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巴陵戲根植于湘北大地,其戲曲語言深受當?shù)胤窖杂绊憽0土陸蛘Z言中的方言色彩在其語法中也有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詞語“噠”“得”“把”的運用和“V1不V2”的特殊句式中,這些語法現(xiàn)象體現(xiàn)著湘方言的特點。
關(guān)鍵詞:巴陵戲;湘方言;詞語方言化;方言句式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1
湘北大戲巴陵戲從萌芽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與昆劇、婺劇等同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被文化界稱為“戲劇化石”[1](8)。雖然在2006年巴陵戲就被列入了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但這種歷史悠久的地方戲仍徘徊在滅絕的邊緣。拯救巴陵戲的工作之一就是整理、研究其傳統(tǒng)劇目——這是古老劇種最有價值的部分。本文的語料來源于整理后的15個巴陵戲傳統(tǒng)劇本,其中公開出版的只有3個,分別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分別于1956年和1957年出版的《九子鞭》、《打差算糧》及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滾鼓》,其余均為岳陽巴陵戲劇團或湖南圖書館收藏的油印本,故只有三個公開出版的劇本有頁碼來源。
巴陵戲語言中最能體現(xiàn)地方特色的是其語音及詞匯,然而其語法中的詞語的方言化運用及方言句式也顯示了湘方言的特點。
一、方言化的詞語
(1)“噠”
“噠”是湘方言常用虛詞,有兩種用法,一種作為語氣詞用,一種作為助詞用[2](541)。在巴陵戲中這兩種用法皆有體現(xiàn)。
作語氣詞時,“噠”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啦”,如:
老伙計,怎么不反噠?(《薛剛反唐》)
作助詞時,“噠”表示持續(xù)、進行或完成的狀態(tài)。如:
船擱起噠,開不動。(《秋江》)
這句話中的“噠”表示完成狀態(tài),例4中的“噠”“主要是肯定事態(tài)出現(xiàn)了變化或即將出現(xiàn)變化”[3](230 ) 。
“得”字句
湘方言中“得”的使用頻率很高,且有區(qū)別于普通話的特殊用法:
作介詞,相當于“在”,整個介賓結(jié)構(gòu)置于動詞之后,作為補語,補充說明動作存在的處所,是靜態(tài)的。[2](551)
作介詞,相當于“到”,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附于動詞之后,補充說明行為、動作的處所或經(jīng)歷的時間,是動態(tài)的。[2](553)
作助詞,相當于“能”“可以”,但一般把它看作助詞,在句中作補語,站在普通話的角度看,正常語序則應(yīng)是“得V”,“V得”是詞序的“倒置”。[2](554-555)
按照“得”的詞性、作用和語序可將巴陵戲中的特殊“得”字句分類如下:
“得”作介詞,引入前面動詞的賓語,有時后面還可出現(xiàn)該動詞的補語,如:
例1.在城郊放糧而歸,受盡披星戴月之苦,可以鳴得驚,可以開得道。(《假棺材》)
例2.小人下得鄉(xiāng)去,見得百姓苦情,實是一言難盡。(《打差算糧》)(第2頁)
“例1”中“得”插入“鳴驚”動補結(jié)構(gòu)和“開道”的動賓結(jié)構(gòu),可變?yōu)槠胀ㄔ挼摹翱梢曾Q驚,可以開道”,此處“得”作介詞,和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附于動詞之后,補充說明行為的處所和狀態(tài),但在這里不能被“在”“到”“能”中任何一個替代?!袄?”可變換為普通話的“小人下到鄉(xiāng)去,見到百姓苦情”,前后兩個“得”都可相當于“到”。
“得”為助詞,表示已然的狀態(tài),不能被“在”“到”“能”中任何一個替代,如“無有得?!保ā洞虿钏慵Z》第7頁)
“得”作助詞,相當于“能”“可以”,如:
例1.你是怎樣比得。(《打鼓罵曹》)
例2.見就見不得。(《牧虎關(guān)》)
“例1”怎樣+V得,可變換為“你是怎樣能比”,“得”相當于“能”?!袄?”V不得,能改為普通話的“見就不能見”,“得”有“能”的意思。
“得”既可以看作助詞又可以看作動詞的情況,如:
不講不得清楚,不說不得明白。(《打差算糧》)(第18頁)
此句中可去掉“得”為“不講不清楚,不說不明白”,也可以改為“不講不能清楚,不說不得明白”,但此處的“得”也可以看作動詞,解釋為“得到”。
“要不得”“值不得”這兩個短語中的“得”也可以看作助詞,如長沙方言中“得”作助詞的情況,相當于普通話的“能”(“得”是怎么相當于“能”的,也要說清楚),但這兩個短語是方言中常見的固定短語,因此專門列舉出來,在巴陵戲中如下:
例1.糊內(nèi)懵懂寫要不得。(《桂枝寫狀》)
例2.也值不得如此小題大做。(《打差算糧》)(第15頁)
“例1”中的“要不得”是一個比較固定的形式,“例1”能改成普通話的“不能糊內(nèi)懵懂寫”;“例2”語序可以變?yōu)槠胀ㄔ挼摹耙膊恢档萌绱诵☆}大做”,“值不得”可以等同于普通話的“不值得”,也是一個比較固定的短語。
“得”作助詞時,有時在方言中語序與普通話有較大差異,如:
例1.我看你這個奴才吔又是怎樣頂罪得起喲。(《薛剛反唐》)
例2.餓也餓得他過。(《打差算糧》)(第10頁)
“例1”語序可以變?yōu)槠胀ㄔ挼摹拔铱茨氵@個奴才吔又是怎樣頂?shù)闷鹱飭选?,“?”中的賓語位于補語之前,置于結(jié)構(gòu)助詞“得”之后,是長沙話的語序特色之一[2](522),改變句子語序后可以成為普通話的“餓也餓得過他”。
“把”的用法
在現(xiàn)代漢語中“把”作動詞時,有“用手握住”“從后面托起小孩兒兩腿,讓他大小便”“把持”“看守”“緊靠”“約束住使不裂開”這6個義項[4](20),而在方言中,“把”作動詞時還有“拿”和“給”之義。
“把”作“拿”之義,是湘方言中的一種特殊“把”的用法[2](523)如:
我國把何人又是他的敵手?(《打龍棚》)
相當于普通話的“我國拿何人能作他的敵手?”
“把”作動詞,在湘方言中有大量“把”作動詞“給”的用法[2](532),如:
你這個老家伙打人把個信唦。(《薛剛反唐》)
相當于普通話的“你這個老家伙打人給個信唦?!?/p>
二、“V1不V2”方言句式
“V1不V2”句式是巴陵戲中出現(xiàn)的一個很常見的方言句式。在這個句式中,V1形式多種多樣,在句中作謂語;V2充當V1的補語,常由趨向動詞“過”“起”“去”等充當。如:
它拿我不動,你舉他不起。(《薛剛反唐》)
這一句普通話的語序應(yīng)該是“它拿不動我,你舉不起它”,此句按照湘方言語序,在謂語V1與補語V2之間插入主語/賓語。
動詞“贏”作V2的句式在湘方言與西南官話中都很普遍,以至于“不贏”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固定形式,進入了日常詞匯,“V不贏”作“V不過”“V不上”之解,即“忙不過來,來不及”[2](233),在巴陵戲中有如下例句:
例1.到時候你就跑不贏了。(《九子鞭》)(第12頁)
V不贏=來不及V,句意為“到時候你就來不及跑了”。
例2.管叫兒的母帥她放不贏。(《女斬子》)
同樣是“來不及”之義,“來不及放”。
例3.打老子不贏就跑了?。ā堆偡刺啤罚?/p>
這一句也是在謂語與補語之間插入主語/賓語的特殊湘方言語序,“不贏”是“不過”之義。
參考文獻:
[1]岳陽市文化局.岳陽市文化志[M].岳陽:岳陽市文化局,1994
[2]李永明.長沙方言[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3]方平權(quán).岳陽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9
[4]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