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躍明
(廣西財經學院 信息與統計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承擔著向各專業(yè)學生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繁重任務,至今已有二十余載.在這期間,國家信息化正在全面推開,各行各業(yè)的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使得我們處于計算機網絡為平臺的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數字化學習、數字化圖書館等環(huán)境中.社會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fā)展,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地感受到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對社會、個人的深刻影響.同時,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在信息化社會里,個人對于信息地獲取、表示、存儲、傳輸、處理、控制和應用越來越成為一種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被社會作為衡量一個人文化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為主導的信息時代的世紀.進入21世紀以來,大多數高校的基礎教育已踏上了新的臺階,步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由于中小學信息技術的開始普及,大學計算機教育不再是零起點,水漲船高,對大學計算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21世紀,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
信息化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要求每個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和具有終身學習的基礎和能力.計算機的應用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其迅猛的發(fā)展說明,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這個領域中的新的技術、新的應用方式都將不斷地涌現出來.因此我們今天培養(yǎng)出來地大學生應該能夠更好地迎接明天信息化社會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計算機基礎教育是關系到大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已經在中、小學開設了技術課,在普通高中安排了以計算機的使用為基本內容的信息技術教育,使得對大學生的計算機可以在非零起點上進行.但大學新生已經受過的計算機教育,還遠不能滿足信息化社會對大學生的一般要求.要使我國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在包括文科專業(yè)的大學教育中加強計算機教育是一項必要而緊迫的任務.
國家已經安排了初高中階段以計算機的使用為基本內容的信息技術教育,但由于存在全國范圍內的地區(qū)差異、學校差異、專業(yè)差異、學生基礎差異以及學生個性差異,全國各所綜合性高校要保證達到教學基本要求,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前期的教育對象的實際水平考察絕對是基礎教育的前期工作.而在大多數高校中這項工作容易被忽視,應該在學生的水平測試中多出思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流程,為后期的配套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當前,計算機技術愈來愈多地融入了文科各專業(yè)科研工作和專業(yè)課地教學,在大學泛泛地開設不能滿足學生在計算機方面的特殊需要,不同的專業(yè)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體的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應該分兩步走進行探索.首先,從課程設置來看,學習計算機不必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從多個知識領域,從不同難度的知識點切入,盡快與專業(yè)應用接軌.各個高??梢愿鶕拘5膶I(yè)設置情況,分別選擇某個或某些應用領域作為入口,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例如,經管類專業(yè)的學生可以以“電子商務”作為入口的必修課,課程內容可能涉及較多的“電子”(例如計算機網絡系統集成)方面的知識,少量的“商務”方面的知識,在后繼的專業(yè)課程重可以安排更多“商務”方面的內容.其次,組織各院系的老師和計算機老師定期進行探討,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相關課程的整合.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專業(yè)結合課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個過程可以采取逐步試點的方法,而不可期待一蹴而就.但是,勿庸置疑的是,用一定的層次、一定內容的計算機科學和技術來武裝大學文科各專業(yè)(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和歷史學門類)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高職高專生),對我國未來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大學計算機特色課程的建設是培養(yǎng)跨學科、綜合型的文科“通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是大學文科各專業(yè)長期的不可須臾或缺的一類課程.建設這類課程,其影響廣泛而不可估量.
當前,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yè)生在計算機能力方面的要求與日俱增,在工作中能夠較好地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已成為大學畢業(yè)生擇業(yè)的必備條件.因而,我們需要根據國內外市場對大學生在計算機方面的需要來教育學生,使他們能夠適應專業(yè)的工作和自身發(fā)展,特別是要注意培養(yǎng)他們具有能夠繼續(xù)學習新的計算機知識、技能和應用的能力.
對計算機基礎教育要提高到信息素養(yǎng)的高度來理解.從技術的角度,人們把計算機作為現代智能工具來使用,但是從教育的角度,要通過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培養(yǎng)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總的來說,在信息時代,面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我們的學生要具有具有強烈的再學習的意識、強烈的奮發(fā)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在今后的生活空間中立于不敗之地.雖然信息素養(yǎng)的涵義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但根據國內外有關的研討,至少應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有機結合方面.在文科計算機課程的建設中,應把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有使用信息技術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表示、存儲、傳輸、處理、控制和應用的過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掌握相關的技能與應用能力.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使其能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要特別強調問題解決,倡導創(chuàng)新實踐結合學生的專業(yè)實際,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我設計,提供拓展性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潛力,在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通過對我院11級計算機專業(yè)的168名新生進行了調查分析表明大學前經常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57.2%,這部分學生經常上網、打游戲,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比較熟悉;高中階段學習Word、Excel軟件應用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37.0%,這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學習軟件及其應用比較輕松;大多數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理論知識缺乏了解.
對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其課程的基本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同時使他們具有運用計算機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初步能力.
思考具體的教學方法之前,首先要統攬教材,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打破教材原有的編排順序,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根據教材和大綱,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大塊:計算機基本的理論知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前者由計算機基礎和網絡基礎兩部分組成;后者主要學習微軟Office辦公系列軟件中的Word和Excel兩個軟件的應用.對于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整個教學計劃就按照理論和操作兩塊來制定,理論知識主要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來傳授,操作技能部分都安排在學院機房進行.此外,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課時各占一半.
理論知識的教學主要遵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一部分是計算機基礎,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習計算機的發(fā)展與應用、計算機的組成.介紹計算機的發(fā)展與應用時,筆者制作了大量圖文并茂的CAI課件,以多媒體的形式講解,此外還補充一些計算機發(fā)展的新成果,如生物計算機、分子計算機等,首先激發(fā)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在介紹計算機的組成時,分為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來講解.講解硬件系統的時候,帶著學生到拆裝機房,打開主機箱,向學生詳細介紹其結構,如電源、主板、硬盤、光驅、軟驅等,再進一步介紹主板的結構,如CPU插座、內存條插槽、總線插槽、I/O接口等,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掌握微機系統的硬件組成.講解軟件系統時,主要介紹軟件基礎知識、操作系統和常用的一些軟件.第二部分是介紹網絡基礎和Internet基礎,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接觸過網絡,所以Internet基通過多媒體的具體講解即可.對于網絡基礎部分,講解時要涉及到不少硬件,同樣可以帶學生去局域網機房,讓學生觀察常用的一些網絡設備,如網卡、調制解調器、雙絞線、HUB等.
操作技能的教學都安排在學院機房,通過教師詳細講解和操作演示相結合的方式來傳授.操作技能部分的教學,根據教學大綱,分為以下四部分內容進行:漢字的快速錄入、Windows 2000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Word和Excel軟件的基本應用.每次上機時,首先概述本次的上機目的,然后通過教師機給學生集體講解和操作演示當天的操作要領,最后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操作,有問題的隨時舉手提問.此外,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多練習、多強化,學生在學完一定的內容后,經常以綜合練習、測試等形式強化必須掌握的操作技能.最后要收取每位學生的上機作業(yè),逐個給他們指出各項的不足,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操作的規(guī)范性.總之,操作技能的掌握主要以學生練習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當然,與任何工具一樣,計算機也是通過人的操作而被使用的.需要強調的是,對學生來說,計算機的操作技能不是在課堂中能全部講解出來的,課堂講解僅僅是引導.對于以應用為主要目的、技術性較強的計算機操作,必須由學生在實踐中通過實際操作和解決具體問題來形成并達到熟練程度,同時加深理解.對于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能為他們以后學一些專業(yè)軟件打下基礎,學習新的軟件時,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學到更多的操作技能,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面對當今的信息時代,掌握計算機的應用是所有大學生的基本素質.通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總結,主要提出了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特點,該課程同時對學生今后學習一些專業(yè)軟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陳爽.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教學初探[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
〔2〕馬飛.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0(3).
〔3〕束建薇.讓學生獲得高質量的第一層次的計算機教育[J].計算機教育,2004(10).
〔4〕萬征,劉謙.多科性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