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歷史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側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辨別能力、理解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對舊式的歷史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我們在教學中大膽嘗試,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新路。
一、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去
1.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把學生引入探索、認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歷史教材及歷史知識的特點為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場景的恢復、人物的再現、時空的倒置等,教師都可以運用掛圖、錄像、電影、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生動的氛圍中感知歷史。例如在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課時可以先講這樣一個故事:今天的英國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可是英政府的大小官員要到王宮去見女王,小轎車只能停在王宮外面。隨即換上17世紀的古老馬車進入王宮,趕馬車的人是17世紀的穿著,王宮里的衛(wèi)兵有的頭戴銅盔有的拿著長矛。為什么21世紀的今天,英王宮卻保留了這么古老的傳統(tǒng)?原來是由于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中保留了國王的緣故,而國王召見大臣的傳統(tǒng)也延續(xù)至今。那次革命的起因是什么?結果如何?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是怎樣確立的?這就是我們這一節(jié)課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故事使時空拉近,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主動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
2.創(chuàng)設挑戰(zhàn)性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要通過巧妙設疑,把學生思維引進峰回路轉的知識路口,使他們動腦筋、想辦法,當學生苦于“山重水盡疑無路”時教師再加以引導,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有“柳暗花明”之感。例如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zhàn)時,可以設問:美國作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國家,國力很強,為什么在戰(zhàn)爭即將結束時才參戰(zhàn)呢?美國在此之前干什么?美國“中立”漫畫又反映了什么?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在聯系中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要注意針對歷史教材的特點,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聯系性,通過橫向和縱向的聯系比較,增強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的研究興趣。其一,注意以年代為綱搞好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橫向聯系。如講到世界史1689年改革時,聯系同年中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講到沙俄1861年改革時,聯系那拉氏政變和總理衙門的建立以及美國內戰(zhàn)的爆發(fā)三件大事。這樣便于學生在比較中記住中外歷史大事,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其二,以因果關系進行縱向聯系。如講《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①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②導火線是什么?③具體經過怎樣?④結果如何?怎樣評價這次戰(zhàn)爭?讓學生以這些問題為契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教師再做適當的點撥,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
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善于表達的能力
1.鼓勵學生進行類比思考,用聯系的觀點闡發(fā)自己的見解
運用類比方式學習就是把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互相對比參照,從中發(fā)現新的東西。教師本身要有類比意識,并把這種思維方式有意識地滲透到課堂中去。例如講授新航路的開辟,就聯系中國歷史中的鄭和下西洋,要求學生從航行的時間、次數、規(guī)模、目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學生會發(fā)現兩者因為目的不同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同世界各地人民友好往來,不是殖民掠奪,政治意義大于經濟利益。新航路開辟是為了掠奪東方的財富,開辟新的市場,以經濟利益為主,所以它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造成東方國家的貧困和落后。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還查找到鄭和下西洋的另一個目的是暗訪建文帝的下落,這進一步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尊重和包容學生不同的意見和觀念
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觀念和文化,是歷史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歷史學科所涉及的內容往往具有不確定性,隨著學生思維的成熟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看法的情況在歷史教育中會經常出現。讓學生來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辯,這正是歷史課的魅力所在。如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的學生強調積極為主,消極為次;有的學生強調消極為主,積極為次。再如評價李鴻章,有的學生認為李鴻章賣國求榮,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是個千古罪人:有學生認為李鴻章主張向西方學習,開辦了許多近代工業(y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種在不違背歷史真實性與歷史規(guī)律的前提下讓學生眾說紛紜,結論觀點無定論的發(fā)散思維訓練,有利于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多角度多層次中審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是充當裁判,而是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尊重學生的看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求異、發(fā)散的思維能力。
3.開展課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認識現實生活。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靈活多樣,如:(1)讓學生小結本課所學內容;(2)假設自己是某一歷史人物(一位斯巴達的退伍兵)寫回憶錄;(3)開展講歷史故事比賽;(4)尋找當前熱點、焦點問題的歷史根源;(5)用古代中國有關“和為貴”的思想和史實,以書信的形式勸說巴以(或印巴)領導人以和平方式解決民族和地區(qū)之間的沖突等等。這些活動既活躍了氣氛,又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意,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打好基礎。
總之,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主動的、有獨立思維能力的活生生的學生,我們要采取恰當的方式去鼓勵學生積極探究歷史問題,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歷史的態(tài)度,樹立堅定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實踐和體驗來感知歷史、學習歷史,并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