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口語的解讀,以及前人對公文口語的研究,對公文口語作出了的界定。將公文語言中的口語定義為公文中所使用的經(jīng)過研究、加工、提煉后的人民群眾的口語。
關(guān)鍵詞:口語; 公文語言 ;公文口語
[中圖分類號]:H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1
口語是語言的源泉和基礎,是最基本的語言形式。它在語言中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又富有生氣。在社會生活中,口語也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之一。對于口語,《辭源》這樣解釋,口語:1、言語。2、毀謗?!?】再看《辭?!?,口語:1、即口頭言語。2、指言論或議論,《漢書·司馬遷傳》:“僕以口語,遇遭比禍。”又《楊惲傳》:“遭遇變故,橫被口語?!薄?】
首先,從以上兩本詞典可以看出,口語是一種語言形態(tài),具體來說就是通行于口耳,訴諸人們聽覺的有聲音的語言形態(tài)。它與書面語相對,是人們口頭交際上所使用的語言。如果把語言分為內(nèi)部語言和外部語言,口語就是發(fā)出聲音的外部語言。其次,從以上兩本詞典還可以分析出,口語即言語、言論、議論,簡單來說就是“說話”。這個“說話”就包括一切說出來的語言,有別人說出來的話,也有自己的自言自語,所有連貫的、規(guī)范的甚至是零散的、粗糙的語言都包含在內(nèi)。然而,用“說話”來定義口語又不是很全面,口語本身屬于語言的范疇,說話卻屬于言語范疇。說話是一種口語的表達,口語表達并不等于口語本身,它只是口語的具體運用。
陳建民(1984)在《漢語口語》一書中將口頭出現(xiàn)的話歸納為以下7種內(nèi)型。第一,日常會話(包括問答、對話)。第二,在動作或事件中作出反應的偶發(fā)的話。第三,夾雜動作的話。第四,毫無準備的說一段連貫的話。第五,有提綱的即興發(fā)言。第六,離不開講稿的講話。第七,念稿子。從上述7種內(nèi)型,得出口語的定義,“口語就是人們在現(xiàn)想現(xiàn)說的情況下,借助各種輔助手段的口頭語言,基本上是用非正式講話的風格說出來的話;它包括口語本身(指零零碎碎的話),也包括口語表達(指連貫的話)?!薄?】從陳建民給的定義可以看出口語既有老百姓脫口而出的原始口語,也有經(jīng)研究、加工、提煉后的口語,后一種相當于書面語的口頭形式。比如演講、講話、會談、新聞播報、教師授課、體育比賽解說等,雖然不是在念稿件,但事先都有了醞釀和準備,這就帶有書面語的色彩,是書面語的口頭形式。
在公文語言中適當使用口語會使公文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首先,在一些講話、報告、祝詞、總結(jié)、簡報等文種中使用口語可以使文章簡單明白,深入淺出,使公文主旨更加準確的表述出來,達到政令暢通的效果。其次,從公文的受文對象(即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百姓的口語更容易被群眾所接受,也減少了公文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感。最后,不同語體之間的交流和滲透,也會使公文這種應用性很強的文體受到其他語體的影響。其他語體中的口語化特點在與公文語言的交流滲透中肯定也會對公文語言造成影響。當然,在公文中使用口語絕不是讓公文語言朝向口語化發(fā)展。公文語言除了形象生動的特點之外,還有嚴肅性、政治性、策令性、權(quán)威性等特點。例如憲法、法律、規(guī)章制度等法規(guī)條文就要杜絕口語的使用,從而維護它的權(quán)威性。還有一些公文文種,如“命令”、“決議”、“布告”、“指示”等就有著強烈的嚴肅色彩,在行文中也會出現(xiàn)較多的嚴肅的詞句,如“不準……”、“不允許……”、“違者……處理”、“違者……制裁”、“遵照執(zhí)行”、“此令”、“切切此布”等。
上述種種,肯定了公文語言中是可以使用口語的。那么,什么是公文語言中的口語呢?它是否又等同于漢語口語呢?答案是否定的。漢語口語與公文語言中的口語有交集卻不是等圓。在郭其智(2003)的《公文中得口語詞匯》一文中將公文的口語詞匯分為四類:第一,慣用語。第二,俗語、諺語、警語。第三、順口溜。第四,口語。鄭立新(2011)的《試析口語詞匯在公文寫作中的使用》中認為公文中口語詞匯包括經(jīng)久沿用的熟語和社會上廣為傳播使用的流行語(包括網(wǎng)絡流行語)。李娟(2011)的《公文中口語詞匯的研究》論文中也將公文口語詞匯分為四大類:第一,慣用語。第二,諺語和歇后語。第三,順口溜。第四,口語。她認為公文口語詞匯是公文語言中吸收的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帶有口語色彩的詞語。這些詞語風格上清新活潑、形象生動,語言上通俗易通、約定俗成、瑯瑯上口。
綜上所述,本文將公文語言中的口語界定為公文中所使用的經(jīng)過研究、加工、提煉后的來自人民群眾的口語。這句話包括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本質(zhì)。這些經(jīng)過研究、加工、提煉后的口語相當于書面語的口頭形式,或者是接近于書面語。第二,來源。這些經(jīng)過研究、加工、提煉后的口語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第三,使用范圍。這些經(jīng)過研究、加工、提煉后的口語可在公文中使用,用法也比較正式和規(guī)范。通常出現(xiàn)在談話、講話、報告、簡報、工作總結(jié)、通知、意見、辦法等公文文種中。
注釋:
【1】《辭源》<修訂本>[K].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7.第457頁
【2】《辭?!穂K].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65.4.第1342頁。
【3】陳建民.《漢語口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2.第2頁.
參考文獻:
[1]、《辭源》<修訂本>[K].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7.
[2]、《辭?!穂K].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65.4.
[3]、陳建民.《漢語口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2.
[4]、郭其智.公文中的口語詞匯[J].《秘書》,2003.3.
[5]、李娟.公文中口語詞匯的研究[D],2011.4.
[6]、鄭立新.試析口語詞匯在公文寫作中的使用[J].莆田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7]、周靖編著.《語言交際的藝術(shù)》.北京:華文出版社,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