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上海200092)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與此同時停車問題也成為困擾很多駕駛員的一個難題.一方面,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汽車進入千家萬戶,這樣導致公路旁邊、街道兩旁、停車場以及居民小區(qū)等擁擠不堪,泊車空間越來越少;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讓人學習開車,導致缺乏駕駛經驗的新手逐年增加,這樣在泊車時經常會導致各種問題.
研究表明,在泊汽車時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困難點:一是有限的視野阻礙駕車者看清楚后方的情況,僅能通過后視鏡來觀察車尾部情況.但是后視鏡的位置和當天的天氣狀況將會影響其發(fā)揮作用;二是通過后視鏡來觀察車尾情況,需要推理反向視角的變化,又需要常常扭頭觀察真實情況,同時還需要控制方向盤、油門和剎車等,而經驗較少的駕駛員對一系列的操作較為生疏,容易造成操作失誤;三是當駕駛員遇到不熟悉的環(huán)境或者車位狹窄的情況時,泊車比較困難,尤其對于駕車新手,缺乏經驗技巧,或者對車型部件的靈敏度不熟悉,往往難以將汽車進行快速準確的泊位.
汽車成為當今社會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汽車制造商意識到消費者的需求,非常關注汽車電子的發(fā)展,并大力研究應用車載智能感應設備和半自動、自動電子控制設備.各大汽車制造商看好自動泊車技術的應用前景和市場意義,目前市場上裝備自動泊車系統(tǒng)的產品包括:雷克薩斯的LS460、雪鐵龍的大C4畢加索、奔馳B200、沃爾沃的S60、大眾CC、途觀和新帕薩特等.
根據(jù)實際駕駛經驗,將平行自動泊車過程簡化如下:
(1)尋找車位和起始位
尋找一個合適的泊車位,其條件是空間要比車身長度前后各長出1m左右,這樣才能保證車輛可以在車位中調整位置.找到車位后,首先要調整車身與臨近障礙物的距離(根據(jù)駕駛經驗,一般控制在0.5~0.8m左右),然后沿著停車位方向,使車身與停車位基本平行,即車身方向與X軸方向的夾角為0,而后前進使得車身尾部與前方障礙物(一般為已經停放好的車輛)基本平行,停車如圖1所示.
圖1 尋找車位和起始位
(2)掛檔倒車,朝車位方向打方向
掛倒車檔,開始倒車,朝停車位方向打方向盤,(車位在車身右邊情況時順時針打方向盤,車位在車身左邊情況時逆時針打方向盤),低速將車往停車位方向倒入.此時車身與X軸向的夾角將逐漸加大,當加大到大約45°時.
圖2 掛檔倒車,朝車位方向打方向
(3)朝停車位相反的方向打方向盤,倒車入庫
將車身與X軸的方向(停車位方向)成大約45°夾角時,朝著相反方向打方向盤(當車位在車身右邊時逆時鐘打方向盤,當車位在車身左邊時順時鐘打方向盤),繼續(xù)往車位方向倒車,使車身與X軸方向的夾角逐漸減?。斳嚿砘卣囕v就能進入停車位.
圖3 朝車位反方向打方向,倒車入庫
(4)調整車位
完成了以上三個步驟以后,有時可能車身有些斜,可根據(jù)實際的情況進行微調,將車輛在車庫內調正位置.
圖4 調整車位
以上對實際平行泊車過程進行了分析,先總結如下:主要分四步,第一步驟和第四步較簡單,駕駛員很容易完成;而第二和第三兩步較復雜,因為需要控制車輛的轉角大小和轉向時間.通過分析車輛低速情況下的運動學模型可知,平行泊車過程中第二和第三步的路徑軌跡是S形軌跡.由于這段參考路徑是S形路徑,現(xiàn)在很多相關的研究會把整條路徑由兩段相切的圓弧組成.其數(shù)學建模主要的難點有兩點:一是兩段圓弧半徑的選取,二是兩段圓弧相切的切點位置確定.
圖5 平行泊車S形路徑
圖6 S形參考路徑兩個階段
模糊控制系統(tǒng)定義為:以模糊數(shù)學、模糊語言的知識表示和模糊邏輯的規(guī)則推理為理論基礎,采用計算機控制技術構成的一種具有反饋通道的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其組成核心是智能化的模糊控制器.因為模糊邏輯控制的方法有許多優(yōu)越性,比如:可以模擬人類的思考方式、控制簡單、易于理解等.近幾年,汽車行業(yè)運用模糊邏輯控制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產業(yè)化的趨勢,各大型汽車廠商對模糊控制的應用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和開發(fā),如發(fā)動機控制、變速器控制、四驅控制、ESP控制、反鎖剎車控制和有源車身彈性緩沖系統(tǒng)等.
圖7 S形參考路徑第一階段示意圖
圖8 第一階段模糊控制器設計圖
圖9 S形參考路徑第二階段示意圖
為了便于研究,在這里我先把S形參考路徑分為兩段不等半徑的圓弧組成,稱為S形參考路徑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指從初始位置So倒車到圖上點C位置(基本近似兩個圓弧的切點);第二階段是指從C位置倒車到圖中點D位置.接下來,我們要用模糊控制理論對S形路徑的兩個階段模糊控制器進行分析.
圖10 第二階段模糊控制器設計圖
因為泊車速度小于或等于5km/h,假設無打滑現(xiàn)象.所以第一階段模糊控制器的輸入變量是車輛的偏向角α(這里假設:取逆時針為正,順時針為負)和由導航系統(tǒng)測量車輛行駛的距離Li.在設計控制器時,我們還假定車輛是勻速行駛的,所以輸出變量只有車輛的方向盤轉角θ,同樣取逆時針為正,順時針為負,則θ的取值范圍是[-540,540],但考慮到在第一階段的時候,車輛一直向右轉向,所以轉角取值為負數(shù),范圍為[-540,0],如圖7所示.
第一階段模糊控制器的輸入變量是車輛的偏向角α和車輛行駛的距離Li,其中α比較好取值,但是Li就要進行預處理.假設在第一階段中,標準的行駛距離為Lc,用Lc來為行駛距離Li進行判斷.假設車輛從始發(fā)點So行駛到切點-C點,并設汽車行駛過程中的當前點為Si,用傳感器測量得知汽車在當前點Si時,行駛的距離為Li,當前偏向角為α.由于標準的行駛距離為Lc,對由傳感器測量得到的輸入變量Li進行預處理,使處理結果映射到有限的區(qū)域內,處理結果為Di,預處理函數(shù)為:
對Li預處理后的輸入值Di取值范圍為[0,l],車身偏向角α取值范圍為[45,90].
總結:在第一階段,模糊控制器的輸入變量為Di(傳感器測量的距離經過預處理后的結果),其論域為[0,l],車身偏向角 α,論域為[45,90],模糊控制器的輸出變量為車輛方向盤的轉角θ,其論域為[-540,0].第一階段模糊控制分析如下:
模糊控制規(guī)則是當車輛的偏向角α和預處理結果Di都是大時,這種情況不存在,不做研究;
當車輛的偏向角α大而預處理結果Di小時,根據(jù)實際的倒車經驗,這是一第一階段開始不久的情況,需要繼續(xù)增大角度轉彎行駛;
當車輛的偏向角α小而預處理結果Di大時,結合實際的倒車經驗,當接近C點時,要減小轉彎弧度,準備向另一個方向轉向;
當車輛的偏向角α和預處理結果Di都小時,此時將到達C點,要減小轉彎弧度,準備向另一個方向轉向.
第一階段模糊控制設計如圖8所示.
圖11 平行泊車流程圖
在第二個階段的模糊控制器的輸入變量與第一階段類似,由車輛的車偏向角α(取逆時針為正,順時針為負),慣性導航系統(tǒng)測量車輛行駛的距離Li,由于泊車過程中,車輛速度很慢,因此在設計控制器時,假定車輛是勻速行駛的,所以輸出變量只有車輛的方向盤轉角θ,θ的取值范圍是[-540,540](取逆時針為正,順時針為負),但因為在第二階段,車輛一直向左轉,所轉角取值為正值,范圍為[0,540],如圖9 所示.
首先也要和第一階段一樣,對輸入變量Li進行預處理,車輛從始發(fā)點到切點C,然后行駛到終點位置D點,設車輛行駛過程中當前位置為Ci,通過傳感器測量得知車輛在當前點Ci時的行駛距離為Li,車輛的偏向角為α.假設標準行駛距離為LD,然后對輸入變量Li(傳感器測量得到的距離)進行預處理,使處理結果映射到有限的區(qū)域,假設預處理結果為Di,預處理函數(shù)為:
預處理后輸入Di取值范圍為[0,1],α取值范圍為[45,90].
經過預處理后,第一階段模糊控制器的輸入變量為Di(傳感器測量結果經過預處理后的量),其論域為[0,1],車身偏向角為 α,其論域為[45,90],輸出變量為方向盤的轉角 θ,其論域為[0,540].第二階段模糊控制分析如下:
當車輛的偏向角α和預處理處理結果Di都大時,意味著車輛快到目標位置了,此時要回正方向盤,所以要輸出較小的轉向角;
當車輛的偏向角α大而預處理結果Di小時,這說明車輛開始運動不久的情況,因此要繼續(xù)大角度轉彎行駛;
當車輛的偏向角α小而預處理處理結果Di大時,此時情況不存在;
當車輛的偏向角α和預處理處理結果Di都小時,這是剛開始運動不久的情況,所以還是要繼續(xù)增大轉向角行駛車輛.
第二階段模糊控制器設計如圖10所示.
平行泊車流程圖如圖9,整個系統(tǒng)從“START”開始,駕駛員先啟動自動泊車系統(tǒng),車輛在車位附近緩慢行駛,此時裝備在車頭和車尾的自動探測系統(tǒng)開始工作,搜索車位.車位搜索的情況分三種,車位的前方和后方都有車輛或障礙物,只有車位前方有車輛或障礙物和只有車位后方有車輛或障礙物.如果找到合適的車位,系統(tǒng)轉向泊車過程;如果沒找到合適的車位,程序返回,繼續(xù)開始找車位.
現(xiàn)在我們假設系統(tǒng)已經找到合適的停車位置了,車輛停止在某個初始點,開始準備泊車.前面的內容已經分析過,在這里我們把車輛泊車時的路徑分為兩個階段,在系統(tǒng)設計的時候我們也把兩段路徑分開來研究,一是為了方便系統(tǒng)的設計和程序的編寫,二是如果在泊車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等情況,車輛泊車終止,我們而可以從中間過程開始,不用回到原點重新開始.所以可以看到在這個流程圖里面,先進行S形路徑第一階段的路線,如果途中遇到障礙物而導致泊車停止,系統(tǒng)返回第一階段開始時的程序,只是重新開始S形路徑第一階段的泊車過程.如果第一階段泊車完成,那么程序繼續(xù)第二階段的泊車過程.第二階段也是和第一階段一樣的,如果在泊車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而導致泊車停止,系統(tǒng)返回第二階段開始時的程序,直到第二階段的結束.如果此時車輛已經很適合地在車位里面,整個泊車過程結束.如果此時車輛還有一些歪斜等情況,駕駛員可以在車位里面進行微調,直到車輛成功進入車位.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底速泊車情況下,分析平行泊車的幾個步驟,簡化車輛模型和泊車步驟,抽象出泊車過程中相關參數(shù),研究模糊控制理論,并把模糊控制應用到平行自動泊車系統(tǒng)中,為泊車過程中每個步驟設計輸入量、輸出量以及模糊控制規(guī)則,并設計平行泊車工作流程圖。自動泊車技術是現(xiàn)代車輛智能化的研究熱點之一,一些相關的汽車消費者研究表明,中國消費者對自動泊車系統(tǒng)的認知度很高,自動泊車系統(tǒng)在中國汽車市場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很多汽車廠家在做產品規(guī)劃工作時都考慮了自動泊車裝備的應用,希望相關的研究繼續(xù)深入.
[1] 郭孔輝,姜輝,張偉建,等.基于模糊邏輯的自動平行泊車轉向控制器[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9.
[2] 李建鋒.汽車自動泊車系統(tǒng)的控制策略和算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
[3] 蔣志文.輔助平行泊車系統(tǒng)的路徑規(guī)劃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4] 吳鍇.智能自動泊車系統(tǒng)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8.
[5] 趙玲.平行泊車方法的研究與仿真[D].西安:長安大學,2009.
[6] 王芳成.自動平行泊車系統(tǒng)的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
[7] 于偉,張乃堯,白帆.倒車問題的模糊優(yōu)化控制方案[J].機電一體化,2001,21-24.
[8] Ming Feng Hsieh,Umit Ozguner.A Parking Algorithm for an Autonomous Vehicle[J].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