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是一部道家思想的匯編,其中首先主要突出“道”是宇宙主體地位,其次闡述了齊物論,這是莊子人生觀的哲學基礎,同時對“齊物論”所要達到的邏輯結論“逍遙游”進行了解讀,最關鍵的是莊子提出了“心齋”、“坐忘”等方法論。
關鍵詞:道;齊物論;逍遙游;方法
作者簡介:成杰芳,女,1987年出生,籍貫:山西呂梁;目前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長安校區(qū)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0-01
一、道家思想發(fā)展發(fā)展及其歷史邏輯:
先秦道家思想有三個階段,道家的第一階段以楊朱為代表的思想,我們熟悉的《老子》書中的大部分代表第二階段,《莊子》書中的大部分代表第三階段,道家哲學的出發(fā)點是保全生命,避免損害生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楊朱的辦法是逃避,這也是隱士們通常的做法:逃離社會、循跡山林,指望這樣就可以不沾染人世的罪惡污穢。但是人間如此復雜,無論個人怎么逃避,也難以完全逃避其中的罪惡污穢,因此,“逃避”并不能達到目的?!独献印窌写蟛糠终撌鍪窃噲D顯示宇宙萬物變化的法則。在這些道家看來,事物雖然千變萬化,但在各種變化的底層,事物演變的法則并沒有改變。人如果懂得這些法則,按照這些法則來安排自己的行動,就可以使事物的演變對于自己有利。這是先秦思想的第二部分。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感到生命岌岌可危,無論自然或人類社會的變化中,總有難以預見的因素。因此,無論人怎樣保護自己,還是難免受到傷害。這是《老子》感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由來。這個思想在《莊子》書中進一步發(fā)揮,成為“齊萬物,一死生”思想。它意味著,從一個更高的觀點來看一已與外界,生與死。從這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它不是從世俗社會逃往山林,而是從這個世界逃往另一個世界,這是道家思想的第三個階段。
因此,我們說道家的人生邏輯從憤世到厭世,從厭世到避世,從避世到玩世,從玩世到順世。
二、莊子的思想內涵:
(一)“道”論
莊子的道論繼承了《老子》關于道是宇宙根源、根據的思想,但比《老子》更為強調“道”作為宇宙根據的地位,這就是它的“齊物論”,莊子尤其突出“道”作為宇宙主體的地位,這就是它的“逍遙說”莊子是道家學派中強調主體地位的典型代表。首先,莊子看來,“道”是最普遍的存在,它既普遍存在于世界萬物之中,同時又超越世界萬物。說道在“太極之上、在六極之下”“生天生地”指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是最普遍的,又說道雖然普遍,但并“不為”高深久老,就是說用高深久老這些表示時間、空間量度的詞匯,不能準確表示道在時空范圍內而又超越時空,不為時空所限的性質。其次,莊子特別明確“道”是世界的根據的意思。在這里,特別要注意莊子“自本”的說法。本的字面意思是一棵樹地面以下的部分,地面以上的部分叫末,本包含根的意思,但又超越這個意義,包含了根本、根據的意義在內,這就明確斷定,道是宇宙及其它自己的根據。再次,莊子特別強調了道德主體性,道主宰世界而又主宰自己,同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莊子特別將“道”放在和人的關系中來考察,突出了道的“自本自根”的主體性,人要成為真正的主體,獲得自由,就必須“得道”
(二)齊物論
這是莊子人生觀的哲學基礎,所謂“齊物”,就是齊一萬物,指“道”齊一萬物。萬事萬物各有其性質和關系,因而相互之間各有差別,但站在“道”的高度看,他們的性質和關系又是不穩(wěn)定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是相對的。所謂齊就是“同”,就是“一”就是無差別。大家不要小看“齊”,這可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之一。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兒的齊就是指要在家里面一視同仁?!段饔斡洝返挠^念里就是道家的影子,孫悟空自稱齊天大圣,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和玉皇大帝,和天是一樣的。如何達到“齊”,莊子從真善美,從認識論、價值論、實踐論多個維度尋找根據。從認識論方面,“因其大者而大之,因其小者而小之”就是說,任何東西,你把它看得大,他就大,你把它看得小,他就小,有個詞叫“舉重若輕”就是說,本來這件事很重要,但是我把她看得很輕,從容自如的對待,對象無法改變,主要看心態(tài)。一個高明的醫(yī)生可以對天下人開刀,但他不敢對自己的家人開刀,因為他會把它看得很大,“因其大者而大之”,就會有很重的心理負擔。
(三)逍遙說
這是莊子的人生觀、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莊子的“逍遙”說是道家思想中最為突出“道”主體性的典型理論,也是他“齊物論”所要達到的邏輯結論。莊子將相對的事物統(tǒng)稱為“有待”。大鵬飛行九千里,但要依靠“垂天之云”般的大翼和負載大翼的大風。列子可以“御風而行”,但“猶有所待”,也要依靠風的支持。莊子理想人格是一種完全超越相對有待的絕對“無待”境界。莊子的“逍遙”說是中國古人關于人的自由問題的第一篇明確的宣言。
在莊子看來,逍遙的境界人人都能達到,但是,人的“身”總是處于一個不自由的環(huán)境,如何處理這一矛盾,莊子的對策是:將身體從這個不自由的世界中撤退出來,“以無用求大用”。這就是說,要把這個世界看作對你是無用的,世界對你的無用的背后是對你對你自己有大用,對自己的保身有大用,你不要去“越俎代庖”。莊子所反復提倡的“無用之用”是針對個人而言,“無用”于外,有用于內,莊子是個典型的個人主義者,維護自身的利益是他的理論基礎。但是站在現代社會的角度,從個人的生命尊嚴、生命權利來看,莊子的思想與現代人的思想是合拍的。
(四)神秘主義方法論
老子的清靜無為的理論只提出了指導原則,莊子提出了“心齋”“坐忘”的方法,使人能夠忘卻外在世界,忘卻功名利祿,忘卻自身的存在,才能真正把自己融洽在道之中,讓道發(fā)揚光大。當然,這修養(yǎng)的層次,還要用“齊物論”中的方法,跳出出各種矛盾對立,看到共像,看到道通為一的和諧境界,提升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參考文獻:
[1]、鄔昆如 著.人生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7.
[2]、王弼注,樓宇烈校釋.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 北京: 中華書局,2008 .
[3]、郭象注, 成玄英疏. 南華真經注疏[M]. 北京: 中華書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