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宏,趙保麗,盧秀娟
(1.河北體育學院,石家莊 050041;2.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石家莊 050000)
1999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fā)了 《關于假期、公休日學校體育場地向學生開放的通知》,要求自1999年暑假始,各級各類學校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間,體育場地、設施均向學生開放。2003年的 《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規(guī)定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公眾開放[1]。但在操作過程中因為沒有具體的執(zhí)行參考依據(jù),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2]。
本課題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fā),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了解不同學段、不同類型以及擁有不同社會資源的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現(xiàn)狀以及遇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研究對策,解決問題,旨在更好地指導河北省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實踐,加速我國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有機銜接,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發(fā)展。
以河北省中小學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現(xiàn)狀為研究對象,具體通過參加河北省傳統(tǒng)體育項目學校師資培訓的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調查。
(1)文獻資料法: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2)問卷調查法:對參加河北省中小學師資培訓的150名體育教師發(fā)放問卷。問卷采用現(xiàn)場發(fā)放、現(xiàn)場回收的形式,共回收問卷144份,有效問卷141份,問卷有效率為97.9%。
(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使用PASW Statistics 18統(tǒng)計軟件對調查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1 河北省中小學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基本情況
被調查學校共144所,其中小學有50所,占34.7%;初中30所,占20.8%;高中52所,占36.1%;完全中學12所,占8.3%。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已經對社會開放體育場館的學校共28所,占19.4%。其中,小學4所,占小學總數(shù)的8.0%;初中8所,占26.7%;高中15所,占28.8%;完全中學1所,占8.3%。體育場館至今沒有對外開放的學校共116所,占80.6%。其中,小學46所,占小學總數(shù)92.0%;初中22所,占73.3%;高中37所,占71.2%;完全中學11所,占91.7%??梢姡踔泻透咧械捏w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比例較高,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和完全中學學生人數(shù)較多等原因,校方出于安全考慮,其體育場館開放比例較低。
2.2.1 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現(xiàn)狀
通過表2可知,已經開放的學校的室外體育場館主要有籃球場、田徑場、足球場、乒乓球場和組合訓練器械,少量學校有排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和輪滑場地。由于教學需要,初中和高中的室外體育場館比較齊全;小學生年齡較小,教學中的體育項目設置不多,室外體育場館相對較少;完全中學學生多,教室等設施占地面積大,室外體育設施比較單一。
表2 室外體育設施現(xiàn)狀
由表3可知,已開放學校的室內體育場館主要有乒乓球館、籃球館、羽毛球館、排球館和室內綜合館,少量學校有體操館、武術館、跆拳道館、器械健身室和臺球廳,其中乒乓球館和籃球館最多。高中根據(jù)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設立了不同項目的室內體育設施,小學的室內設施最為單一,以上情況同室外體育場館是一致的。
表3 室內體育設施現(xiàn)狀
2.2.2 學校場館的開放意愿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8所學校中主動開放的有18所,占64.3%;被動開放的學校為10所,占35.7%。其中,25%的小學、60%的高中和100%的初中是主動開放的,所有的完全中學均是被動開放的。總體來說,各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主動性較高,尤其是初中和高中;小學和完全中學由于考慮到校園安全問題,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態(tài)度較為保守[3]。
2.2.3 學校場館的開放程度
經調查,體育場館全部開放和大部分開放的學校各有17.9%,28.8%的學校一半開放,35.7%的學校小部分開放。在小學,開放25%的學校和開放75%以上的學校各占一半;在初中,開放一半的學校和開放小部分的學校各占37.5%;在高中,開放一半的學校和開放小部分的學校各占33.3%,全部開放的學校占20.0%,大部分開放的學校占13.3%;完全中學開放了75.0%??梢?,由于小學和初中學生年齡小,考慮到安全問題,小學和初中一般開放體育場館設施較少,而高中的學生較小學生和初中生安全意識更高,學校方面能夠較為放心地開放體育場館,因此高中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程度較高。
2.2.4 體育場館開放時間
雙休日全天和節(jié)假日開放的學校較多,分別有13所和14所。在小學和初中,以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開放為主;在高中,各個時間段均有學校開放;完全中學以周一至周五晚和節(jié)假日開放為主。每天開放時間段中,17—22點開放的學校較多。其中,小學和初中的開放時間集中在每天17—22點;高中多為5—7點和17—22點。各類學校均根據(jù)學校學生、教學的實際情況開放學校體育設施,為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時間段均集中在學生上學前和學生放學后[4]。
2.2.5 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損壞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設施器材嚴重損壞的學校共3所,占10.7%;略有損壞的學校22所,占78.6%;有3所無變化。在小學嚴重損壞和略有損壞的學校各占25.0%;在初中,12.5%的學校器材嚴重損壞,87.5%的學校略有損壞;在高中,6.7%的學校嚴重損壞,80.0%的學校略有損壞,13.3%的學校無變化;所有的完全中學的設施器材均略有損壞??偟膩碚f,大部分學校的設施器材因為對社會開放而有所損壞,但大部分學校只是略有損壞,只有一小部分學校嚴重損壞,小學的設施器材保護相對不到位。
2.2.6 學校對外開放的制度建設
根據(jù)調查,有15所學校制定了對外開放管理辦法,占53.6%;21.4%的學校沒有制定。50.0%的小學、37.5%的初中和66.7%的高中制定了管理辦法,完全中學均未制定對外開放管理辦法。可見,小學和高中的學校對制定對外開放管理辦法較積極,其他類型的學校在這方面相對較弱。
調查顯示,12所學校的體育教師認為管理辦法對學校場館的對外開放起到了推動作用,占42.9%;15所學校的體育教師認為沒影響,占53.6%;還有一所學校的體育教師認為起到阻礙作用,占3.6%。在小學和初中,一半學校的體育教師認為起到了推動作用,一半認為沒有影響;40%的高中體育教師認為起到了推動作用,53.3%的認為沒影響,6.7%的認為起阻礙作用;完全中學的體育教師均認為沒有影響??傮w來看,制定對外開放管理辦法對學校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還是會起到積極作用的[5]。
2.2.7 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收益
在28所對外開放的學校中,兩所學校認為有較多收益,占7.1%,全部是高中學校;收支基本持平和虧損的學校各有12所,各占42.9%;沒有收益的學校均為小學,共兩所,占7.1%。其中,小學中虧損和無收益的各占一半;初中基本持平和虧損的各占一半;高中13.3%的有較多收益,53.3%的基本持平,33.3%的虧損;完全中學基本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由此可知,在四類學校中,只有高中學校收益情況比較樂觀,其他類型學校收益情況不盡如人意,這大大打擊了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積極性。
2.2.8 體育場館的經營模式
調查顯示,小學、初中和完全中學基本上是完全免費開放,費用由財政提供,學校獨立經營管理;在高中,有1所學校屬于上述情況;4所學校少量收費,財政提供部分資金支持,學校獨立經營管理;3所學校完全收費,校企合作經營管理;還有兩所完全收費,由私人或企業(yè)租賃管理。可見,完全免費開放、財政支持、學校獨立經營的學校居多,高中的經營模式則相對多樣化[6]。
2.2.9 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
通過表4可知,28所學校中,學校自主管理的19所,占67.9%;市場化運作和學校與街道、社區(qū)共同管理,以及其他管理模式的學校各兩所,各占7.1%;依托青少年俱樂部進行管理的3所,占10.7%。75.0%的小學、87.5%的初中和60.0%的高中都是自主管理,高中的管理模式相對多元,市場化運作和依托青少年俱樂部進行管理的各占13.3%,還有6.7%的屬于與街道、社區(qū)共同管理。
表4 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管理模式現(xiàn)狀
初中和高中的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比例較高、設施較齊全、開放的積極性也較高,小學和完全中學開放程度較低、體育設施比較單一、態(tài)度相對保守。大部分學校的設施器材因為對社會開放而有所損壞,但只有小部分學校嚴重損壞,小學的設施器材保護相對不到位。只有一半的學校制定了對外開放管理辦法,小學和高中在這方面較積極。大部分學校認為制定管理辦法對場館開放有推動作用。各類學校根據(jù)學校學生、教學的實際情況安排開放時間,一般集中于學生上學前和學生放學后。來學校鍛煉人員中,社區(qū)附近居民的數(shù)量較多、其次是學校附近居民和本校學生。多數(shù)學校采取完全免費開放,財政支持,學校獨立經營的經營模式和學校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
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學校應該設專人對體育場館、設施進行管理,保障體育場館、設施的正常使用,保障正常的體育教學需要[7]。對社會開放的學校應盡量做到教學區(qū)和運動區(qū)分離,從而保證教學秩序和教學安全。制定并執(zhí)行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約束入校鍛煉人員,保證體育場館、設施科學合理使用,延長使用壽命,確保鍛煉安全。各學校應根據(jù)自身情況進一步豐富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社區(qū)、俱樂部等社會資源,開展聯(lián)合經營和服務外包,不僅可以有效節(jié)約學校的人力資源,還有利于學校體育設施更好地服務于群眾鍛煉。
[1]劉靜,胡月英.學校體育場館采用“單一型”開放模式的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0):70-72.
[2]辛雙雙,陳林會.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6):45-47.
[3]曹春宇.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社會化的法律透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15-17,23.
[4]縱艷芳,童錦,董俊.高校體育場館課余運營現(xiàn)狀的調查及SWOT分析——以安徽省部分高校為例[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0,24(4):9-14.
[5]于湘虹.中小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風險規(guī)避和管理策略[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8.
[6]陳明.試論學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模式[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30-32.
[7]程云紅.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社會共享機制與模式的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