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卜加大棒”,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出自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一次演講——“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著急”,以此來推行美國政府對外侵略擴張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后來發(fā)展成所謂的“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也就是軟硬兼施的伎倆。
“胡蘿卜加大棒”已經成為一種策略,被沿用于各個領域。比如許多現代企業(yè)就以“獎勵”(胡蘿卜)與“懲罰”(大棒)這兩種手段同時進行來激勵員工的積極性,以提高企業(yè)的經濟效益。筆者認為這種策略同樣也可以運用于中學歷史課堂,來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傳統的歷史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知識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因此表現出來的常常是教師的絕對權威,對學生過多的批評指責,填鴨式的教學等等,也就是“藏起胡蘿卜揮大棒”,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會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天性,使學生得不到適合他本人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改革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對學生充分尊重,發(fā)揮他們的潛能。但是在執(zhí)行新課改要求的過程中,我們有些教師似乎正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公開課上我們經常聽到的是教師對學生無休止的表揚,“真棒”、“很好”、“我們給予掌聲”等等話語充斥著課堂。比如,教師指著投影說“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學生齊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師立即就說“非常好,很棒”。當學生回答對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的時候,教師也是大加表揚。這樣的表揚,表面上是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其實,一味的表揚,正如一味懲罰一樣并不可取。對學生而言,過多的夸獎并不會起到鼓勵的作用,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夸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tài)度。那么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首先,巧用“胡蘿卜加大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傳統的歷史課是教師的一言堂,要么是教師帶著學生畫重點知識,要么就是聽故事。新課改后的歷史課堂可謂形式多樣,活動課、小品劇和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充斥著歷史課堂,但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有些貌似熱鬧的課堂并不是真正有效,往往是一部分學生參與,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當觀眾。因此,在學生活動比較多的歷史課堂,教師尤其要關注是否全員參與,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筆者在講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時,也用了小品劇的形式,課前就跟學生非常明確了“胡蘿卜”和“大棒”的規(guī)則。每個小組領了小品劇的主題后自己編寫劇本再表演,不是每個小組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一樣的獎勵,而是按照“貢獻”也就是參與度發(fā)放“胡蘿卜”。如果有個學生置身事外只做旁觀者,那他得到的不是“胡蘿卜”而是“大棒”,即扣除他的平時分。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只有能滿足一個人的需要,才能成為對他的激勵因素。對學生而言,成績是他基本的需要,參與小品劇的編寫和表演就能得到分數,這明顯可以激發(fā)他的學習熱情。愛因斯坦說過:別人贊美他思維能力強,有創(chuàng)新精神,他一點都不激動,他作為大科學家這些話早就聽膩了,但如果贊揚他小提琴拉得好,他一定會非常高興。因此,教師對“胡蘿卜”與“大棒”的關注不能老是停留在學生習以為常的學習上,而是要去挖掘學生身上一些鮮為人知的優(yōu)點,讓學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激發(fā)。筆者曾經有一個學生,是全年級有名的“搗蛋鬼”,科任教師提到他就頭疼。有一次在歷史課上,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他答對了,應該說猜對了,筆者借此機會對他進行了表揚和鼓勵。從此,在每節(jié)歷史課上,他都認真聽課,積極回答問題,歷史成績也逐步提高。他對歷史學科的自信心也在提升,一直到畢業(yè)他都說“我的歷史是所有學科里學得最好的”。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師對他的及時而恰當的鼓勵,他可能一輩子都會記得。
其次,巧用“胡蘿卜加大棒”,制定公平、公正的賞罰分明規(guī)則,營造“有法可依”的歷史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對中學生而言,能達到蒙臺梭利所說的內部紀律是非常困難的,教師只能引導他們,采用“胡蘿卜加大棒”,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相應的懲罰措施。在制定這些規(guī)則時,必須在全班討論通過,充分體現民主性。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或者小組可以得到小紅花,累計到學期中或學期末加平時成績或提高綜合等級;而課堂上表現不好、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可以用點名批評、找談話或降低綜合等級的方式進行懲罰,用紀律進行約束。那些表現不好的學生,往往是習慣了批評與指責,他們更加需要“胡蘿卜”,教師一句表揚的話、一個微笑甚至是一個贊許的表情對他們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在復習課使用“胡蘿卜加大棒”,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初中歷史的復習課要么是畫重點,要么是做練習,很難激發(fā)學生的熱情。為此,筆者頗費了一番心思,課前發(fā)下一份復習講義,在課堂上也不是挨個提問,而是用搶答和必答的形式交替進行,并請課代表做好記錄,胡蘿卜加大棒并行:必答一個正確平時成績加1分,回答錯誤扣1分;搶答回答一個加2分,回答錯誤扣2分。一堂課下來,復習效果非常明顯,課堂熱烈而不失嚴肅,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爭著回答問題,在后來的考試中,果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再次,客觀、公正地實施“胡蘿卜加大棒”政策,可以改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歷史課堂?,F在的中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都是集萬般寵愛于一身的小皇帝、小公主,長期以來培養(yǎng)了他們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這種意識表現在課堂,尤其是歷史這樣小學科的課堂上,他們往往就是想講話就講話,覺得累了就睡覺,甚至出現了隨便下座位走動的情況,這嚴重影響了課堂的秩序,影響了其他學生聽課的效率。在過去,教師對這種學生的懲罰措施往往是罰站、寫檢討、停課反思甚至是帶家長。中學生正處于叛逆期,這些處理辦法使用多了往往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是適得其反,學生會覺得是教師歧視他,看他不順眼,教師和班主任為此傷透了腦筋。其實,教師可以把對學生這種行為的管理從外部約束轉化為其內部的動力。蒙臺梭利把紀律分成外部和內部兩種。傳統教育里的懲罰、命令和禁止的方法,扼殺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只能培養(yǎng)出反應遲鈍、奴性十足的人。真正的紀律必須是積極主動的。當一個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從某些生活準則的時候,他能夠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當課堂里制定了公平公正的、所有人都必須遵循的規(guī)章制度,而又有學生違背了這些制度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規(guī)章制度進行懲罰,讓學生或寫檢查、或停課反思等等。學生也就明白了這不是教師刻意為難他。如果這時候教師能再用點藝術技巧來處理這件事,懲罰了之后再跟他談心,表明這是老師不得已而為之,學生會理解、支持教師的工作。學生對學習的喜愛是從喜歡這門學科開始的,當一個學生對教師的態(tài)度改變后,他在課堂上也就能遵守紀律,投入學習了。
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是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挖掘學生更多潛能。因而,在教育教學中,需要盡可能地激勵學生,發(fā)揮他們學習的潛力。但是批評和表揚作為推動學生發(fā)展的最常用手段,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胡蘿卜加大棒”這種表揚與批評的教育方法還需要在教育實踐中進一步探討,真正做到理性狀態(tài)和藝術境界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袁振國主編.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2]嚴紅主編.促進學生成長和教師發(fā)展的評價改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如密,孫元濤.新世紀教師教學藝術策略[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