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府古辭《陌上?!返念}名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了適應(yīng)時代變化的各種異名。同時,古辭在音樂上已作了較大改進(jìn),內(nèi)容也有很大修訂。也對于這些問題,應(yīng)該進(jìn)行深入的研究。
關(guān)鍵詞:樂府 ;古辭; 陌上桑
作者簡介:韓倩(1987-),女,四川巴中人,四川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古典文獻(xiàn)學(xué)專業(yè)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魏晉南北朝。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01
“古(詞)辭”之名,首見于《宋書》?!端螘分疽弧酚性疲骸胺矘氛鹿旁~,今之存者,并漢世街陌謠謳,《江南可采蓮》、《烏生》、《十五》、《白頭吟》之屬是也。吳歌雜曲,并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盵1]549《晉書·樂志下》沿襲《宋書》該說法(文字稍異)。[2]716《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題解在引《晉書·樂志》的基礎(chǔ)上,又云:“其后漸被于弦管,即相和諸曲是也。魏晉之世,相承用之?!盵3]376因此,“古(詞)辭”分為“漢世街陌謳謠”的漢樂府古辭,及“魏晉之世,相承用之”的“魏、晉樂所奏”樂府古辭。
一、《陌上?!奉}名研究
《陌上?!方裰梢?,最早載錄于《宋書·樂志》。該辭于《宋書·樂志》中題名是小題《羅敷》在上,大題《艷歌羅敷行》在下。《宋書·樂志》錄《羅敷》于“相和”“大曲”之下,并于題下注明“古詞(三解)”?!肮旁~”是說其為樂府古辭。郭氏在《樂府詩集》卷二十六《相和歌辭一》題解中提到:“凡諸調(diào)歌詞,并以一章為一解?!盵3]376故“三解”的意思是樂曲共分為三章。小題《羅敷》是以人名記之,而大題《艷歌羅敷行》乃是以音樂形式而確定。大題為曲名,小題為題名。
《玉臺新詠》卷一全錄漢代歌詩,并將該辭列為“古樂府詩六首”中第一首,依徐陵所見,該辭屬“古樂府詩”,即漢樂府古辭無疑?!队衽_新詠》載該辭題名為《日出東南隅行》,并于題解云:“一作《陌上?!?,一作《艷歌羅敷行》”[4]4?!度粘鰱|南隅行》乃是以樂府的首句而命名,因首句曰:“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4]4。然《陌上?!芬幻钤缫娪诖薇豆沤褡ⅰ芬粫?,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亦載該題名?!稑犯娂奉}解引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氛撸銮厥吓?。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為趙王家令。羅敷出采桑于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分枰宰悦?,趙王乃止?!笨梢?,該名是對內(nèi)容的概括。
《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相和曲辭下》亦載該辭,文句同于《宋書·樂志》(文字稍異),并注明為“晉樂所奏”。題名記作《陌上桑》(三解),并于題解中注明“一曰《艷歌羅敷行》。”[3]410
然《樂府詩集》卷三十九《相和歌辭十四·瑟調(diào)曲四》于《艷歌行》題解引《古今樂錄》曰:“《艷歌行》非一,有直云‘艷歌’,即《艷歌行》是也。若《羅敷》、《何嘗》、《雙鴻》、《福鐘》等‘行’,亦皆‘艷歌’?!盵3]579由此觀之,“艷歌行”并非一篇,《雙鴻》、《福鐘》今已佚,而《何嘗》與《艷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篇尚存。因此,疑該篇古辭規(guī)范的題名形式應(yīng)是《羅敷》為題名,《艷歌行》為曲名。同時該篇樂府詩之題最初應(yīng)稱《艷歌行》,而“艷歌行”非一,該樂府屬“艷歌行”曲名下的一首,而標(biāo)具體題名為《羅敷》。但在后世的流傳中,題名與曲名出現(xiàn)混用,于是出現(xiàn)了《艷歌羅敷行》等題名形式。此外,一些獨(dú)立的小標(biāo)題如《陌上?!贰ⅰ赌吧喜缮!返纫蚕嗬^出現(xiàn)。
此外,類書《藝文類聚》卷四十一《樂部一·論樂》作《古陌上桑羅敷行》[5]457;《初學(xué)記》卷十九《人部下·美婦人第二》作“古樂府”《陌上桑行》[6]457;又《初學(xué)記》卷二十六《器物部下·裙第十》作“古樂府”《陌上采?!穂6]632等。
同時,《太平御覽》卷八百十六《布帛部三》[7]3627、《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九《衣冠部三·襦二十四》渾言“古詩”[6]3512;《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十五《資產(chǎn)部五》渾言“古艷歌”[7]3677;《太平御覽》卷八百十四《布帛部一》渾言“古樂府歌詩”[7]3617。
綜上,該樂府古辭在流傳過程中,題名的音樂性不斷弱化,而對內(nèi)容的提示卻相對得以強(qiáng)化。
二、《陌上桑》音樂性與內(nèi)容研究
前面提到過,“古(詞)辭”分為“漢世街陌謳謠”的漢樂府古辭及“魏晉之世,相承用之”的“魏、晉樂所奏”的樂府古辭?!稑犯娂匪d該辭為“晉樂所奏”樂府古辭,文句同于《宋書·樂志》(文字稍異)。檢《玉臺新詠》,所載古辭與《宋書·樂志》也幾乎全同,僅個別異文。由此觀之,三書均不載本辭(漢樂府古辭),僅載“晉樂所奏”之樂府古辭,蓋為本辭與“晉樂所奏”之樂府古辭文句幾乎無差異,故于流傳中略去了本辭的記載,故今僅存“晉樂所奏”之古辭。
但有一點(diǎn)值得注意的是,《宋書·樂志》所載的“晉樂所奏”古辭辭末注明:“前有艷詞曲,后有趨”?!?】《樂府詩集》卷二十六《相和歌辭一》題解有云:“諸調(diào)曲皆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艷,有趨,有亂。辭者其歌詩也,聲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類也,艷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后,亦尤吳聲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盵3]377在《宋書·樂志》中,《羅敷》正是屬于“大曲”之列。因?yàn)槭恰皶x樂所奏”之古辭,故于演奏之時增加了所謂的“艷”與“趨”。但雖注明了“前有艷詞,曲后有趨”,但并無注明何詞為艷,何詞為趨,故表明該辭的“艷”與“趨”僅有曲,詞已佚。同時,從樂工的角度來看,“三解”應(yīng)為女性的口吻來演唱,言“羅敷”為使君所邀,而盛夸其夫以拒之之事。
注釋:
【1】中華書局1974年標(biāo)點(diǎn)本《宋書》第617頁此處現(xiàn)代標(biāo)點(diǎn)有誤,應(yīng)當(dāng)標(biāo)為“前有艷詞,曲后有趨”。
參考文獻(xiàn):
[1]、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6.
[5]、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虞世南.北堂書鈔[M].北京:北京中國書店,1989.
[7]、李昉等撰.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