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華,聶金雷,夏 雪,張 明,王本杰
(1.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澳門理工學院 體育暨運動高等學校,澳門 000853;3.大連市陸上運動學校,遼寧 大連 116023)
青春期運動員由于體力活動及身體發(fā)育等原因需要增加營養(yǎng),這一點對于優(yōu)秀的青春期女子運動員尤為重要。青春期女子自行車運動員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訓練也逐漸趨向于成年運動員的大負荷、高強度的訓練模式。對于這個運動群體的營養(yǎng)攝入狀況目前缺乏資料。另外,女性運動員具有特殊的生理特點,運動性貧血發(fā)生率較高,造成身體機能低下,會影響到運動員的健康及運動能力[1]。由于自行車是一項以體能為主的運動項目,日常訓練的持續(xù)時間長且強度高,這是否會增加貧血的發(fā)生還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青春期優(yōu)秀女子自行車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通過膳食營養(yǎng)調查及血液檢查,分析運動員的營養(yǎng)攝入狀況及貧血的發(fā)生,并進一步探討了兩者的內在聯(lián)系。
研究對象來自體育運動學校的20名青春期女子自行車運動員 (運動水平等級為1—2級),平均年齡為15.85±1.14歲 (14—17歲),月經初潮年齡平均為12.85歲。平均身高為165.68±4.50cm,平均體重為56.88±6.68kg,身體脂肪百分比為26.53±6.13%,訓練年限為2.45±1.10年。每周訓練6天,每天訓練持續(xù)時間5小時,平均每天訓練量為騎行自行車80—100km。訓練內容以耐力訓練為主,速度力量訓練相結合。受試者身體健康,無家族遺傳病史,無煙酒史,未服過影響機體紅細胞代謝的藥物。
1.2.1 膳食營養(yǎng)調查
采用24小時膳食回顧調查法,參照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使用小型電子秤對食物重量及食物大小進行界定,對受試運動員一周 (從周一到周日)每日每餐的進食時間、食物種類、食物重量進行調查。采用由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yī)學研究所運動營養(yǎng)研究中心研制開發(fā)的 “運動員及大眾膳食營養(yǎng)分析與管理系統(tǒng)”軟件,對運動員一周的膳食營養(yǎng)攝入成分進行分析。
1.2.2 血液指標檢測
選擇運動員訓練負荷較低的期間檢測血指標,且采血前24小時沒有進行過劇烈運動。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2-3 mL全血置入EDTA抗凝管,采用法國ABX Micros 6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細胞分析。測試指標有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含量 (Hb)、紅細胞壓積 (HCT)、紅細胞平均體積 (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 (MCH)、每升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MCHC)及紅細胞平均體積分布寬度 (RDW)。運動醫(yī)學臨床上診斷貧血的標準因性別、年齡以及國家不同而有所區(qū)別。WHO對貧血的血紅蛋白臨界值標準界定為成年男性Hb<130g/L,成年女性Hb<120 g/L,6—14歲兒童Hb<120g/L,而我國診斷成人貧血標準為男性Hb<120g/L,女性Hb<105g/L[2]。目前,國內學者將運動性貧血的血紅蛋白診斷標準暫定為男性Hb<140g/L,女性Hb<120g/L。這個診斷貧血的參考標準也適用于少年運動員[3-4]。我們采用120g/L作為運動性貧血的界值。
1.2.3 統(tǒng)計分析
運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所用數(shù)據(jù)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 (Mean±SD)表示。采用單樣本t檢驗對膳食中營養(yǎng)素攝入量與參考推薦膳食營養(yǎng)素食物適宜攝入量進行比較。為了分析膳食營養(yǎng)與貧血的關系,我們采用文獻 [2]中提到的我國診斷成人貧血的另一標準Hb<105g/L作為分界點,將20名研究對象分為Hb>105g/L組和Hb≤105g/L組,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Hb≤105g/L組和Hb>105g/L組的差異。另外,對兩組間有差異的指標,分析了其與血紅蛋白含量的相關性。檢驗顯著性水平定為P<0.05。
20名少年女子自行車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平均值為105 g/L,最高值為117g/L,最低的僅為95g/L,見表1。另外,與貧血相關的其他指標也列于表1。
表1 少年女子自行車運動員血液常規(guī)指標檢測情況
表2 少年女子自行車運動員平均每天膳食營養(yǎng)素攝入情況
對20名少年女子自行車運動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營養(yǎng)調查,采用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yī)學研究所運動營養(yǎng)研究中心研制開發(fā)的 “運動員及大眾膳食營養(yǎng)分析與管理系統(tǒng)”軟件進行分析,結果列于表2。統(tǒng)計分析顯示,與參考推薦值相比,20名運動員的總體膳食纖維、維生素A、B1、B2、C、PP以及鉀、鈣、鋅、鎂、鐵攝入量均顯著較低,而攝入熱量總量與推薦值無顯著差異。Hb≤105g/L組平均每日攝入鈣及鎂的含量顯著低于Hb>105g/L組。相關分析顯示:運動員血液的血紅蛋白含量與平均每日鎂的攝入量呈正相關(r=0.484,p<0.05),而與平均每日鈣的攝入量無相關 (r=0.372,p>0.05)。
本研究中20名研究對象的血紅蛋白均低于貧血標準,相應的貧血發(fā)生率遠高于國內對應年齡段非運動員女性的貧血發(fā)生率 (22%)[5]。另外,其他相關指標中,紅細胞平均體積、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每升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以及紅細胞平均體積分布寬度均低于文獻相應界值[3]。
運動性貧血的發(fā)生機制是運動醫(yī)學研究中長期未解決的難題,一直備受關注。趙杰修等[3]的分析表明,膳食結構和飲食方法的不合理是運動性貧血發(fā)生的重要機制之一。本研究的膳食營養(yǎng)調查發(fā)現(xiàn),20名青春期女子自行車運動員平均每天攝入食物中Fe元素含量為23.26mg,與推薦參考值25mg相比p=0.024<0.05,呈顯著性差異。我們進一步采用文獻 [2]中提到的貧血的另一標準Hb<105g/L作為分界點,將20名研究對象分為Hb>105g/L組和Hb≤105g/L組,比較兩組運動員的營養(yǎng)攝入量發(fā)現(xiàn),Hb>105g/L組鐵含量與推薦值相比p=0.25>0.05,不呈顯著性差異,而Hb≤105g/L組鐵含量與推薦值相比p=0.041<0.05,呈顯著性差異,由此可以看出,這些青春期女子運動員膳食營養(yǎng)中的鐵缺乏可能在貧血中起著重要作用。進一步分析膳食中鐵的來源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來源于吸收率較低的植物性食物,而吸收率較高的動物鐵攝入量相對較低,這可能是調查中發(fā)現(xiàn)女子運動員攝入食物鐵量接近推薦量,但貧血發(fā)生率仍然很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Hb≤105g/L組平均每日攝入鈣及鎂的含量顯著低于Hb>105g/L組。進一步的相關分析顯示,運動員血液血紅蛋白含量與平均每日鎂的攝入量呈正相關 (r=0.484,p<0.05)。這似乎提示,膳食攝入鎂越少,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含量越低。對少年兒童期貧血的研究發(fā)現(xiàn),除了鐵之外,機體缺乏鎂也與貧血密切相關[6]。鎂是激活Na+、K+、ATP酶必需的物質,在調節(jié)運輸功能和受體、信號轉導、酶活性、激活脫氧核糖核酸酶、能量代謝、核酸和蛋白合成以及保護生物膜中有重要作用。推測,缺乏鎂元素影響脫氧核糖核酸酶激活、血紅蛋白合成及紅細胞膜穩(wěn)定性,引起紅細胞酶缺陷、血紅蛋白合成缺陷、紅細胞膜結構缺陷,這將促使貧血的發(fā)生。值得注意的是,鎂在運動性貧血中的作用并沒有受到重視,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似乎提示應注意鎂缺乏在運動性貧血發(fā)生中的作用。
另外,除了鐵和鎂,青春期女子運動員多數(shù)微量營養(yǎng)的攝入缺乏,這個發(fā)現(xiàn)與Papadopoulou等對希臘青春期女子運動員的研究結果極為相似[7]。此研究對參加希臘全國聯(lián)賽的65名青春期女子排球運動員 (年齡14—19歲)進行膳食調查發(fā)現(xiàn),維生素A、B1、B2、B6、鈣、鐵、鋅及鎂的攝入遠低于推薦參考值。這似乎顯示出,在此年齡階段的女子運動員中,微量營養(yǎng)的缺乏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否每種微量營養(yǎng)都在運動性貧血的發(fā)生中起著重要作用還不清楚,但這些營養(yǎng)素的缺乏無疑會給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及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應引起一線教練員及運動醫(yī)學工作者的注意。
本研究對20名青春期女子自行車運動員進行膳食調查及貧血指標檢測,分析運動員的營養(yǎng)攝入狀況、貧血的發(fā)生及兩者的內在聯(lián)系。結果發(fā)現(xiàn):全部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均低于120g/L,平均每日膳食纖維、維生素A、B1、B2、C、PP以及鉀、鈣、鋅、鎂、鐵的攝入量顯著低于推薦量,且每日攝入鎂越少的運動員血紅蛋白值越低。這表明,本研究中的青春期女子自行車運動員處于貧血及微量營養(yǎng)素攝入不足的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也提示,應注意鎂攝入在運動性貧血發(fā)生中的作用。
[1]Pate R R,浦鈞宗,Dover V.女長跑運動員的鐵儲備[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86(1):11-13.
[2]張愛芳.實用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296.
[3]趙杰修,田野,曹建民,等.運動性貧血機理和防治的研究及探討[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4,23(2):208-211.
[4]Woolf K,Thomas M M,Hahn N,et al.Iron Status in Highly Active and Sedentary Young Women[J].Internation Journal of Sport Nutrition and Exercise Metabolism,2009,19(5):519-535.
[5]劉密葉,董樹文.1 313名少年兒童貧血調查分析[J].邯鄲醫(yī)專學報,1995,8(3):227-228.
[6]李紅星,洪美花.1個月-5歲兒童貧血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6):3783-3785.
[7]Papadopoulou S K,Papadopoulou S D,Gallos G K.Macro-and micro-nutrient intake of adolescent Greek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J].Int J Sport Nutr Exerc Metab,2002,12(1):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