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嘗試使用新教材緣于參加賽課,抽簽結果是選了人教版的新教材必修三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思想》。在教學設計之初對新課程改革不了解,也不清楚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接受賽課任務后,經過認真學習及同事間的反復聽課、討論和修改,才逐漸有了了解。下面結合《從“師夷長技”到維新思想》的幾次課程重建談談對新課程改革的一些初步認識。
一、新課程改革的內容
新課程改革要改些什么?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薄缎抡n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一書則提出,新課程改革要構建新學生觀、新教師觀、新學習觀、新師生觀、新課程觀、新教學觀、新評價觀。這些說明要做好新課程改革就必須帶來觀念的變化:教師教學觀念的變化、對教材觀念的變化以及對學生觀念的變化。
二、第一次設計: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推行新課程改革的前提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對教學影響非常大,沒有觀念的轉變就沒有教學方式的改變。以筆者教學《從“師夷長技”到維新思想》這一課為例。剛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腦海中沒有新教材的理念,僅憑著老教材的上課模式和業(yè)已形成的思維定式,對新教材進行了如下設計。
第一次設計
一、“師夷長技”
1.“師夷長技”的提出
(1)兩個代表人物
①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②魏源與《海國圖志》
(2)“師夷長技”的原因
2.“師夷長技”的實踐——洋務運動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什么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為什么要實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實行的目的
(4)與林則徐、魏源的關系
(5)實行的結果
二、維新變法思想
辯論:要不要維新變法
正方:要維新變法
反方:不要維新變法
(1)維新派的思想主張
(2)維新派與洋務派思想主張的區(qū)別
(3)維新思想產生的原因
(4)維新思想的影響
第一次課下來同組的教師就提出了幾個問題:“新課程的理念是什么?”“本節(jié)課有沒有體現新課程改革觀念的變化?從哪些方面體現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觀念變化?”這幾個問題拋出來,筆者一下子就懵了。因為設計本課的時候筆者更多考慮對教材如何處理,教學如何圍繞著本課的核心:從“師夷長技”到維新思想;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方面,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歷史的三個內容,即背景、過程、影響,引導學生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讓學生對問題進行了辯論。因此自認課堂設計還不錯,以為這就是課程改革。一直都認為教師的教學理念就是為了教而教,圍繞著教材教,學生跟著老師的要求去做,沒想到這樣設計給同事的印象是筆者的教學觀念沒有變化。
于是筆者開始思考: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什么?新課程改革的觀念變化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進行新課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變化,其次要求對教材觀念及對學生觀念的變化。教學觀念變化的基本要求是做到以學定教,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打破原有的教師滿堂灌、學生悶頭記的教學現象。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全程參與教學活動,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問題,學會在課堂中留白,讓師生的思想得到碰撞,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帶著這一認識筆者再次進行課程設計。
三、第二次設計: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不容易
第二次設計
一、“開眼看世界”
1.原因
2.代表人物
3.影響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提出的背景
2.實踐——洋務運動
3.影響
三、維新變法思想
1.維新派的思想主張
2.實踐——維新變法運動
3.影響
這次設計改變了原有的教學理念,所以上課時自我感覺不錯,但是同事聽完課后認為“和第一次設計相比可以看出教師思想觀念已經有意識地轉變,但是對教材觀念、對學生評價觀念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兩次教學設計并沒有多大區(qū)別”。經過自己仔細對比、分析兩次教學設計,才發(fā)現表面上看兩次設計是不同的,但從深層次分析就發(fā)現教師的思想觀念并沒有變化。從對學生的評價看,兩次的教學模式都習慣于以背景、過程、影響這三方面進行設計、授課,側重點在于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評價和認識依然停留于知識點的掌握與否,忽略了學生心理和思想的成長。從教師對教材的觀念看,在教材的處理上兩次授課都側重于如何保持知識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思想史的特點沒有體現,教學的設計嚴謹有余,而讓師生思想的碰撞留白不足。
兩次教學設計都沿襲舊教材的教學方式,沒有體現新教材的理念!這時筆者才意識到原有的教學習慣影響有多大,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而要改變教學習慣還要對新舊教材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于是把新教材的教學大綱和課本閱讀了一遍,體會新舊教材的區(qū)別:舊教材是以通史的形式編寫高中課本,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脈絡比較清楚,它給學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識網絡,而對專題史不太重視,因此在對教材的處理上,側重于對知識前后聯(lián)系的分析。舊教材反映在對學生的評價上,根據教師的要求去做,能背書就可以把歷史學好。而新教材把初中的教學納入了高中教學的視野,高中的課程不再是初中課程的重復,而是在初中的基礎上以專題史的形式編寫教材。要把高中的歷史學好,得有初中的通史知識,否則很難弄清歷史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和相互間的聯(lián)系。因此反映在對教材的處理上,側重點不在于是否能抓住知識間的前后聯(lián)系,而在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收獲些什么;反映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以及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就成為關注的重點所在。
找出新舊教材的區(qū)別后,要進一步改變自己的教學習慣,還需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于是筆者又找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鄭大華、彭平一的《社會結構變遷與近代文化轉型》,劉大椿、吳向紅的《科學苦旅——科學·社會·文化》,羅怡明的《康有為君主思想研究:康有為君主思想的演變及探析》等一些書籍、文章來閱讀,通過閱讀、查找相關的書籍開拓自己的視野,通過知識的積累逐步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從而使教學達到舉重若輕。經過大量的準備工作,才有了第三次的教學設計。
四、第三次設計:教學理念的改變帶來授課方式的轉變
第三次設計
一、兩面的林則徐
1.我們熟悉的林則徐
2.你不知道的林則徐
二、不一樣的李鴻章
1.先進的李鴻章
2.彷徨的李鴻章
3.傳統(tǒng)的李鴻章
三、變法的康有為
1.強烈救世的康有為
2.無奈的康有為
第三次設計才真正把握本節(jié)課要從哪些方面體現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觀念變化。教師教學理念的變化,要以學定教,所以筆者決定把本節(jié)課的第一大亮點放在以人物為導向講述中國近代思想史。對教材處理的變化,不再僅局限于書本的知識,而是通過史料的補充豐富教材的內容,所以本節(jié)課的第二大亮點放在以史料的比較推動教學發(fā)展。對學生評價的變化,不再限于對書本知識的掌握,而在于拓寬視野,培養(yǎng)思想情操,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所以在教學中就借助以人物為導向講述中國近代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這樣在反復的思考與修訂才最終形成完整的思路。
第三次設計的第一大亮點在于以人物為導向講述中國近代思想史,從中學生的接受能力看,要把思想史的內容上得既有深度學生又愛聽有一定的難度。思想文化的內容不能講得太抽象,否則學生不好理解,而且容易上成政治理論課。在尋找本節(jié)課有什么亮點的過程中,筆者想到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給15歲的孩子講述哲學的方法是:讓一個個歷史名人重新站起來,讓他們來講述自己的思想,讓站在歷史這一端的我們和站在歷史那一端的他們跨越時空界限進行對話,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強烈感受思想巨變的滄海桑田。
教學理念的根本改變,帶來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筆者最后決定選取三個歷史名人,引領學生感受近代中國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第一個林則徐,選他而不選魏源,是因為在他身上體現的兩面性深刻反映了在西方文明大舉進攻的時候,即使如他這樣的先進人物、民族英雄,也認識不到當時中國不改革就沒有活路的狀況。第二個李鴻章,他是洋務運動的代表性人物,洋務運動是在“師夷長技”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主要通過他在洋務運動中的彷徨,反映新思想到來時社會存在的強大阻力和國家面臨的艱難局面。第三個康有為,他是維新變法的代表,用他來說明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學西方已不僅是朝廷的官員,還擴大到中國年輕的知識分子。通過康有為變法前后思想的變化,說明當時一部分人已經認識到學技術的同時要變革舊的制度,同時也突出以他為代表的社會先進思想,還不可避免地刻有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烙印。用三個歷史名人帶領學生體會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東西方文化的沖突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中國思想的近代化是如何蹣跚前行的。
五、總結
教學理念的變化帶來對教材處理和對學生評價觀念的變化,這體現在本節(jié)課的第二大亮點——用史料比較推動教學。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認為,知識與能力是“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也進一步印證了史料教學的重要性。但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第一,選什么樣的史料?使用這些史料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本課是思想史,要帶領學生穿越時空與歷史名人進行思想交流,教學中要讓學生傾聽歷史人物的聲音,觸摸他們的思想,所以設計時應首選第一手史料(歷史人物的原話或文章),能反映近代東西方的碰撞中,歷史人物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主張。其次是后人評價的史料,這一類史料(有些是資料)的選取是為了立體展現歷史人物,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歷史名人,培養(yǎng)全面客觀地看待歷史的能力。
第二,如何把史料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本課講述的是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后,社會思想文化受到的巨大沖擊,夾在新與舊、東方與西方劇烈沖擊下的歷史人物,他們是矛盾與彷徨的,課程設計意圖是通過三個歷史人物展現那個時代人們的矛盾與彷徨,突出在近代東西方的碰撞中,中國是如何艱難地向近代化社會邁進的,所以圍繞著林則徐、李鴻章、康有為分別設計的幾個大小標題,既是為了突出歷史人物在東西方碰撞中內心的矛盾,更是為了把史料與教學內容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整合。當把這些問題思考清楚了,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處理、對學生的評價就不再受原有的教學習慣的影響,才能體現新教材的教學理念。
幾經修改最終成稿,多次試講反復修訂才形成最后教案,在這個過程中,才深刻體會到新課程改革給自己帶來的思想觀念上的沖擊,才知道所謂思想觀念的改變既要包含自身教學理念的變化,也要包含對教材觀念的變化,更要包含對學生評價觀念的變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新教材的理念:以學定教。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