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徐光啟、傅蘭雅和薩瓦里的科技翻譯觀的歷時性對比,從翻譯動機、翻譯方式和翻譯思想等方面探討了三為譯者翻譯觀的異同之處,旨在尋求中西合璧與三位一體的現(xiàn)代科技英語翻譯觀,以期對該領(lǐng)域的翻譯實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徐光啟;傅蘭雅;薩瓦里;科技翻譯觀;對比分析
作者簡介:滑勝亮(1982-),男,河北邯鄲人,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1
引言
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翻譯史上掀起了三次翻譯高潮[8]。在第二次高潮即明末清初的科技譯事中,譯家輩出,而士大夫徐光啟名列其中。晚清鴉片戰(zhàn)爭后,科技翻譯再掀輝浪,其中英人傅蘭雅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約百年后,英國翻譯理論家薩瓦里提出了近乎完美的科技譯論。那么三個譯者的翻譯動機為何,出于何緣由,翻譯方式有何不同,受哪些因素的制約,以及翻譯思想之間又有何聯(lián)系?據(jù)此,本文探討了中西合璧與三位一體的現(xiàn)代科技英語翻譯觀,以期為未來的科技翻譯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指導。
1. 翻譯動機
三個譯者身處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徐氏生在晚明,時人備受“封建社會空疏的唯心理學和無用的八股文的禁錮”[7],自然科學遠不及西方的發(fā)展,晚明又遭倭寇和滿族的威脅。內(nèi)憂外患之際,徐氏心系國運,“相共傳譯……裨益民用”[2],他從事翻譯旨在發(fā)展科技、強國富民。而傅氏任職于晚清,洋務運動的興起和中國資本主義的誕生引起世風與價值觀逐漸改變,西學東漸思潮盛行。傅氏希望通過譯書改變?nèi)A人輕科技的落后觀念以利國利民,“譯書啟發(fā)中國民智”、“譯書外另有大益于國”[2]。二戰(zhàn)后,先進的科技水平在國家綜合國力中日趨被奉為圭臬。英國飽受二戰(zhàn)洗禮,當時的經(jīng)濟地位大跌,保守黨和工黨的社改措施成少敗多,社會整體發(fā)展緩慢,此時薩瓦里在其譯論中指出:在一個科技昌興的時代,傳播與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任重而道遠[1],其旨亦在增強國家實力??梢娙叩姆g動機大同小異,源于目的語社會內(nèi)部對新事物產(chǎn)生渴求。
2. 翻譯方式
特定的目的語社會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個人經(jīng)驗閱歷形成了譯者不同的翻譯方式。在晚明統(tǒng)治者閉關(guān)鎖國的政策下,徐氏不懂外文,其科技譯著是和西士合譯而成[5],方式較簡單,即“由傳教士口譯,國人筆述,乃至另一部分傳教士與國人反復校對……最后完稿”[5]。晚晴科技翻譯活動之初,仍采用“譯述”[5]的方式,但受西學的影響“已有懂得外文的國人參加翻譯了”[5],傅氏乃主要的口譯者,曾與華士合譯,但多數(shù)科技書籍都由他獨自譯著。而薩氏則無前兩者之例。
3. 翻譯思想
三個譯者在科技翻譯觀上有諸多的共性。在翻譯選材上,徐氏和傅氏均強調(diào)要抓“急需”,前者強調(diào)“此書為用至廣,在此時尤所急需。”[2]后者則認為“平常選書法,為西人與華人擇其合己所緊用者”[2];在翻譯方法上,傅氏總結(jié)經(jīng)驗:“必將所欲譯者,西人先熟覽胸中而書理已明”[2],同樣,薩氏指出科技翻譯著重強調(diào)譯者必須悉通所譯內(nèi)容[1];另外,在科技詞匯創(chuàng)新上,傅氏指出“近來中西交涉事年多一年,則新名目亦必每年增廣”[2],而薩氏更詳盡地指出科技詞匯具有構(gòu)造新詞匯的特征,這些詞的詞義通常固定,一旦投入使用,便不再變更[1]。
然而他們的翻譯思想又獨具特色之處。徐氏認為翻譯西歷必須“分別輕重緩急,循序漸進” [2],“述敘既多,宜循節(jié)次”[2],他對翻譯并不囫圇吞棗,很注重實踐測驗,“晝測日,夜測星”[7],對譯作精益求精,鞠躬盡瘁。傅氏是首位倡導統(tǒng)一科技譯命的譯家,并制訂了相應的規(guī)則,強調(diào)優(yōu)先翻譯“新理新法”[6],還指出了科技翻譯的標準:“不失原書要旨”即(信),并要“易于領(lǐng)會”即(達) [6];此外,他是唯一跨國界赴華的西士,他“堅決反對益智書會編譯出版宣傳宗教書籍”[5]、“智識既無國界,教育更不應有種族觀念”[2],這種翻譯的全球化意識是他人無法比擬的,在中國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薩氏提出科技翻譯是一種典型的內(nèi)容重于風格的翻譯,精準地傳遞原作的信息是譯者的任務[9],此觀點涉及科技翻譯與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區(qū)別,開辟了當代非文學翻譯理論的先河。
4. 結(jié)語
綜上所述,科技譯者的翻譯動機源于目的語社會內(nèi)部對新事物的渴求[3];目的語社會某一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研究這一時期科技翻譯中的一項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3];科技翻譯要重視共性和差異性的把握及其精微表現(xiàn),不同的理論思想之間才能相濟相融,互補共生,理論創(chuàng)新方有無限前景;科技譯者既要掌握薩瓦里的翻譯觀,又要兼?zhèn)湫旃鈫⒌膶嵺`獻身精神和傅蘭雅的全球化意識,以構(gòu)建中西合璧與三位一體的現(xiàn)代科技英語翻譯觀,借以指導翻譯實踐。由于篇幅和時間限制,本文僅從個別層面對三個譯者做了粗略分析,尚待更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發(fā)掘與探究。
參考文獻:
[1]、Savory T. The Art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Cape, 1957.
[2]、陳???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建中,雷冠群. 明末清初科技翻譯與清末民初西學翻譯的對比研究[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 2011, 6 (7): 84-86.
[4]、李侃等. 中國近代史(第四版)[M]. 北京:中華書局,2004.
[5]、黎難秋. 中國科學文獻翻譯史稿[M].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1993.
[6]、林輝等. 中國翻譯家詞典[Z].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
[7]、羅新璋. 翻譯論集[C].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
[8]、馬祖毅. 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9]、譚載喜. 西方翻譯簡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0]、徐天新,梁志明.世界通史(當代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