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程永華
(作者是中國水運報社副總編輯)
非時政類報紙的轉企改制必將重塑傳媒業(yè)格局,同時也會導致編輯職業(yè)角色和功能的改變?!吨袊\報》要求報紙編輯盡快實現(xiàn)編輯的版面內容由“硬指導”轉向“軟吸引”;編輯由“個性化”轉向“特性化”,以便全力提升報紙品質,不斷拓展發(fā)展空間,更好地適應轉企改制的形勢,增強報紙的市場競爭力。
轉企改制既給報紙帶來壓力,也給其內容進一步貼近讀者需求提供了強大動力。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水運報》要求報紙編輯的版面內容進一步由“硬指導”轉向“軟吸引”;編輯由“個性化”轉向“特性化”。
所謂編輯內容從“硬指導”轉向“軟吸引”,是宣傳報道內容思路模式轉變的核心。編輯首先必須“懂行業(yè)”,自覺地把行業(yè)職工所思所想與行業(yè)主管部門的決策結合起來思考;必須重心前移,高質量地做好編前的調研和策劃,多做與行業(yè)主流思想、職工生活相關的政策解讀。所謂編輯由“個性化”轉向“特性化”,是改變過去編輯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處理稿件的方式:一是悉心聆聽和把握行業(yè)脈搏;二是不斷向全行業(yè)的學習中調整和提升自己的社會價值觀;三是不斷錘煉語言文字,使自己的編輯思路和版面表達 “獨到”,新聞產品價值更符合市場中行業(yè)讀者 “口味”。
那么,《中國水運報》編輯是怎樣在“兩個轉向”中轉變角色的?尤其是在報刊社轉企改制、報紙市場化中該如何再造“新角色”?
傳統(tǒng)上,編輯被比作“裁縫”,優(yōu)秀的編輯被譽為“設計師”。這種比喻到現(xiàn)在也不過時,但沉迷在“專職裁縫”角色中的編輯,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xiàn)代報業(yè)競爭需要了。過去如此,轉企改制后的編輯更加要跳出“裁縫”角色,參與到“制作、設計”的全過程。
▲ 《中國水運報》努力為行業(yè)服務。圖為該報記者、金錨獎獲得者、長航十大杰出人物趙虎(左)采訪東海救助基地國家一級潛水員鄭建忠(右)。
要真正提高稿件質量,提升新聞品質,《中國水運報》規(guī)定編輯必須靠前指揮。編輯須參與到采訪環(huán)節(jié),甚至提前到采訪前,及時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參與新聞策劃,研究重大選題,組織重大報道,調集精兵強將,全程監(jiān)控并隨時調整記者采訪,同時協(xié)調優(yōu)勢版面,直至將新聞策劃落實到版面上。
報紙編輯和記者共同謀劃,集中智慧通力合作,報道就會沿著理想的思路進行。同時,記者會因此減少很多無效勞動,編輯也會降低很多后期制作的成本。
過去,《中國水運報》只是由記者向采前會或部門負責人匯報選題,然后采訪寫稿,交給分管領導審核,審核完畢后交報紙編輯審稿,最后落實到版面上。這是一個直線式流程,編輯的作用大多沒有發(fā)揮出來,只是簡單來料加工,與記者溝通較少,沒有參與到采訪環(huán)節(jié),對稿件的后期加工能力有限,策劃功能不強。新聞采訪的策劃和指揮權在部門主任那里,編輯成了簡單的組版員或排版工,不僅效率低,而且不利于編輯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如今大不一樣,市場化媒體必須倡導以版面編輯為主,由“編輯指揮記者”,編輯的功能有所發(fā)揮,報紙的采編重心轉向了編輯,編輯的地位有所提高,位置有所靠前。編輯參加記者選題會,確定題目后直接交給分管領導再到編輯,編輯再與記者溝通,商討采訪重點,然后將稿件落實到版面上。這樣的流程從根本上解決了編采銜接問題,實現(xiàn)了跨部門的戰(zhàn)役性合作,所采寫的稿件才是讀者最喜歡看的。
非時政類報紙轉企改制后,必將推動新媒體的內容融合、終端融合、技術融合等,使融合性、多元化成為網絡時代編輯活動的新特征,這從客觀上要求《中國水運報》編輯要盡快完成三方面的轉型:
一是由“單一技能”轉向“一專多能”。傳統(tǒng)編輯與新媒介從業(yè)人員的界限將被突破,在這種情況下,業(yè)務技能單一的編輯將難以勝任跨媒體的編輯任務。現(xiàn)階段,《中國水運報》的編輯正全力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包括:信息檢索能力,能熟練地利用各種搜索引擎查找到新聞策劃及編輯所需的資料;計算機操作和排版能力,能利用計算機處理素材,并加工成報紙版面所需的成品;多媒介轉換能力,能將一種媒介的成品熟練地轉換成另一種媒介所需的文件格式,為另一種媒介的產品生產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在多媒體中進行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成為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復合型的編輯。
二是從 “采編者”轉向 “信息提供者”。傳統(tǒng)媒體的轉型,對于新聞從業(yè)者個人而言,最大的改變是強化新聞和信息的“整合力”,即通過對新聞與信息的過濾、提煉、修飾、分類和打包處理,提升內容產品的品質和價值。編輯功能的轉型應由被動把關走向主動策劃,將編輯工作側重點從稿件加工的“后道”移向“前道”,把創(chuàng)新重點放在整合和策劃上,借力新媒體,做好獨家報道和深度報道。
三是從“新聞把關人”轉向 “多媒體主持人”。 《中國水運報》在面臨報業(yè)轉企改制的變革中,報紙編輯正加快轉換角色步伐,從“新聞把關人”轉向“新聞解析者”和“多媒體主持人”,通過對信息的深度挖掘、背景補充、題材擴展等來增強“解釋力”。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新新聞生產,盡力延伸新聞生產鏈和傳播價值鏈,將原來僅供報紙版面的新聞內容編輯延伸成為多種傳播形態(tài)的新聞產品,變“一次利用”為“多次利用”,如在網絡發(fā)布、雜志刊載、航行通告網、中國水運研究網等轉發(fā)。網絡時代,編輯的信息服務功能將不再限于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平臺和中介服務,成為全媒體時代的把關人、主持人。編輯通過在網絡媒體上開設互動專欄等形式,組織與各類新聞相關的對話,主持有關各類新聞議題的討論,并將公眾意見納入報紙傳播內容的范疇內,成為行業(yè)公眾的對話者和新聞論壇的主持人。
把關是編輯的基本職責之一。一些編輯為了避免“風險”,就把“把關”簡單化,拿不準的稿件一“斃”了之。這樣,風險是沒了,但傷害的是記者的積極性,損傷的是報紙的競爭力,長此以往報紙必然失去讀者,丟掉市場。
非時政類報紙轉企改制后,在新的市場和輿論環(huán)境中,《中國水運報》領導時刻提醒報紙編輯提高把關的藝術性?!皠傂园殃P”的傳統(tǒng)模式必須丟棄,“柔性把關”的藝術必須掌握。稿子這樣寫不能報,換個角度可以吧?再不行,配個言論“引導引導”可以吧?幾篇批評報道不能發(fā)在同一個版面上,分散發(fā)可以吧?總之,“反面文章正面做”,雖然談不上把關的藝術,至少可以稱之為“技巧”。
《中國水運報》編輯應該做到藝術性把關。編輯在工作中儲備了足夠的新聞背景,具備足夠的政治政策把握能力。他們知道許多領域其實并非“雷區(qū)”,許多敏感問題也并非絕不能觸及,關鍵是要有足夠的政策水平,要對稿件進行科學分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傊?,現(xiàn)在的報紙編輯盡可能使自己成為“太極手”,敢碰硬,會碰硬,不僅巧妙化解各種風險,還能綿里藏針,保證報道的效果。
當然,編輯在“藝術性把關”中處于核心地位。編輯的這種地位應該從制度上予以強化?!吨袊\報》對做得好的編輯會給予應有的尊重和待遇,從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給予激勵。如受到上級領導批示或表揚的,都會根據(jù)質量給予一定獎勵,版面也給予較高分值;同時,報紙編輯部大力培養(yǎng)名編輯、評選名編輯。采取不同形式向業(yè)界和社會推介名編輯,使之成為報社的品牌,并在市場中及全行業(yè)形成一定的知名度。
《中國水運報》要求編輯在轉企改制后,從“生產經營者”轉向“品牌帶動者”,即以編輯為“軸心”,帶動報紙的品牌欄目、品牌作品、名牌編輯等。
過去,傳統(tǒng)編輯找?guī)灼寮M一個版,不是件難事。但現(xiàn)在的編輯要長期辦好一個版面一個欄目,卻不是件容易事。如今的編輯必須具備強烈謀劃意識,使自己的版面、欄目有一個長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有一個明確經營目標,有一個可操作的實施方案。
在緊鑼密鼓推進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中,《中國水運報》又加大了報紙改版力度,在保留“市場觀潮”“船民直通車”“熱點透視”等欄目外,又推出了一些新欄目,就是報紙編輯為了全力經營打造的品牌。這些欄目推出之初,就確定了“追尋新聞盡頭”的新聞理念,由專門編輯負責經營,按照社領導提出的“專業(yè)服務行業(yè),新聞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念選稿編輯稿件。確定欄目目標為:用兩年的時間在報社內部形成良好導向,在社會上營造較高的關注度,能拿到全國新聞獎。遠期目標為:打出品牌影響力。目前,第一個目標已經實現(xiàn),第二個目標正在接近。這些欄目的成功運作,是編輯精心經營的結果。編輯把欄目當成自己的企業(yè),不斷想點子,搞策劃,做影響;把欄目當成自己的“孩子”,呵護備至,決不讓一個不適合欄目定位的稿件上版。
名編輯就是“品牌帶動者”?!吨袊\報》打造名編輯就是“包裝報紙”,業(yè)內報人把“為他人作嫁衣裳”看成編輯的美德,這個觀點到現(xiàn)在也沒過時。但“只為他人做嫁衣裳”已經不適應報業(yè)的發(fā)展,要意識到名編輯是報紙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品牌帶動效應。名編輯作為新聞策劃的“發(fā)動機”,可以激發(fā)記者的新聞沖動,帶動新聞欄目的成功運營,推動新聞品質的持續(xù)提升。為此,《中國水運報》制定的名編輯培養(yǎng)計劃,就是要以品牌編輯帶動新聞策劃,提升新聞品質。因此,報紙開設了以編輯名字或以編輯名字諧音命名的評論或新聞欄目;一些報紙版面的新聞欄目在欄頭上直接打上了“策劃人或主持人某某編輯”的字樣,一段時間,報紙甚至把編輯的肖像漫畫或頭像放在了欄頭上;報社還出資為名編輯出書,讓編輯簽名售書。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打出編輯的名氣,強化報紙的品牌,提升報紙的影響力。
編輯既要有敏銳的目光,準確的判斷,又要善于琢璞識玉,沙里淘金,通過編刪、改寫、潤色、補充,凸顯主題,有的配上評論。通過這些“修橋補路”的工作,使稿件閃射出內在的光輝,更加體現(xiàn)出新聞價值?!吨袊\報》的編輯工作,在轉企改制后提倡多給記者“出點子”,指導記者寫稿,編輯則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通過對稿件的加工,提高新聞的價值。
轉企改制后,《中國水運報》的編輯仍需要做“裁縫”,在“稿件加工”中創(chuàng)造價值,但思維創(chuàng)造方式并不局限在這個層面。轉企改制后的競爭更加激烈,編輯工作的側重點應著重放在策劃上。在策劃、稿件加工、組版三個編輯階段中,策劃階段是最重要的。只有善于策劃,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樣的題材,影響大小、效果如何,策劃是關鍵。
編輯的創(chuàng)新重點突出反映在對信息的價值判斷和深度解讀上?!吨袊\報》的編輯注意到,在轉企改制后,報、刊、網絡信息雖然海量,但容易讓人如入大海,茫茫不知方向。信息的豐富蘊涵著需要辨別和價值判斷的需求。報紙的判斷標準、意義解讀和重要性排列,可以幫助人們降低認識世界的不確定性,使人們輕松便捷把握周圍世界的變化。報紙編輯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幫助讀者認識社會、規(guī)范行為起到向導和引領作用的,他們提供的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做出的輿論引導和深度報道,正是蘊含著報紙編輯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轉企改制后的媒體競爭更加激烈顯而易見,因此,要求報紙編輯工作進一步由“舞臺后”走到“舞臺前”。編輯必須以敏銳的目光,從“細沙”中篩選出“金子”,還要把“金子”設計、加工成精美昂貴的“飾品”。編輯要把創(chuàng)新的主要精力放在幫助讀者降低認識世界的不確定性,使讀者輕松便捷地把握周圍世界的變化,在社會認知、社會決策和社會行為中起到向導作用,提供聚集、展示深度服務理念。
那么,報紙轉企改制后編輯該如何走向“舞臺前”?首先,編輯要有讀者意識。要研究讀者、了解讀者、把握讀者,從讀者需要出發(fā)策劃選題、組織采訪、刪改稿件、編排版面。《中國水運報》經常根據(jù)讀者來信,聘請專家當評報員,對報紙所刊發(fā)的稿件進行品評,然后報紙編輯們根據(jù)匯總的評報結果,對此前的報紙進行檢視和回顧,從中總結讀者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這樣,不僅可以鞏固老讀者,也可以從其他媒體中爭奪新讀者,培養(yǎng)潛在的讀者。
其次,編輯要有主動意識。現(xiàn)代意義上的報紙編輯應該是讀者的意見領袖,是讀者心中的“人格化報紙”。特別是通過編輯個性化的信息加工和闡釋影響、引導讀者的信息選擇傾向和興趣愛好,成為讀者心靈的溝通者和信息的體驗者。這樣,讀者接觸到的就不是冷冰冰的信息紙,而是與活生生的、富有人格魅力的、個性化的編輯“對話”,編輯真正成為讀者心目中可靠的朋友、報紙“軟吸引”的化身。
再次,編輯要有互動意識。即由讀者對信息的被動參與轉換為信息對讀者日常生活的主動參與。這方面,《中國水運報》編輯部已做了很多成功嘗試:即主動策劃新聞事件和新聞話題,制造讀者關注的熱點,從而營造輿論,鞏固和開發(fā)讀者。
為適應報紙轉企改制需要,新辟“熱點”板塊等可讀版面,突出報道行業(yè)、相關行業(yè)及社會熱點,專門對事件和相關社會熱點進行策劃報道,成功地將這類熱點轉化為行業(yè)內外關注度很高的新聞賣點。因而成為編輯版面內容由“硬指導”轉向“軟吸引”的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