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傳統(tǒng)思想文化始終存在著兩條最為重要的脈絡(luò),即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雖然中國封建社會習慣將儒家文化視為正統(tǒng)。但強調(diào)的以自然不爭,清靜無為的思想治國修身的道家文化對國人民族性格的形成同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道德經(jīng);老子;處世之道
作者簡介:鄢云( 1982.6.13-),男,學(xué)歷:本科,籍貫:江西省上饒市單位:江西醫(yī)學(xué)院上饒分院,研究方向:語言文學(xué)類,職稱:助教。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01
一、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在自然界諸多事物當中最贊美水,認為普天之下唯有水德最近于道。如果一個人的言行能夠有類于水那么他就離圣人之道不遠了。水不爭的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從 “幾于道”幾個字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是在把“水”的“善”的特性與“道”相聯(lián)系。同時,老子也指出了“利萬物”便是水在“善”的方面的表現(xiàn)。這里的“利”字應(yīng)理解為“順應(yīng)”的意思。所以,“利萬物”就是去順應(yīng)萬物,而其順應(yīng)的表現(xiàn)方面在于其沒有自身之固定之“形”方面的好惡,總是隨著萬物之“形”而相應(yīng)地改變自身之“形”。即是說,萬物都有或者說選擇了某種特殊之“形”,而水可以就著這種種“形”隨著進行相應(yīng)的變化。這里的“萬物”和“眾人”指的都是萬物,老子用了擬人的方法來表述。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注重的是水的無形無體的特性,且正是在這種不受形體拘束的方面而顯得其“幾于道”。老子把水的“幾于道”的特性稱之為“上善”。
聯(lián)系實際我們處于一個競爭社會,“人之熙熙,皆為利來;人之攘攘,皆為利往”,在我們世人的眼光看來,不爭就無法成名,不爭就無法致富,不爭就無法享有權(quán)力。那么,老子主張的“不爭”,要求我們“居眾人之所惡”,難道是自甘平庸、與我們現(xiàn)代的主流思想相違背?不是。老子所說的“不爭”,并不是放棄競爭,而是“不爭之爭”,這是一種追求卓越的高效競爭手段。人是社會的動物,多數(shù)情況下有著一種從眾心理,“跟著感覺走”,并不是依照理性思考去想問題辦事情。社會上的多數(shù)人往往是依附權(quán)勢名人,攀龍附鳳,看見利益就目空一切,你爭我奪互相打得頭破血流,假如我們也一樣盲從、隨大流,結(jié)果只能像常人一樣,所得甚少,得不償失
我們從中感悟出最聰明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就是幫助他人獲取利益而不是和他人爭奪利益,這樣,他們就會善待你、視你為知己甚至忠誠地追隨你。老子曾說過;“得人之力者無敵天下也;得人之智者無畏圣人也?!比缒茏龅缴岬眯±娑鴵Q取他人對你的支持,你最終的成就將會遠在眾人之上;第二種辦法就是安靜地守候,專注那些別人看不見或無人問津的利益。這也是“不爭之爭”的策略,你的收獲將遠在常人之上。
二、至虛極 守靜篤
“極”、“篤”均為極度、頂點的意思?!疤摗焙汀办o”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tài),但由于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欲開始活動。因此心靈閉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至虛”和“守靜”以期恢復(fù)心靈的清明,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
以往談到老子我們總是習慣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欲一語來概括老子的人生誓學(xué)。至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欲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認識道,而不是爭權(quán)奪利忘了道。至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于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于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而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的發(fā)展和變化。“至虛極,守靜篤”可以說是老子眼中完美的思想境界。在如何做到“至虛極,守靜篤”問題上老子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三、為腹不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 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老子的意思是:沉溺在五顏六色的繚亂之中,會令人眼盲;沉溺在五音六律的嘈雜之中,會令人耳聾;沉溺在五味的珍羞美味之中,會令人失去胃口;沉溺在田獵馳逐的愛好之中,會令人心發(fā)狂;沉溺在難得之貨的欲望之中,會妨害人的行為。因此圣人重視滿足肚子的需要,不注重眼睛的欲望。所以要去掉那些有害的欲望,選取這些無害的需求。
三國時期魏國玄學(xué)家王弼曾為“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边@句話作注道:“為腹者,以物養(yǎng)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為目也?!毖韵轮馐歉嬲]我們不要做物欲的奴隸。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于新舊制度交替、社會動蕩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因而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yīng)當是為腹不為目,務(wù)內(nèi)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老子的言論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侈、縱情聲色的勸誡和嚴正警告。
四、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名望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比較重要?財物與生命相比哪一樣較重要?得到名利與失去生命相比哪一樣的結(jié)果比較壞呢?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到愈難過。所以,知足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屈辱,凡事適可而止的人比較不會招致危險,生活得更長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老子處世為人的精辟見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極限,超出此限,則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發(fā)展,因而,每個人應(yīng)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清醒的認識,凡事不可求全。知足是一種感受,不在于擁有多少名利而在于個人感受如何,五臟六腑、七情六欲,人人皆同,但每個人對欲望的態(tài)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別。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一種不知滿足的人,他們貪得無厭的行為即招致人們的厭惡又引起人們的羨慕,正是這樣一些人即把世人統(tǒng)統(tǒng)裹挾到了一個欲望沸騰的世道里,又使世界變得富麗堂皇、流光溢彩,他們的作為破壞了自然界的均衡卻呼喚來人類的進步,人類對此尚未能作出明智的判斷和選擇。相反,世界上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比較容易滿足的人,他們不是由于能力不足而不得不自求滿足,而是在透覷了得失之間的關(guān)系后所作出的自愿選擇,就是說,他們有條件和能力去不知足而卻自愿地選擇了知足。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就是一個“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
《道德經(jīng)》的處世之道告訴人們: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積斂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希望人們,尤其是獲得成功的人,對財富的占有欲要適可而止,要知足,才可以做到不辱。老子宣揚的是這樣一種人生觀,人要貴生重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