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宏宇
(濟南大學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宗白華學貫中西,貫通古今,涉獵的研究領(lǐng)域之廣之深,為學界所罕見,被認為是真正懂得哲學的學者①20世紀20年代末,胡適就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中國真正受過哲學訓練,懂得哲學的,唯宗白華、范壽康兩位”。參見王德勝:《宗白華評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54頁。。宗白華立足于中國的生命哲學,汲取中國古典的智慧,構(gòu)建起以“道、氣、象、和”為核心范疇的生命哲學體系。
“道”是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范疇,“中國思想中的最崇高的概念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思想與情感兩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動力似乎也是道。”②金岳霖:《論道》,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6頁。道是中國古人對于生命存在的沉思,宗白華認為中國哲學是“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jié)奏,而所謂的“道”就是宇宙中最幽深玄遠又彌綸萬物的生命本體,這個生命本體是自然與精神最本質(zhì)的契合。
在道家的理論視域中,“道”所呈現(xiàn)的境界是生命體存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自然”。老子主張“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牟宗三先生講:“道家的自然是一個精神生活的概念,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無所依靠。”③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頁。這是老子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體認。就道體而言,它的存在是自由自在的,表現(xiàn)為“素樸”。老子曰:“道常無名,樸?!?《老子·三十二章》)木材未雕鑿的叫做樸,宗白華稱為素樸,這是很恰當?shù)?,素就是沒有雕飾的、原有之義。道生養(yǎng)萬物的方式就是要無為而順其自然。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從天人關(guān)系言說,“天”成為道的另一稱謂。莊子曰:“河伯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莊子·秋水》)以此可以看出莊子對生命自然本性的肯定和推崇。宗白華認為,莊子的道即自然,即天,即全宇宙,深得莊子之道的精髓。老莊這種對于自然生命本體的尊重,呈現(xiàn)出一種審美的生命境界。宗白華認為魏晉六朝盛行玄學,吸納老莊的思想,追求初發(fā)芙蓉的自然之美,這是一種素樸的美,表明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面,一種更高的對美的境界的追求。
道家講“虛靜”、“虛空”,宗白華認為老莊講虛空略有不同:老子從器物的“虛空”中見到宇宙的“道”,在不毀萬物的“虛空”里觀察宇宙萬物的成毀,最后這個“虛空”已經(jīng)不是小的器物的虛空,而成為形而上的“道”;莊子也講虛空,與老子的器物虛空不同,他的虛空是能“游”的,無窮廣大、無窮深遠。但是兩者的實質(zhì)是一樣的,莊子講“虛室生白”,這個虛白不是死的空間而是創(chuàng)化萬物永恒運行的道,這“白”是“道”的吉祥之光,是老子所說的“無”。
宗白華認為中國人對“道”的體驗,是“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唯道集虛,體用不二。道,是萬象的根本,是宇宙創(chuàng)化的原理。中國人撫愛萬物,與萬物同其節(jié)奏,宇宙根本上是虛靈的時空合一體,是流蕩著的生動氣韻。宗白華從宇宙本體論的角度肯定了道家之“道”。
儒家之“道”不同于道家之“道”,孔子將“道”落實在主體人格上,道是生命內(nèi)在道德的顯現(xiàn)。宗白華說:“孔子之所謂道者,乃人類修己治人之大經(jīng)大法,所以調(diào)治人之性情,救正人之行為,推進人群之治化,而使達于至善至安之地者也。”①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35頁。可見,孔子之道的側(cè)重點不是宇宙本體論,而是人生論。孔子之道是“仁”之道,宗白華認為仁是道的具體內(nèi)容,仁是成己成物的精神與生活。徐復觀也說:“仁的自覺的精神狀態(tài),即是要求成己而同時即是成物的精神狀態(tài)?!雹谛鞆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81頁。宗白華把“仁”解釋為忠恕一貫之道,把“忠恕”又解釋為“實有諸己之謂忠(實現(xiàn)自我),推己及人之謂恕?!庇扇识?,不是純理的邏輯,是“心”的邏輯。在孔子的努力下,“仁”成為人之所以為人之本,成為中國正統(tǒng)文化的基本人格基礎(chǔ),作為“道德主體性”的“仁”凸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仁在孔子思想中獲得了一種本體論的意義,仁成為主體心性的終極旨歸。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庇衷?“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宗白華解釋說,“仁”表現(xiàn)于禮,人只有遵循禮教,言行動作才能合乎正道,才能達到仁的境界。仁具體體現(xiàn)在禮教中,仁的實現(xiàn)也在于執(zhí)禮。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宗白華對其作了自己的解釋,認為這四種過失都是私心所害,禮就是要人去掉這些私心,以公正的態(tài)度來對待。宗白華認為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使得萬物昭然有序,樂使得內(nèi)心和諧團結(jié)。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禮樂,反射著天地的和諧與節(jié)奏。
如果說“仁”是孔子之道的內(nèi)在心性化,那么“禮樂”則是孔子之道的外在制約化。孟子承續(xù)了孔子的“仁”之道,荀子承續(xù)了孔子的禮樂之道??鬃诱J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在“仁”,孟子進一步把“仁”本體化,“仁”原本就是內(nèi)在于人的德性,即善性。宗白華說:“孟子以為人生的最高的法則是盡性(擴充人的本性中的善端),只有盡性的功夫做到了,才算知天命。人生的最嚴肅而光榮的責任就是‘盡性’、‘踐形’?!雹圩诎兹A:《宗白華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69頁。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仁”為人之道,人所以成為人的根據(jù)在于人的善性。由此,孟子確立了人道的倫理向度。相對于孟子向內(nèi)求仁的路徑,荀子鮮明地向外求禮,賦予禮至高的地位,認為禮是人道之極,人道的實質(zhì)即“禮”。荀子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荀子·禮論》)這樣,禮獲得了一種本體論的意義。宗白華把“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解釋為“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示之而已?!闭窃诖耍诎兹A認為荀子融會了老莊與孔子的天道觀,與《周易》相通,象足以見意,在“禮樂”中顯示“天道”而不必去深求,所以中國哲學家承繼古先圣王政治道德的遺訓和禮樂文化,對政治及宗教不取對立的分裂態(tài)度,對古宗教儀式、禮樂,闡發(fā)其意,顯示形上的境界。于形下之器,體會其形上之道。于文章顯示天道。所以哲學不與宗教藝術(shù)分道破裂。中國哲學與倫理、藝術(shù)合一,與現(xiàn)實的人生一體,所謂“仁者樂道,智者利道”,道與人生不離,以全整的人生與人格情趣體“道”,而不是西方的那種用純粹理性的眼光觀察宇宙人生,中國建立了與宗教、藝術(shù)不可分的形上學。
道家以“自然”釋道,傾向于天道,道被賦予宇宙本體論的意義;儒家以“仁禮”釋道,傾向于人道,道被賦予道德本體論的意義?!吨芤住啡诤先宓纼杉遥斓篮腿说酪惑w貫通,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易》云:“圣人以神道設教”;《易經(jīng)·說卦》云:“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边@里所說的神不是某種超驗的實體,并非人格化、偶像化、迷信化的神。這個神是觀天象、察地理時發(fā)現(xiàn)“妙萬物而為言”之“生生宇宙”的原理?!吧竦馈焙显谝黄穑蔀樾畹姆▌t,被宗白華認為是“形而上”的最高原理?!吨芤住钒训兰业挠钪姹倔w和儒家的道德本體融合為“神道”,使得中國哲學形成一種“神化的宇宙”,也就是生命的宇宙?!暗馈背删土酥袊魳坊?jié)奏化的富有生命的空間意識,成為中國文化的靈魂,中國藝術(shù)的特色。宗白華認為中國人的宇宙觀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虛靈的,是出沒太虛自成文理的節(jié)奏與和諧。
宗白華立足于周易之“道”,把宇宙本體和道德本體聯(lián)系起來,思索生命的本源存在,為中國藝術(shù)找到了它的哲學之根。
氣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最基本的范疇之一,它內(nèi)涵豐富,衍變繁復,解釋多樣。宗白華對氣做了自己的解釋,他說:“中國畫所表現(xiàn)的境界特征,可以說是根基于中國民族的基本哲學,即《易經(jīng)》的宇宙觀: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萬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一切物體可以說是一種‘氣積’(莊子:天,積氣也)。這生生不已的陰陽二氣織成一種有節(jié)奏的生命。”①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頁??梢姡诎兹A注重《周易》化生萬物的陰陽兩氣和莊子的積氣。
《周易·咸卦》是從二氣相感的角度解說的。宗白華引用《周易》的咸卦,“咸:亨,利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悅。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睆淖诎兹A的注釋中可見,他強調(diào)了感通,也就是《周易·系辭上》所說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我們聯(lián)系起來看,周易將感通從夫妻之道推廣到天地化生萬物之道,二氣相感化生萬物,宇宙充滿著二氣相感的運動,天人之感也就蘊涵其中了。天地之感遂能通天下,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独献印氛撌隽岁庩杻蓺饣f物之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這是對萬物生成的描述,氣是道與萬物之間的中介,在天地萬物生成之前,已經(jīng)有了一種混沌未分之氣,后來分為陰陽兩氣,陰陽兩氣相和化生萬物,相和也就是宗白華所認為的相感,感通。馮友蘭認為,道為太一,一為氣,二為陰陽二氣,三為陰陽二氣之和氣。結(jié)合馮友蘭的解釋,我們可以得出:道生氣,氣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生和氣,和氣生萬物。理解了這點,我們再來看宗白華的道化分萬有的過程就容易理解了,宗白華認為道體化分而成萬有的過程是由一而多,由無形而有形。道→氣→萬物,太一→一→多,混沌→無形→有形,混沌太一的道生成了無形而一的氣,氣進而生成有形的萬物,所以萬物最終要歸結(jié)于道,體現(xiàn)道。其中的“氣”是道最先生成的東西,也是化生萬物的東西,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講究“氣韻生動”,繪畫中空白不是真空,其中貫注了無形的氣,這是中國藝術(shù)的特色,宗白華也認為氣韻就是宇宙中鼓動萬物的氣的節(jié)奏與和諧。
莊子認為宇宙天地為一大混沌,道為始元,充塞天地間的是一氣,所以他說“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氣取得了同道相當?shù)谋倔w論意義,所以宗白華說莊子天(即道)是積氣也。莊子以道釋氣,氣是生命的母體,是生命最初的混沌狀態(tài),是最為原初的物質(zhì)構(gòu)成。莊子認為陰陽兩氣感生萬物,北海若“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莊子·秋水》),也就是說北海若是陰陽二氣相互感應化生的。陰陽兩氣未化分的混沌之氣即一氣也就向道皈依。莊子把氣提到了本體的地位,認定氣為生命內(nèi)在的本質(zhì),是宇宙之本,它溝通了道與萬物,使得萬物能夠復歸其道,也使得道具有了萬物堅實的生命價值。
宗白華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根本的宇宙觀,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萬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一切物體可以說是一種“氣積”,這樣氣也具有與道相同的生命本體的地位。如果說道是生命之根,那么氣就是生命之本。
中國哲學的獨特之處在于從“象”的直觀中直接體悟哲理,而不像西方那樣注重嚴密的推理。宗白華認為象即中國形而上之道,象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意義,于是所制的器,亦能盡意,意義豐富,價值多方,宗教的、道德的、審美的、實用的皆溶于一象。中國形而上之道,即象,非理,“圣人立象以盡意”充分表明中國哲學強調(diào)“以象示象”,以象呈現(xiàn)生生而條理的宇宙。
《易經(jīng)·系辭下》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以象告”等表達的是宇宙萬物呈現(xiàn)為“象”,這個象實際具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象為萬物的一種具體呈現(xiàn),但不同于視覺上的形,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圣他解釋說:“‘象’是境相,‘罔’是虛幻,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虛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際。真理閃耀于藝術(shù)形象里,玄珠的于象罔里?!雹谧诎兹A:《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頁。宗白華借用歌德的話說,真理和神性一樣,是永不肯讓我們直接識知的。我們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觀照它,在璀燦反光里面我們把握到生命。歌德在《浮士德》里面的詩句:“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征”,更說明“道”、“真的生命”寓于一切變滅的形象里。
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又曰:“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章》)老子論象是為了描述道,在視之不見的道中,蘊含著象,象是道的顯現(xiàn),而最能顯現(xiàn)“道”的是無形的“象”,無形的象即“大象”,最能接近道體,這樣“大象無形”直指本根,通過對有限之形的否定,獲得的“無形”又包含著“萬象之形”,顯現(xiàn)出道的所在,成為中國藝術(shù)意境的哲學源泉。所以宗白華認為詩人、畫家由萬象的摹寫證悟到“大象無形”。
《周易》的《系辭》傳里說古代圣哲是“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宗白華認為俯仰往還,遠近取與,這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也是詩人的觀照法。“觀物取象”是《周易》哲學對于中國特殊的觀照方式的一個貢獻?!叭A夏民族對天地萬物的觀照,乃是‘仰觀俯察’與‘遠望近察’融為一體的目光上下流動,視線遠近推移的流觀方式?!雹垌n林德:《境生象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版,第111頁。觀物取象是一個“無往不復”地把握宇宙的過程,不是西方的透視法,從一個固定的地點觀察,而是“目既往還”的審美方式。中國繪畫的“三遠法”正是這種觀照方式的體現(xiàn),這種觀照方式使主體與對象融為一體,達到《周易》天人合一的境界。
宗白華認為象是靜的范型,道是動的范型,象即形而上的道,這樣把象也提到了生命本體的地位。無形的象更近乎道,而象又不同于道,是道的顯現(xiàn),是道的象征。這個既是萬物具體呈現(xiàn)又是萬物范型的象給予中國哲學藝術(shù)特殊的觀照方式。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易經(jīng)·系辭上》);一層是象為宇宙萬物的“范型”,《易經(jīng)·系辭上》云:“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弊诎兹A認為“象是有井然秩序之結(jié)構(gòu),可以取正者也。故‘以制器者尚其象?!韵鬄橛薪Y(jié)構(gòu)之型范也?!雹僮诎兹A:《宗白華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91頁。象的特點為萬物生成中永恒之超絕“范型”,這種范型是由仰觀天象、反身而誠得到的生命范型,這種生命的范型能成為建樹標準之力量,萬物創(chuàng)造之原型,能“創(chuàng)化萬物,明朗萬物!”
象是八卦的符號,它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既不是文字,也不是數(shù)字,又兼有這兩種符號的某些功能,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突出的象征意義,象是自足的,完形、無待的,超關(guān)系的。象征,代表著一個完備的全體!象的構(gòu)成是生生而有條理,中國的象征哲學給予中國的藝術(shù)精神是“示物法象,惟新其制”,一種生生而有條理的生命境界。藝術(shù)并非只是模仿自然,而是了解到自然各現(xiàn)象之間自在的天性,用象征來完成自然的動向。宗白華引用莊子《天地》篇的一段寓言來說明: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司馬彪云: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使離朱(色也,視覺也)索之而不得。使喫詬(言辯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周易·乾卦·彖》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薄吨杏埂芬舱f:“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和”是天下萬物遵循的根本規(guī)律,達于道,宗白華把“和”作為中國形上之境是有根據(jù)的。
怎樣才能實現(xiàn)“和”呢?宗白華從音樂中找到答案,中國由音樂推出中正中和作為萬物內(nèi)在生命鵠的。音樂成為中國形而上生命哲學的最高境界,而這種音樂的本質(zhì)是“和”,如“和故有萬物皆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徐復觀指出:“樂的正常的本質(zhì),可以用一個‘和’字作總括?!雹苄鞆陀^:《中國藝術(shù)精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頁。
宗白華認為“和”還表達了一種生命的適悅境界,他說:“子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尚蛑葦?shù)理中聆出其內(nèi)在的節(jié)奏和諧,音樂,即能‘知味’,即能‘以情絜情’。以情體其意味。此時當暫時擺脫‘飲食’之實用目的,實際關(guān)系,而以解放活躍之情緒撫摩體貼之,而意味出矣,音樂生矣,生命適悅矣!”①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7頁,第630頁。我們可以通過《論語·先進篇》的待坐來體會宗白華這段話??鬃訂栐c的志向,曾點舍瑟,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雹谶@段話還有另一種解釋:學者劉悅笛認為魯讀“饋”為“歸”,得出如果當“饋”講,曾皙活動的著眼點就落在了“祭禮”之上,曾皙明古禮而被孔子贊賞。可參閱劉悅笛:《儒道生活美學》一文,載《文藝爭鳴》2010年7月(上半月)。劉寶楠《論語集解》認為,樂和民心,樂不可為偽,點托志于此。這是從曾點鼓瑟所呈現(xiàn)的“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境界來體會他的志向,曾點所描繪的情景正是一種不可偽的中和之境。正是宗白華所說的由形式之美,漸進于心靈之美,乃終于大美所會之天地境界(中和境界)。我們從曾點所描繪的情景中可以憑著直感透入其心靈,體會生命適悅之境。
實現(xiàn)生命和諧的另一途徑是“尚中”,宗白華論述“和”時,是同“中”聯(lián)系起來的。依據(jù)《周易》,“中”就是要恰如其分,尚中就是要恰如其分地掌握陰陽之道的法則,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與“和”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中和才是根本?!吨杏埂氛f:“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焙苊黠@,“中和”使得天地有序,萬物化育。天地的有序就是“正”?!断蟆吩?“君子以正位凝命?!弊诎兹A解釋說:正位:序秩之象;凝命,中和之象。而這種“中和”之象即為中正,只有仁之心不失中正,才能達到中和之美。關(guān)于“和”、“中”、“正”的關(guān)系,宗白華用一個圖表作了直觀的說明:
③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7頁,第630頁
宗白華認為“中”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和”與“中”都歸于“正”,因為“正”是秩序。也就是說,“中和”能實現(xiàn)秩序。反過來說,能進入“中和”之境,也就能實現(xiàn)秩序,所以宗白華認為中國形上學從生命出發(fā),故其秩序升入中和之境。
宗白華認為“和”不是完全的“同”,不是去掉差異。同氣相引相求的“和”為哲學心靈的基礎(chǔ),睽卦所云“君子以同而異”、“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為“和”的真諦??鬃又鲝垺昂投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可見,“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指的是有差異的雙方能夠和諧地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能夠互補?!巴笔侵敢晃蹲非笠恢?,不講差別。
宗白華認為音樂本質(zhì)的“和”展現(xiàn)了中西哲學的不同,“和”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生命的真境界,即適悅之境,并且與“中”合在一起,實現(xiàn)秩序,它是差異雙方的和諧,而不是不講差別的茍同。
從宗白華對中國哲學“道、氣、象、和”核心范疇的闡釋中可以看到,道是生命之根,氣是生命之本,象是生命的呈現(xiàn),和是生命的境界,這些范疇最后都歸結(jié)于“生命”。這個生命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宗白華提出了“生生宇宙”的說法,“生生”是什么?《易經(jīng)·系辭上》云:“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比招隆⑸侵甘挛锊粩嗟刈兓l(fā)展。《周易》非常推崇這種“變”的思想,卦象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宇宙也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在《論格物》中,宗白華引用戴震的話,特別強調(diào)“生生”就是宇宙的生命力不斷的變化、擴大和發(fā)展,產(chǎn)生世界萬物。宗白華強調(diào)“生生之為易”不是空間的變化而是時間的變化,并認為中國的時空觀是時間率領(lǐng)空間,是一種生命的變動的空間而非西方傳統(tǒng)的幾何空間,這正是中國哲學、藝術(shù)的特點。汲取中國古典的“易”之智慧,宗白華的哲學體系煥發(fā)出生命流動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