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新聞媒體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肩負著不容推卸的重要責任。新聞媒體應該認清自身的使命,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履行責任,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 和諧社會;新聞媒體;輿論導向;科學發(fā)展觀。
作者簡介:胡倩文,江蘇廣播電視學校講師。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1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把全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充分激發(fā)出來,把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努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和諧社會既是一個目標,又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肩負著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構建和諧的歷史責任和宣傳重任。
一、認清新聞媒體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胡錦濤主席在2009年10月的世界媒體峰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提出,媒體應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當今社會,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期,這既是大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又是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期,可能還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新聞媒體必須更加清醒和自覺地認清自己得重要性,履行自己的使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和諧的輿論,很難有和諧的社會。只有秉持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媒體才能被公眾接受和尊重;才能不斷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才能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報道中,中國的新聞媒體成為了一支重要的救災力量,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震發(fā)生后,中國記者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徒步進入重災區(qū),以高度的職業(yè)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采寫報道。媒體及時、全面、充分的報道,有力地激發(fā)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托起生命希望的信心和勇氣,媒體的重要性在大災難面前凸顯了出來。
二、探究新聞媒體在和諧社會各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1、和諧社會的宣傳者
新聞媒體作為黨的思想文化陣地,作為宣傳、教育、動員人民的重要載體,任何時候都必須積極準確地宣傳黨的主張,傳達黨的聲音,堅持新聞媒體的黨性原則,這是由我國的國情和歷史形勢所決定的,對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因此,黨的意愿和人民的心聲是不可分割的。能夠及時準確地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思想路線傳達給人民,又能夠真實客觀地把人民的心聲傳遞給黨和政府,既是中國新聞媒體的政治使命,也是它們的政治責任。面對近年來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的諸多變化,新聞媒體的黨性原則也要保持著生命力不斷地與時俱進,特別是承載著主流新聞媒體的責任的黨報,更要保持公信力,提高主政者的媒體素養(yǎng),開發(fā)新的宣傳資源,辦成先進的代表人民的報紙。
2、輿論監(jiān)督的引導者
正面、積極的新聞報道會對人民的思想起到激勵作用,發(fā)揮出催人奮進的作用;反之,如果報道片面、失實,則會引起人民的消極思想,從而導致社會的不安定。這一點,特別體現在社會“突發(fā)公共事件”當中。無論是發(fā)生在去年的汶川地震,還是今年的七五事件,面對這樣的情況,新聞媒體一方面要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快速、準確地發(fā)布報道,滿足大眾的知情權,這是最好的避免偏差報道的方式,也是對黨和政府,對社會負責任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在人民產生慌亂和不安的時候,新聞媒體一定要選擇適合的渠道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正確地解讀事件,恰當地發(fā)表評論,形成有效地信息溝通和對話交流。此外,對于一些不當的言行和丑惡的現象,新聞媒體有責任勇敢地對其進行批評和暴露,監(jiān)督的對象包括了事件涉及的人和事,也包括政府以及相關人員。只有正確有力的輿論引導,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共的權益,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至關重要的。
3、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新聞媒體是文化戰(zhàn)線上的生力軍,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有著很積極的作用,新聞工作者在從事新聞活動時,應該堅持傳播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文化成果;宣傳中國的先進文化、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和與時俱進的科學發(fā)展觀;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揭露低俗、愚昧、消極的社會文化現象,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侵蝕。這一點,對于青少年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青少年是新聞媒體的“忠實粉絲”,每天接受著大量來自于媒體的信息,健康向上的信息會促進一個人的成長,而在青少年這個辨別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的時期,接收到一些不良的信息,模仿了一些不該學習的榜樣,就很容易誤入歧途。近期,在央視新聞聯(lián)播中播出的小學生手機傳播黃色信息的事件,讓全國觀眾聽到了那些傷心絕望的父母們的聲音,也看到新聞媒體傳播的負面影響。因此,新聞媒體不僅在重大的社會事件上有責任,對于關系到祖國未來命運的青少年的教育等重要思想領域也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責任。
三、媒體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新聞媒體作為重要的載體,扮演著中國轉型時期最有力的宣傳者和推動者的角色,想要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新聞媒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必須樹立科學的發(fā)展觀,分析和實踐目前在新聞媒體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找到解決的辦法。新聞媒體要把體現黨的意志同表達人民的心聲,把滿足受眾的需求與傳播先進文化,把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三者統(tǒng)一起來。與此同時,新聞傳媒還應在體制和機制方面進行一次深刻的轉換,從多方面強化新聞傳媒的發(fā)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做出了全面部署。學習和理解黨對當今時代發(fā)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fā)展方位,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們的當務之急。如何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給新聞媒體做正確的定位,從而解決媒體工作中現有的問題與矛盾,是一個很大但卻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需要不斷思考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劉云山,《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十七大報告輔助讀本》,人民出版社。
[2]、丁柏銓,《中國新聞理論體系研究》,新華出版社,2002.7。
[3]、楊保軍,《簡論“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媒體角色》,《理論視野》。2009.7,46-49。
[4]、梁巖,《新時期我國文化外宣的戰(zhàn)略意義》,《現代傳播》,2009.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