaustible,…”①Robin Kornman,Selection from Volume IIof Gesar of Ling Epic,Penguin Books Ltd,2008,P19.
這句譯文中的nectar一詞,是指希臘神話中的神酒,后引申為“任何美味的飲料,花蜜,甘露”。如果用此詞來翻譯史詩中的“甘露”義,很容易造成文化錯位。英文中還有一詞am rita,在印度神話中指賜人長生不老的仙露,因此,從地域文化來講,am rita更能彰顯東方文化特征。因此,如果將nectar改譯為am rita,翻譯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兩位西方譯者對一些宗教詞語的翻譯處理顯然是為了迎合目的語讀者的宗教背景和心理而做出的選擇。總之,譯語為母語的譯者總是無形中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這不僅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的翻譯實踐中,也體現(xiàn)在對原文本的理解中,就連翻譯家Dr.Robin Kornman也是如此,他無形中就將《格薩爾》史詩與荷馬史詩中的人物進行類比。他在該譯本的前言中說:“We meet some of Ling’s greatest warriors…in particular,the King of Ling,Chip?n,the epic’s Agamemnon,and the fiery Buddhist warrior,Gyatsa Zhalkar,the epic’s Achilles.”②Robin Kornman,Selection from Volume IIof Gesar of Ling Epic,Penguin Books Ltd,2008,P4.因此,這就不難理解他將東方的“甘露”譯為西方的“神酒”了。
(四)保留原文形象的異化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有的語句并不需要做過多處理就可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果做過多的歸化處理反而顯得事倍功半,如:The wargod who abides on the top of the white helmet,…③Robin Kornman,Selection from Volume IIof Gesar of Ling Epic,Penguin Books Ltd,2008,P21.Wargod這個詞在一般的英語字典中很難找到,在西方文化中屬于生僻詞,與其意對應(yīng)的是希臘神話中的戰(zhàn)神Ares及古羅馬神話中的戰(zhàn)神Mars。Mars后來也引申為“戰(zhàn)神”的意思。譯者沒有直接采取拿來主義,而是生造一詞“wargod”,盡管是直譯,但仍能完整地表達其中的文化意象。此外,用body gods一詞組來翻譯西方文化中所沒有的“身體神”這一文化意象,顯得簡潔明了,既忠實了源文本,又收到了很好的文化傳真效果。如:
He gods,Three Jewels,and dear leaders,these three…
If you supp licate,make offerings,and show respect to them,
All desirable necessities will arise.④Robin Kornman,Selection from Volume IIof Gesar of Ling Epic,Penguin Books Ltd,2008,P8.
Three Jewels多指藏傳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如果譯文按“佛、法、僧”的文化意象進行翻譯則顯得復(fù)雜,甚至會影響到譯文形式的對稱。這里,譯者直接將具有深度文化內(nèi)涵的“三寶”譯為Three Jewels,則簡潔明了,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下只要適當加以注釋,如此翻譯既簡練又達意,翻譯效果甚妙。
此外,lama一詞的使用,也具有同樣的完美效果?!袄铩?上師)是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藏傳佛教制度及傳承儀軌有關(guān),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漢傳佛教的僧人及西方的修道士不完全一樣。如果譯者將“喇嘛”譯為monk或cenobite,那么就容易造成兩個后果:一是不能突出藏族文化的宗教特點;二是容易導致西方受傳者的文化誤讀,這兩種情況都有失翻譯初衷。
翻譯實踐中,越是這些在東西方文化中有著大致相同文化內(nèi)涵的譯詞越容易對譯者產(chǎn)生誘惑,一旦用詞不當,翻譯效果將大打折扣。而越是那些看似難譯的詞語越有可能真正完成文化傳真的任務(wù)。如,史詩中多次出現(xiàn)的“本尊”一詞,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很難找到其對應(yīng)詞,因此譯者就會主動轉(zhuǎn)而求助于源文化,梵文就有“Yidam”一詞,現(xiàn)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也頻繁出現(xiàn)于相關(guān)翻譯作品中。A lexandra David-Neel的本子中就有這樣的譯文:
“Lu ta la la!A la la la!Ta la la!
I invoke you father Lama,Yidams,Kahdos,…”⑤Alexandra David-Neel,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Shambhala,Boston&London,1987,P117.
(五)為了突出史詩的古典風格,選擇古英語的詞語進行歸化翻譯
這種情況突出表現(xiàn)在Shambhala版的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譯文中有些地方把第二人稱“你”譯為古英語的thou,thou在漢語中相當于“汝,爾,你”之意,這個詞常用于文學、禮拜或祈禱文獻中,用于指代所強調(diào)之人;把所有格“你的”譯為thy,把第二人稱賓格相應(yīng)譯為古英語的thee。在這個版本的韻文唱詞中有這樣的例子:“Great Hero,Tiger-God of destroying fire,F(xiàn)ling thy lasso of flame over them…”⑥Alexandra David-Neel,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Shambhala,Boston&London,1987,P119.及“Thou hast left thy body of flesh and blood;thy personality is no longer the same.Looking at this body,it now appears to thee as a wallwith nine openings”.①Alexandra David-Neel,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Shambhala,Boston&London,1987,P130.
譯者通過此舉刻意強調(diào)了《格薩爾》史詩內(nèi)涵中“史”的韻味。盡管這種歸化翻譯有些生硬,但并不讓人覺得牽強,同樣也能起到較好的翻譯效果。
通過對史詩英譯翻譯手法的初步探索,在《格薩爾》史詩的英譯實踐中,應(yīng)該合理運用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策略,針對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對于提高《格薩爾》的英文翻譯水平至關(guān)重要。宗教文化是《格薩爾》史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史詩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因此如何譯好宗教詞語至關(guān)重要,對此,筆者認為應(yīng)提倡異化翻譯的策略。
史詩畢竟是一部文學作品,對宗教詞語的翻譯不可教條化,否則史詩翻譯就會變成為宗教學術(shù)譯作,這也就失去了史詩翻譯的初衷。對某些不致造成文化誤讀的詞匯,我們可以適當進行歸化翻譯,盡管這要冒一定的風險。同樣對于史詩中的民俗事象的翻譯也可遵循這一原則。
譯者的文化背景也直接影響到翻譯策略的選擇。譯者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源語為母語的譯者;另一類是以譯入語為母語的譯者。在翻譯學操縱學派代表人物Andre Lefevere看來,無論是哪種譯者都要受到意識形態(tài)、翻譯詩學及贊助人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說到底就是譯者的文化立場問題②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一般前者在譯文中會主動推介民族文化,力圖使異文化的讀者走進源文化;而后者的文化背景則決定了其譯本力圖走進讀者,將源文化的譯本用譯入語文化進行重新詮釋。事實上,當把一個譯文母本交到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譯者手中時,文化背景的先入為主及意識形態(tài)的潛在影響已經(jīng)是不可避免的,譯者的“隱身”更是不可能的。
出于國家文化戰(zhàn)略及《格薩爾》史詩英譯現(xiàn)狀的考慮,我們應(yīng)鼓勵國內(nèi)學者主導的《格薩爾》翻譯活動,唐朝玄奘法師針對佛經(jīng)翻譯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譯理論,對我們進行《格薩爾》史詩的英譯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根據(jù)這種翻譯理論,盡管譯文可能會給受傳者的理解帶來了一些困難,卻能夠最大限度地“傳真”源文化。當前,世界各國已經(jīng)悄無聲息地展開了一場文化“軟戰(zhàn)爭”,積極推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提高文化軟實力、擴大“戰(zhàn)果”的重要途徑。基于文化戰(zhàn)略考慮,可以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陡袼_爾》的英文翻譯既要針對西方的學者群體,還要針對普通大眾。如果目標群是前者,由于其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yǎng),對史詩中出現(xiàn)的宗教文化事象,盡量采用玄奘法師提出的“五不翻”的翻譯策略;由于后者多為了了解或普通的閱讀,譯文就應(yīng)該簡單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在不影響史詩的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適當進行歸化翻譯,大可不必擔心歸化翻譯導致的“文化缺額”會影響到跨文化傳播的效果。在新的社會語境下,恰當?shù)姆g策略就如格薩爾的“神駒”,有助于“英雄”重新打贏一場“文化戰(zhàn)爭”。
Abstract:Correctly explicating the cultural images is very important to literature translation because it closely relates to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and its effective circulation.Tibetan Epic Gesar is full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rofound religious thoughts,which make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its cultural images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translation.Therefo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esar is limited in scale and depth.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existing English version,the writers of the paper believe that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practice of Gesar,the translation skills named"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should be combined,while exactly explicating its cultural images in religion is the key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esar.
Key words:Gesar;English translation;cultural images
[責任編輯:誠 鈞]
Epic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Explication——Based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ibetan Epic Gesar
WANG jing-qian,JIANG Pan,YU Jing
(School of Law,Ludong University,Yantai264025)
H 315.9
A
1002-3194(2012)03-0116-05
2012-02-13
王景遷(1972-),男,山東青州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研究人員,魯東大學法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格薩爾學。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格薩爾》史詩的當代傳播研究”(09YJC8500003);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格薩爾》文學翻譯論”(06XZW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