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珺珺 滕 磊 忻耀杰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 201203)
喉源性咳嗽是指由咽喉疾病引起的,以陣發(fā)性咽癢、干咳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病程漫長,有數(shù)月之久,甚則每天發(fā)作數(shù)次,嚴重者可在1 h內咳嗽多次,而用一般的止咳藥或抗生素無效或者效果不理想,遷延難愈,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探討清金養(yǎng)營法在治療喉源性咳嗽中的應用,筆者采用《理虛元鑒》之清金甘桔湯治療喉源性咳嗽?,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共收集本院耳鼻喉科門診2010年6月至2010年9月喉源性咳嗽患者60例,病程1~4個月。診斷標準參照《耳鼻咽喉頭頸科學》的診斷標準[1],《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咳嗽的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34.71±6.43)歲。對照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35.13±7.04)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清金甘桔湯:桔梗5 g,川貝母10 g,麥冬 10 g,天花粉 10 g,生地黃 10 g,玄參 10 g,炒白芍 10 g,牡丹皮10 g,生甘草3 g,燈心草3 g。對照組予頭孢丙烯片0.5 g口服,每日1次;銀黃含片2片含服,每日3次;鹽酸西替利嗪片10 mg口服,每日1次。兩組均治療1周后評效。
1.3 療效標準[2]。治愈:咽部癥狀消失,咽后壁淋巴濾泡消失,咽部無充血。好轉:咽部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未愈:咽部癥狀和體征無明顯變化。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喉源性咳嗽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咽喉部炎癥。咽喉部的炎癥刺激了咽喉部的咳嗽感受器,興奮了舌咽、迷走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入延髓,觸發(fā)了一系列的協(xié)調反射效應,氣道反應性增高,引起了咽癢、咳嗽等癥狀。其病變位于咽喉部,不包括支氣管及肺部病變引起的咳嗽,臨床檢查一般僅見咽部充血及淋巴濾泡增生,余無明顯陽性體征,支氣管及肺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征象。此種咳嗽若單從肺部入手而不兼顧咽喉多難以收功。目前西醫(yī)治療喉源性咳嗽尚無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
筆者認為,喉源性咳嗽多源于虛火上炎。相火刑金后導致肺氣不能清降,因而咳嗽不止。有研究證實[3],按體質分類,喉源性咳嗽中的燥紅質(陰虛質)占31.67%,是所有體質中最多的一種。雖然辨證為其他的類型也可引起喉源性咳嗽,但是“急則治其標”,咳嗽較劇時清金養(yǎng)營是理想的選擇方法。如對于陰虛的治療原則,《理虛元鑒》認為清金、調脾、補腎是三部曲?!独硖撛b·治虛二統(tǒng)》指出“陰虛為本者,其治之有統(tǒng),統(tǒng)于肺也”?!独硖撛b》論述“干咳嗽”時說“干咳者,有聲無痰,病因精血不足,水不濟火,火氣炎上,真陰燔灼,肺臟燥澀而咳也。丹溪云:“此系火邪郁于肺中而不能發(fā),水火不交所致,宜補陰降火”。喉源性咳嗽的咽癢、干咳與陰虛勞嗽的癥狀極其相似。臨床上,筆者也發(fā)現(xiàn)喉源性咳嗽的患者多有面紅唇赤、口渴飲冷、精神不倦、二便不利、舌苔干黃或少苔等、脈象細數(shù)等陰虛征象。從局部體征觀察,咽后壁淋巴濾泡的增生是喉源性咳嗽的特征之一。咽后壁淋巴濾泡是咽淋巴內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咽部重要的免疫組織。而中醫(yī)認為,余邪未清,邪熱灼傷肺陰,津傷則咽竅少濡,煉津為痰,結聚咽喉,或病久由肺及腎,金燥水涸,腎陰虧虛,陰虧液乏則咽竅失滋。
清金甘桔湯是《理虛元鑒》中治療干咳嗽的方劑,具有清金養(yǎng)營之效,由桔梗、川貝母、麥冬、天花粉、生地黃、玄參、炒白芍、牡丹皮、生甘草、燈心草等10味藥配伍而成。其藥用清靈,多以清潤滋陰為主,如“桔梗、貝母之類,清金之品也”、“生地、丹皮之類,養(yǎng)營之品也”(《理虛元鑒》)。根據(jù)組方特點以及中醫(yī)學“異病同治”的原則,本研究表明,清金甘桔湯是治療喉源性咳嗽的理想方藥,在目前喉源性咳嗽的治法繁多、療效有不理想的情況下,療效卓著的中醫(yī)藥療法值得重視和進一步深入研究。
[1]韓德民.耳鼻咽喉頭頸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283-28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
[3]滕磊,忻耀杰,尋滿湘.喉源性咳嗽時間節(jié)律和體質易感性的相關性[J].中醫(yī)雜志,2010,5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