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慧
《史記》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現已經作為選修教材被納入高中語文的教學體系。從帝王將相到引流賣漿之徒,《史記》記述了幾千位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鏗鏘足跡的英雄。這些人物身上體現了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斗爭,也體現了人們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其獨特的人文性能啟迪學生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境界。
因此,在《<史記>選修》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跳出文言教學的禁錮,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充分挖掘《史記》這部作品中的人文性,為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增添一筆亮麗的色彩。通過對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鑒賞,學生可以獲得人生啟示,從而獲得自我人格的塑造。
一、 感受歷史人物言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研究表明,目前,廣大高中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泊、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人格缺失問題。
魯教版《<史記>選修》教材向我們展現了司馬遷筆下具有崇高社會理想和人生追求的歷史人物,其中包括為公忘私的藺相如、廉頗,義薄云天的信陵君、程嬰,光明磊落的項羽,包羞忍恥的韓信、孫臏,他們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他們崇高的精神品質貫穿古今,對當代的青少年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因此,在《<史記>選修》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拓展教材內容,在進行人物鑒賞的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的品格,進而使學生不斷地內化吸收,逐漸形成健康的人格。如《甘羅》講述了小小年紀的甘羅作為一個落魄的貴族后代,在家道中落之后,便勇于承擔起自己對整個家族的重大責任,最終光復門楣的故事。而甘羅的責任感正是當今高中生欠缺的,所以在教學《甘羅》時,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感受“復以始甘茂田宅賜之”這句話的內涵,并教育學生要有“擔當責任”的使命感;再如《荊軻》中關于“蓋聶論劍”和“邯鄲博弈”的記敘使很多學生都覺得有損荊軻的英雄形象。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他們在探究中發(fā)現,這樣的記敘不僅沒有損害荊軻的英雄形象,反而更突出了他沈深的個性。
在《<史記>選修》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的榜樣作用,做好課前預設,在有效把握學生心理狀況的基礎上,積極地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使學生對榜樣人物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使他們內心充盈著無限的感動和敬仰,激發(fā)他們迫切向英雄人物學習的欲望。
二、 領悟作者的苦心造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史記》中描述的人物都珍重生命而敢于犧牲,重視人生價值而做出慎重的選擇,這樣的生死觀和價值觀對高中生形成正確的人格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和啟示作用。如韓信忍胯下之辱,面無慍色,終成名將;孫子臏腳,佯為癡人,與畜同食居,而后既能脫離虎口,立為齊將,又終滅大仇龐涓;又如為理想而死的屈原,為維護生命尊嚴而死的項羽。
在分析這些英雄人物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他們已經將自身生命的價值與自身精神的升華融為一體,在生死抉擇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超凡的感召力。他們的人格力量將使學生心中長久地充盈著生命的激情和崇尚理想的道德正義感,也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到自我的生命價值。
除上述之外,魯教版《<史記>選修》教材作為傳播經典文化的載體,其深邃的人文內涵應該成為教師不斷開掘、探究學生的精神家園,讓這些歷經歲月的經典成為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石,使學生繼承和發(fā)揚這綿遠悠長的中華傳統(tǒng)。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