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yǎng)的基本標志之一,離開這一點就談不到圓滿的教育?!毙蕾p教學是中學音樂課的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它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欣賞習慣,發(fā)展學生的聽覺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另外,中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既是素質(zhì)教育也是基礎教育,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音樂素質(zhì)的提高,能聽得懂和表現(xiàn)音樂作品,是學生學習音樂的目的所在,而不是專業(yè)訓練,培養(yǎng)少數(shù)幾個音樂尖子。因此,音樂欣賞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想象,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活動。如何在欣賞教學中充分發(fā)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fā)他們對音樂的豐富想象力,引導他們準確地體驗音樂情感,是音樂欣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人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做了一點嘗試。
首先,結(jié)合音樂欣賞教材,在典型的音樂曲目中,引導學生分析、聆聽音樂是如何描寫表達特定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例如,在欣賞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時,邊欣賞邊講解各種樂器演奏所描寫的江樓鐘鼓聲、月上東山、夜深人靜等幻想和景象以及時間的變化,學生聽完講解后,易于理解接受;在欣賞民樂《早晨》和《春天來了》時,引導學生想象早晨和春天的美麗景色,感受音樂是如何表達這些景色的;在欣賞《梁?!贰犊ㄩT序曲》和《嘎達梅林》時,不祥征兆的音樂是如何表達的;在欣賞《沃爾塔瓦河》時,引導學生想象一條大河奔流不息,越過深潭,穿過峽谷,由遠到近,由近到遠等壯觀的場面。通過欣賞增強了學生對一些特定的場景音樂的了解,豐富了學生的音樂詞匯,找出了一定的規(guī)律,以便他們在欣賞其他陌生的樂曲時,就可以用平時積累起來的音樂詞匯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充分而準確地理解音樂的意境。
其次,利用學生身邊比較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事物,適當補充一些欣賞曲目進行教學。比如在聲樂曲與器樂曲中,聲樂曲有歌詞,音樂易于理解,而器樂曲沒有歌詞,學生難以理解。這時就要啟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因為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選用《山村來了售貨員》這一曲目作為例子進行欣賞,學生從中感受到藝術確實來源于生活,曲中很形象地描繪了售貨員的買賣過程,其實還有很多語言化的樂句,比如售貨員在叫賣:“買…東…西…”,山里還有回聲效果,“幾毛錢”“兩毛錢”“劉大嫂”等生活語言。經(jīng)老師講解后,學生一聯(lián)想就覺得非常形象,認為器樂曲也是非常有韻味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在教學中還可以補充如《百鳥朝鳳》《牧民新歌》等曲目。但有一個原則,選擇的曲目必須形象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再次,學期末可以對學生進行專題音樂欣賞測試,測試方法可以是口頭表達,或者是書面表達。我選用書面表達對學生進行測試,效果較好。方法是: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要求學生聽完樂曲后自擬標題(事先音樂標題保密),寫出內(nèi)容包括樂曲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完成字數(shù)在200字左右的短文。曲調(diào)可以聽三遍。我選了《苗嶺的早晨》作為測試試題。下面我選兩篇學生答卷(部分)供同行觀摩。
短文一 快樂的小鳥
在一個春天的早晨,一群快樂的鳥兒早早起來,開始了一天的生活,它們在茂密的樹林里玩耍、唱歌,自由自在,非常快樂。它們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嘴里發(fā)出一串串歡快的叫聲,這叫聲響亮、動聽,在山谷里回蕩。太陽出來了,萬道光芒驚得鳥兒們上下飛躥,帶著那串串叫聲飛往山林深處……
短文二 美麗的苗鄉(xiāng)
在美麗的大山中,有一個小山村,村里住著苗族同胞,他們勤勞、樸實又善良。
這天早晨,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一個美麗的苗家小姑娘背著竹簍,拿著竹笛出了門。她來到了村寨邊,吹起笛子。悠揚清脆的笛聲響徹了整個山村。在笛聲的召喚下,她的小伙伴們都來了。她們伴著笛聲,唱著歌兒上了山。歌聲笛聲驚醒了熟睡的小鳥。小鳥們在枝頭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它們仿佛要和姑娘們比比誰的歌兒唱得更歡……
總之,在教學中既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又要注意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由于音樂的內(nèi)容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不足,他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往往會與音樂的基本基調(diào)和內(nèi)容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對于某些音樂作品來說,應該是允許的,對學生的想象應給予肯定,但對某些標題音樂來說,就不能離題太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精心選擇教學內(nèi)容,適時啟發(fā)指導,使學生不斷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逐步提高他們的全面音樂修養(yǎng)。
(責任編輯 譚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