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提問,是科學,更是藝術,是師生互動的主要途徑。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提問的主體,學生是被提問的對象;教師考慮更多的是怎樣提問更為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學生敢問、善問。而新課標認為,應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揮想象,自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問題或疑慮,讓每位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課堂真正煥發(f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風采,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事實上,“學生課堂提問是課堂參與形式中比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等更高層次的認知卷入”。[1]據(jù)此,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和水平,成為學生主體性教學的一個研究視閾。本文以高中政治課為例,就學生提問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學生因何少問
當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滔滔不絕,學生默不作聲”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我們的學生為什么不提問”已成為眾多學者努力求解的難題。在筆者看來,學生提問遭遇了三個方面的障礙。
1.學生方面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要么滿堂講,要么滿堂問,學生沒有機會提問,時間久了,在學生心里會形成課堂提問與我無關的想法。學生習慣于教師主宰課堂的現(xiàn)狀,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意識不強,對教學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在主體意識不強的因素影響下,學生不會問問題,缺乏提問的技巧,會加重學生不想問的被動想法。在不敢問、不會問兩種想法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無從談起。
2.教師方面
新課程改革進行了十年,各種新理念沖擊著課堂教學,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和控制地位沒有發(fā)生變化,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著課堂教學。教師和學生在年齡、認知等方面的差距使得學生與教師的地位難以實現(xiàn)平等,“師道尊嚴”在現(xiàn)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3.傳統(tǒng)思想方面
中國傳統(tǒng)中有“槍打出頭鳥”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作用下,學生不愿意做“出頭鳥”,寧可躲起來與同學一起聽老師講。雖然教師一直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但是學生認為會有其他同學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自己也能聽到,并進行積極思考,同樣可以收到效果?!疤釂柷?,每個學生都會有意無意間地預先評估提問潛在的‘社會’成本和風險。對西方文化中的學生來講是如此,對‘好面子’的東方文化中的學生來講更是如此”。[2]
二、學生向誰提問
一般認為,學生進行課堂提問,對象多是教師。學生對教師提問,較早地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之內。而學生對學生提問,也是另一個重要方式,不應被忽視。
1.學生
學生問,學生答,學生可以通過問答形式加深對文體的熟悉與理解。提問的學生為了找到有質量的問題要努力閱讀教材,找到認知沖突點進行提問。而被問的學生要對之進行回答,也要進行同樣的工作。
一次,筆者在課堂上讓學生就共產黨的相關知識提一個問題,并點名某些同學進行解答。提問的學生提出:“‘十二五’規(guī)劃是如何體現(xiàn)黨的先進性的?”共請五位同學進行回答,把五位同學的答案綜合成一份“標準”答案。在問與答中,生與生的關系拉近了,課堂也變成了學生表演的舞臺,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教師
學生問,教師答,學生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識向教師請教,能及時解決知識理解上的障礙。研究表明,學生以能問得住教師而體會到成就感,提高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學生通過鉆研教材而問出問題,教師同樣要通過鉆研教材來回答學生的問題,“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在問答中共同進步。
筆者為了解決高一政治中過于抽象、學生難理解的問題,請科代表在教室中弄一個本子,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寫在上面;結果學生把初高中教材中不同的表述、教材中不理解的陌生概念、教材中不理解的知識點等很多問題,都寫在上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還與其他政治教師一起進行探討。學生問得很起勁,教師研究得很深入,這樣互相推動著進步,效果非常不錯。
三、學生提問什么
在日常學習中,學生通常會感覺沒有什么好問,似乎什么都懂了。然而經(jīng)考試檢測,發(fā)現(xiàn)的確有許多不懂之處。學生這種似乎懂了而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的狀態(tài),降低了他們的問題意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挖掘問題資源。
1.教材中的知識點
(1)教材中相近的概念。弄清楚概念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在很多文科類知識中,把握概念對于進行后續(xù)學習至關重要,在學習中占著重要地位。教材中出現(xiàn)的相近的概念,為了能夠很好區(qū)分,要弄清楚概念之間的關系,使之成為學生問題的重要來源之一。如:政治生活中“公民”與“人民”;“人民代表大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依法行政”與“依法執(zhí)政”等。
(2)看似矛盾的提法。問題的提出,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認知矛盾,在教材的行文表述中發(fā)現(xiàn)相互矛盾的提法,進行提問,解決認知沖突,可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例如,人教版2010年3月版第43頁“我國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是由法律授予的”兩段表述中,政府權力到底來源于什么?人民和法律之間是什么關系?這兩種提法看似矛盾,可以挖掘成為問題資源。
(3)復雜結構的梳理。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是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文科類知識的學習。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能夠提升學生對知識整體結構的把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但是由于學生年齡、認識特點等方面的原因,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往往不是很完美,需要外界的幫助。學生可以向同學尋求幫助,共同探討、構建;也可以向教師尋求幫助,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結構構建。如經(jīng)濟生活中關于“生產”這一主題,牽涉的知識點特別多,學生整理時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學生之間通過相互幫助來構建知識結構;學生可以向教師提問尋求幫助。
2.題目中的錯誤點
(1)做錯的題目。題目是每個學生都要做的,而且也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錯誤,這些錯誤就成為可利用的問題資源。如果一位學生能夠把每個做錯的題目都弄清楚,并能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成績肯定會有很快的提高與進步。但在現(xiàn)實中,學生并不愿意提出問題,甚至有部分學生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教師要在教學中把這部分問題資源充分開發(fā)利用,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如做的作業(yè)中,學生由于馬虎、審題不清、表述不恰當?shù)仍?,有些題目做錯了。學生通過自己翻書,能夠把一部分問題解決,還有的問題,就可以向同學、教師提問加以解決。
(2)深度開發(fā)的題目。學生對所做的題目加以變化,進行深度挖掘。如政治生活中有如下判斷題:“公民可以對任何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行監(jiān)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看書,教材中關于公民監(jiān)督權的表述:“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及國家工作人員進行監(jiān)督的權利”,發(fā)現(xiàn)“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不同的,加深了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3.生活中的疑惑點
新課程背景下,強調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貼近學生生活。而現(xiàn)實與知識之間畢竟會有差距,這個差距就成為很好的問題資源。能把這個差距找到,說明學生動了腦筋,而通過與同學討論或者求助教師,把問題解決,從另一個層面來提高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與信心。如生活與哲學中“物質”概念與生活中學生對物質的理解存在著差距,把這個差距找出來:共性與個性的差距。學生找到這個差距的過程,就是動腦筋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
四、學生怎么提問
學生怎么問,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教師對學生提問積極性不高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提出應對的方法,就會收到很好效果。
1.戰(zhàn)略上,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教師無力改變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和力量,但是能在自己的課堂上努力營造勤學好問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筆者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明晰提問的意義。陶行知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些都說明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在學習知識中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和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說明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對教材的解讀是深刻的,也是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把能提出問題與考試成績聯(lián)系起來,雖然表面看是功利主義思想,但對啟發(fā)學生提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大的幫助。
(2)培養(yǎng)質疑的興趣。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對于疑和問,疑是條件,問是結果。因此,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當然,在培養(yǎng)學生質疑興趣的同時,更要充分相信學生有質疑的能力,并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堅持不懈的訓練。在政治課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選用一些典型的、能激發(fā)學生共鳴的時政熱點、焦點問題來配合知識點的講解,引發(fā)了學生表達觀點的好奇心和興趣。
(3)建立提問的機制。競爭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活性物質”。[3]學生生活在群體中,他們之間自然會形成某種競爭關系。如果把“善問”作為一種競爭機制在全班推廣,那么這種建立在學習基礎上的競爭關系會把整個集體的學習氛圍營造好;否則集體的學習氛圍不濃,學生會把競爭的焦點放在服飾、游戲等與學習無關的項目上。教師通過鼓勵學生提問,并在學生中間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大有幫助。
2.戰(zhàn)術上,提高學生提問的能力
(1)典型示范。一是問題的設計。問題呈現(xiàn)恰當,被問者能很好領會提問者的意圖,有利于交流的開展和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問題設置規(guī)范的指導,主要包括:問題要簡捷、問題的指向要明確、問題的難度方面起點要低、問題的序列要有梯度等。二是問題的解決。提出問題很重要,但不表示解決問題不重要,學生通過解決問題能增加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例如“怎么辦”一類的問題,經(jīng)濟生活要從國家、企業(yè)、個人等幾個角度進行說明,政治生活則應關注不同的行為主體,按照行為主體來思考角度、組織答案。
(2)做好支架。為了讓學生有題可問,教師要提供、設置承載很多信息點的情境材料,然后對材料所能設置的問題進行預測,估計出設問的大致方向。在提問與交流中,教師要加強引導,防止無效問題對課堂進程的干擾。教師要對學生的提問與解答進行及時評價,發(fā)現(xiàn)學生優(yōu)點進行表揚,維持其參與課堂提問的積極性,指出學生提問與回答中的不足,為其更好地進行課堂提問做好準備。
(3)內外結合。學生的性格對參與課堂提問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更加容易參與到課堂提問與交流中,而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則參與的程度與積極性不高。為了讓性格內向的學生也參與進來,可以把課堂提問與課后提問結合起來。部分學生不愿意提問,并不說明他們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只是在課堂上不愿意表達出來,那么可以鼓勵他們課后與教師或者同學進行交流與探討。畢竟課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把課堂提問所體現(xiàn)的精神帶到課后,學生的學習風氣會更好,學習興趣會更加高漲,同樣也會推動課堂提問更好地發(fā)展。
學生課堂提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從思想到行動,從戰(zhàn)略到戰(zhàn)術,從社會到個人,牽涉很多內容。我們一線教師應立足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反思、總結出更好的模式和策略來促進學生進行課堂提問,踐行新課程理念。
參考文獻
[1]魏兆波.學生課堂提問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優(yōu)化對策[J].科教文匯,2008(07).
[2]楊寧.學生課堂提問的心理學研究及反思[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01).
[3]張福民.搞好課堂教學 激發(fā)學習興趣[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03).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