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建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和諧、有效的課堂成為教學的追求。所謂有效性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采用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用最少時間使學生掌握最多的歷史知識和方法。要提高課堂效益,就應當徹底改變“課上教師機械講解,課下學生模仿做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前、課堂到課后都必須具有主動性,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學者、助學者和促學者。探究式教學正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理想模式。
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
所謂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地說就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釋疑解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的一般過程是:教師提出問題(或任務)、學生自制方案、分組實踐、收集證據(jù)、匯報交流。學生探究遵循的規(guī)律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從學會知識到會學知識和會用知識,再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二、實施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特點一般體現(xiàn)為:主動質疑并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既是探究教學的主要特色,又是探究教學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指學生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去,充當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引導學生親自去經歷課前、課中、課后這一完整的學習過程,而不是背誦或直接照搬書本上現(xiàn)成的結論。
1.布置預習,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布置預習任務。依據(jù)所學內容,將全班的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主要完成一個子目的預習,要求做到:既要整理出本子目的知識結構,還要根據(jù)預習內容設計問題。提出問題時引導學生遵循以下原則:(1)把你讀懂的地方變成問題。(2)把你不懂的地方提出來。(3)把與前面所學知識相關的內容變成問題。(4)結合知識,聯(lián)系現(xiàn)實,提出問題。其中每個學習小組再以四人為一小組,要求一個四人小組要設計一到兩個有思維性的問題,并且在課堂學習中像老師一樣提問其他同學。這樣學生覺得自己可以在課堂中當一回“老師”,讓身邊的同學做自己的“學生”,所以準備起來很積極,也會精心設計問題。通過這樣的要求和訓練,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預習習慣,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合作能力。
2.課堂教學,組織學生交流質疑
探究教學的優(yōu)點之一就是它能夠發(fā)展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營造氛圍。心理學實驗證明,在寬松自由的時空內,一個人的思維最活躍,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也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融洽的課堂氛圍。
(2)學生交流。要求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設問提問其他同學,并對同學的回答進行點評。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有了與老師換位體驗的感受,讓學生真正覺得這就是自己的課堂。
(3)教師點評。在學生之間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設問及回答進一步進行點評。點評要以鼓勵為主,無論是對學習小組所設計的問題還是對學生的回答以及學生對學生的點評。特別對于學生們在課前預設的問題,如有學生提出質疑,要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或討論。這是課堂教學的高潮。辯論和討論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活躍思維,深化認識,發(fā)展獨創(chuàng)性和批判性思維,也有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交流,互相啟發(fā),探討規(guī)律,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4)深化拓展。在課前預習、課堂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抓住學生學習的熱情,以課堂知識之間的新舊聯(lián)系作為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運用新舊知識間可以聯(lián)系與區(qū)別的材料或各種生活材料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適當指導學生進一步質疑問難,獨立解決問題或合作解決問題。這樣使學生始終在動手與動腦的實踐探索中,掌握方法,養(yǎng)成思考習慣,讓學生學得的知識與思維方式在各種情境中得以不斷延伸和擴展,學習的主動性成為習慣,并內化為自己的潛在素質與技能,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度。
如在選修一《戊戌政變》一課教學中,在分析戊戌變法失敗時,教師引入2007年寧夏文綜第42題,引導學生把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試題。如解答第(1)問:根據(jù)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希望“變法三年可以自立”的歷史背景,并指導學生結合材料中西方以及日本變革而強大的事實以及甲午戰(zhàn)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來分析背景。解答第(2)問: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據(jù)上述材料,分析維新派在變法中的失誤之處,并指導學生認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得出結論:材料一中三年對于三十年和三百年而言,太快;材料二中變法內容過于繁雜,很難一下實現(xiàn);維新派內部意見不一致;材料三體現(xiàn)的是變法觸動了許多既得利益者,這些都是變法失誤的地方。通過這道題,不僅讓學生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讓學生在思想情感上有了新的體驗:戊戌變法的失敗不僅有外在的因素,還有自身的缺陷。同時通過課堂練習,讓學生逐漸學會解讀史料,掌握解答材料解析題的方法。
3.課后延伸,促進課堂教學深化
作業(yè)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鞏固知識的一種手段,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延伸。提高作業(yè)的有效性,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能把教材的主要內容,即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講解清楚,并輔以適當?shù)恼n堂練習,因而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內容,只能是初步理解,其深度和廣度都受到限制。通過課外作業(yè),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內容可以加深理解以至融會貫通,并在運用知識和復習知識的過程中,使知識在頭腦中留下較深的印象。通過這樣的課后練習,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fā)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法的變革,發(fā)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