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所有電影從業(yè)者來說,好萊塢至今仍是一座瑰麗的夢幻工廠,這架巨大的電影機器享影壇百年繁華,是世界影人的銀色殿堂。在好萊塢,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他們實現夢想的同時也架構起了好萊塢多元融合的電影神話。尤其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大批歐洲導演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前好萊塢電影那種純粹的商業(yè)訴求,提高了影片的藝術觀賞價值,為經典的好萊塢類型電影的長期繁榮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關鍵詞:類型電影;作者論 ;“雜交”
作者簡介:許丹,山東聊城人,現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為10級電影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2
一、好萊塢的成功與西行鍍金的歐洲影壇人
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出現并非偶然,它跟20世紀初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息息相關,其成功得益于美國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和各地電影人的積極共建?!?0世紀初,美國不僅是戰(zhàn)爭和政治避難的安全場所,好萊塢更成為現代技術和藝術的社會實驗室,雄厚的財力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歐洲電影愛好者,”【1】其中不乏那些早已在歐洲盛名斐然的導演和巨星,如劉別謙、懷爾德、希區(qū)柯克、卓別林、葛麗泰·嘉寶等。他們希望憑借各自的影視專能在好萊塢繼續(xù)大放光彩,成就自我的電影史詩。
在好萊塢,尤其是類型電影盛行的黃金時期,并不是所有西行鍍金的歐洲電影人都能夠取得一份滿意的答卷。自始至終,好萊塢都和以藝術標榜的歐洲電影之間有著一層天然的屏障,既關于電影屬性之爭,又有著“作者電影”和類型電影間不可調和的影像風格沖突。在好萊塢,電影的最大驅動力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極力地推進電影的標準化生產、制作,電影如同商品,在大制片廠的流水線上被加工、生產出來。然而工廠化的創(chuàng)作對那些追求個性表達的歐洲導演來說,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他們初到好萊塢時,頻頻地和制片廠制度產生沖突,有些失敗了便匆匆宣告了西行的結束;有些留下來,便以一張典型的美國面具完全掩埋作者電影人的身份,被好萊塢的類型制作同化;只有一少批極具才華的導演在博弈中,保持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造出不少極具歐洲風格的好萊塢佳片,如:希區(qū)柯克、卓別林等。他們在好萊塢,自由地游弋在類型電影的創(chuàng)作、生產之中,并以自己的藝術專長統治、改變著本不屬于他們的好萊塢電影世界。
二、類型電影與作者電影的互通有無
在黃金時代,類型電影之于好萊塢常常被類比為美國文化之于“國家文化”,可見其重要性。類型電影完整地體現了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好萊塢電影走向世界的同時它的意識形態(tài)也逐漸地影響了世界。類型電影更像是一種社會性的儀式,與美國文化的神話制造建立起了緊密的關系。
其實,類型的觀念伴隨著電影的誕生、發(fā)展一直存在,如早期盧米埃爾的紀實片、梅里愛的戲劇片、格里菲斯的劇情片等。20世紀30年代,隨著好萊塢成為全球電影的制作中心,關于電影類型的區(qū)分在此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發(fā)展,類型電影成為此時好萊塢的主流電影。從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上看,類型電影并不是好萊塢電影的專利,歐洲電影和類型電影也并不是不可調和的。
類型電影和作者論雖是兩種迥異的創(chuàng)作體系,類型電影強調電影制作的共性和重復操作性,而作者論則注重電影藝術的個性和原創(chuàng)性,但并不意味著兩者沒有絲毫的借鑒、學習之處。在好萊塢,那些極具電影才華的歐洲導演,既能夠在類型電影的范疇內保持自己的藝術個性和一貫的創(chuàng)作特征,并得到大制片廠老板和廣大受眾的喜愛,同時他們獨有的歐洲電影情結的影像表達也在潛移默化著類型電影中的藝術再生產,為好萊塢類型片的長期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歐洲文化對好萊塢電影潛移默化的影響
即便是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歐洲文化對它的巨大影響。首先,從歐美電影界的互動上來看,它呈現出一種雙向發(fā)展的脈絡。一方面是歐洲電影人為夢想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另一方面好萊塢的大制片廠不惜重金力邀一些歐洲已經成名成腕的電影人西行拍片,借此實現本土電影的多元化發(fā)展。實踐證明,歐洲導演的“入侵”確實在某一時期內改變了原有的好萊塢拍片風格,最終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種“雜交式”好萊塢電影。
其中,歐洲文化與好萊塢的碰撞主要經歷了幾個階段:起初,歐洲導演在好萊塢拍攝的相當一部分掛著好萊塢制作的影片一看便是歐洲電影的好萊塢版本,影片雖然產自美麗的加利福尼亞攝影棚,但是從選材、導演、演員每個細分的環(huán)節(jié)來看都是歐洲制作的遷移(如:希區(qū)柯克好萊塢的首部作品《蝴蝶夢》,影片改編自英國作家達芙妮·杜·莫里哀的作品,然而電影團隊從演員到制作除了少數的本地人以外,都是希區(qū)柯克原來合作過的英國人);第二個階段,歐洲導演拍攝的好萊塢電影不再是先前那種歐洲元素的機械化搬移,逐漸呈現出更多的美國元素,但有時不適當的搬移卻會使本來有趣的情節(jié)變得平淡無奇(如:弗里茨·朗格的第一部好萊塢作品《狂怒》,影片被定義為一部典型意義上的美國社會劇,但他的畫面中卻極具德國卡里加里式的風格);第三個階段,開始呈現出更加成熟化的歐美“雜交”,在這里所謂的雜交不是歐洲元素、美國元素的羅列,而是將它們有機地整合,創(chuàng)造出新型好萊塢電影。(如:劉別謙拍攝的好萊塢喜劇,在影片中我們既能看到他獨有的柏林風格:極具諷刺性的喜劇效果,又能看到好萊塢式的經典演繹:豪華的背景、優(yōu)雅的服飾等,他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型的好萊塢喜劇:改良型喜劇。)【2】
好萊塢的黃金時代雖然是大制片廠專權,導演無法在影片中起主導地位,但好萊塢對那些極具魅力的歐洲導演給予了極大的權限和自由。其中,卓別林就是最好的例子,作為好萊塢鼎盛時期最著名的喜劇演員、導演,卓別林起初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個子英國演員,憑借自我的藝術創(chuàng)造,最終獨立于傳統的制片人專權的電影制作中,成為好萊塢大制片廠時代的一個傳奇。
四、“雜交”后的新型電影成就了好萊塢的長期繁榮
“雜交”后的新好萊塢電影不管是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呈現出一種新的風貌,它不但成就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更延續(xù)了它的長久繁榮。確實,新好萊塢電影充滿了歐洲各國電影的藝術特長,并最終在加利福尼亞這片肥沃的土壤上健康、快速地成長。深入分析這些電影的流向轉變,不難發(fā)展這其中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德國形式、英國內容以及北歐的風格化等多方面元素的融合。
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類型電影在形式上很大程度上借鑒并發(fā)展了德國早期電影中的表現主義風格,其中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茂瑙的《吸血僵尸》和弗里茨·朗格的影片《大都市》對它的影響最大。改良后的好萊塢類型電影主要表現在影片的造型處理以及背景設置上。這在茂瑙的電影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他在好萊塢拍攝的幾部美國黑色電影《雇傭殺手》、《自由魔鬼》等,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真實背景的表現主義運用,這些背景在具體的設置中往往顯得比真實形態(tài)更加巨大,而人物卻置身于一種狹小的空間范圍內?!?】
而影片在選材和風格定型上則流露出更多的英國情結。首先單從政治、文化上,歐美就有著淵遠的歷史共同性,其次英國文學作品之浩瀚,也是好萊塢電影在題材上的首選。好萊塢電影傾向于對一些英國名著、故事的改編,以此彌補美國短暫文化的不足?!昂萌R塢電影對英國文化的題材選取,不單單是作為一種文本性的試驗,更是一種對現代影響的提煉,它們被轉型并加以現代化的處理,”【4】既生動又符合時宜。其中《弗蘭肯斯坦》就是一部英國文學經典作品的改編,此后影片中德拉庫拉原型也被多次搬移到一些好萊塢吸血鬼傳奇的神秘故事中,還成為插圖文學的一種傳統。
除此之外,電影的誕生地——法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國家如瑞典、芬蘭、瑞士等也都為好萊塢的全球化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歐洲文化不斷地被好萊塢吸收和接納,好萊塢的歐洲導演也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更多既飽含藝術特性又廣受受眾喜愛的影片。這些電影集中反映了歐美文化的價值觀,并引導著世界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
注釋:
【1】 【法】讓—盧普·布蓋.好萊塢——歐洲電影人之夢【M】.a嚴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法】讓—盧普·布蓋.好萊塢——歐洲電影人之夢【M】.a嚴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法】讓—盧普·布蓋.好萊塢——歐洲電影人之夢【M】.a嚴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4】 【法】讓—盧普·布蓋.好萊塢——歐洲電影人之夢【M】.a嚴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參考文獻:
[1]、讓—盧普·布蓋.好萊塢——歐洲電影人之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