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里維婭是羅馬帝國朱里亞#8226;克勞迪王朝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的第三個妻子和第二個皇帝提比略的生母。作為奧古斯都的妻子,她積極地參與家務(wù),并作為奧古斯都最為信任的政治顧問,積極參與帝國的公共事務(wù),在帝國的皇位轉(zhuǎn)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里維婭;奧古斯都;政治角色
羅馬并不容許女性擔(dān)任官職,且禁止她們干預(yù)政治。然而,在帝國時期,皇室婦女、尤其是皇帝的妻子往往通過男性親屬間接弄權(quán)。她們憑借自己出身和聲譽(yù)獲取皇帝寵愛的同時,積極參與皇帝的政治統(tǒng)治和權(quán)力斗爭,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保證自己的兒子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朱里亞#8226;克勞迪王朝的里維婭對奧古斯都的統(tǒng)治及皇權(quán)轉(zhuǎn)移中的影響是為一例。
一
里維婭全名里維婭#8226;德如西拉(Livia Drusilla,約公元前58年—公元29年),其父馬爾庫#8226;里維#8226;德魯蘇#8226;克勞迪(Marcus Livius Drusus Claudius)出身古老的克勞迪家族,曾當(dāng)選公元前50年的執(zhí)政官,其母為公元前61年的平民保民官奧菲迪#8226;魯爾科(Aufidius Lurco)的女兒。1由此可以看出,里維婭無論從父系還是母系來看,皆出身高貴。她在公元前43年與她的堂兄提比略#8226;克勞迪#8226;尼祿(Tiberius Claudius Nero)結(jié)婚,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后來奧古斯都的繼承人提比略。里維婭的父親和丈夫都屬于共和派,2當(dāng)里維婭的父親將她嫁給提比略#8226;尼祿時,他們正在跟屋大維(即后來的奧古斯都[Augustus],公元前27年始稱“奧古斯都”)作戰(zhàn)。在腓力城戰(zhàn)役中,里維婭的父親戰(zhàn)敗自殺,她的丈夫則繼續(xù)跟屋大維作戰(zhàn)。公元前40年,提比略#8226;尼祿帶著妻兒到處逃亡,以躲避屋大維的追殺。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后,屋大維宣布大赦,里維婭夫婦得返羅馬。公元前39年,里維婭與屋大維相識。提比略#8226;尼祿在屋大維的威脅利誘下被迫與里維婭離婚?!霸趭W古斯都的請求下,他將妻子出讓給奧古斯都。當(dāng)時里維婭已有身孕,并且以前曾給他生過一子?!?據(jù)說,屋大維為迎娶里維婭,先與他的妻子斯克瑞波尼亞(Scribonia)離婚,離婚的這天正是斯克瑞波尼亞分娩之日,她生下的這個孩子就是屋大維的獨(dú)子大朱里亞(Julia the Elder)。4而此時的里維婭也有孕在身,羅馬法律規(guī)定婦女離婚十個月后才能再婚。據(jù)迪奧#8226;卡修斯記載,公元前38年,里維婭和奧古斯都結(jié)婚,提比略#8226;克勞迪#8226;尼祿像父親一樣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三個月后,里維婭生下了德魯蘇(Drusus)。5
1 Suet., Cal. 23,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J. C. Rolf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2 即支持刺殺凱撒的布魯圖(Brutus)和卡修斯(Cassius)一派。
3 Suet., Tib. 4,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4 Cass. Dio, 48.34.3, in Dio Cassius, Dio’s Roman History,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Earnest Cary, 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 Suet., Aug. 62.
5 Cass. Dio, 48.44.1-5, in Dio Cassius, Dio’s Roman History.
古典作家蘇埃托尼烏斯通過安東尼之口指出,屋大維之所以遺棄斯克瑞波尼亞,是因為她不能容忍屋大維與里維婭偷情,并表示了她的怨恨。1屋大維絕情地與臨產(chǎn)的妻子離婚,同時在里維婭產(chǎn)后僅三天與她成婚,主要是政治上的考量,在當(dāng)時的羅馬上層社會這種政治聯(lián)姻司空見慣。迪奧說:“在她那個時代,政治婚姻比羅馬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時代的都要多。婦女完全是建立政治聯(lián)盟的一種工具,通過聯(lián)姻,原本對立的兩個家族可以馬上走到一起,成為一家人?!?作為新生代,屋大維的社會基礎(chǔ)非常薄弱,反對勢力非常強(qiáng)大,需要爭取羅馬元老貴族和顯赫家族的支持和幫助。聯(lián)姻正是獲取此種支持的有效途徑。深諳此道的屋大維選擇里維婭的原因是她的高貴出身和她所屬家族所具有的良好聲望和社會影響。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屋大維通過與這個家族聯(lián)姻來化解阻礙他實行帝國政策的元老貴族對他的反對;換句話來說,剛剛掌握政權(quán)的屋大維通過這樁婚姻使自己變成了反對他的羅馬貴族中的一員?!?事實上,通過這場婚姻,屋大維與羅馬最顯貴的克勞迪家族建立了同盟關(guān)系,正因為他跟里維婭的聯(lián)姻,由他所開創(chuàng)的王朝就以兩人各自所屬的家族命名,即朱里亞#8226;克勞迪王朝。
古代史學(xué)家并沒有指出里維婭是否十分愿意締結(jié)與屋大維的婚姻。當(dāng)屋大維向20歲的里維婭求婚時,既用甜言蜜語感化她,又用輝煌的政治前途誘惑她。在羅馬政治最為動亂的年代,里維婭十分清楚自己不利的政治處境,因為她的父親和丈夫都曾是屋大維的強(qiáng)硬反對派。她曾幻想過美好的生活,但破滅了。她認(rèn)同了屋大維給她指出的康莊大道,而且這場婚姻也得到了前夫的默許和配合。里維婭的這次婚姻是美滿幸福的。蘇埃托尼烏斯記載了奧古斯都臨終前對里維婭滿懷深情地告別:“里維婭,記住我們的婚姻,活下去,別了?!?現(xiàn)代學(xué)者烏德認(rèn)為,在他們整個婚姻生活中,他們成功地表現(xiàn)了夫妻之間的和諧。5這是古羅馬人所追求的理想的婚姻生活。在共和末期和帝國初期那個離婚和再婚盛行的年代中,像他們這樣夫妻和諧相處的并不多見。
雖然里維婭在嫁給奧古斯都之前曾跟提比略#8226;尼祿結(jié)過婚并生有兩個兒子,但奧古斯都時代著名的詩人奧維德和賀拉斯還是贊美她貞潔,稱她是個Univira,即只結(jié)過一次婚的婦女。6羅馬帝國境內(nèi)許多地方的人民都認(rèn)為里維婭是典型的好妻子,幾乎是和諧女神(Concordia)的化身。7例如,在埃及,夫婦簽訂婚約時要有朱里亞#8226;奧古斯塔作證——當(dāng)然不是里維婭本人,而是她的雕像,這具有一定的偶像崇拜性質(zhì)。8在埃及出土的一些草紙文獻(xiàn)也證實了羅馬統(tǒng)治下的埃及確實存在這種做法。9
二
與夫妻關(guān)系相比,奧古斯都更重視他跟里維婭的政治伙伴關(guān)系。根據(jù)古代作家的記載,奧古斯都似乎把里維婭的建議看得特別重要,“他把重要的事情都拿來跟她討論,還將她的建議記下來以備將來參考。”10蘇埃托尼烏斯說,奧古斯都經(jīng)常把他跟里維婭的談話內(nèi)容寫在一個筆記本上,然后照本宣讀,這樣,他就不必?fù)?dān)心“無準(zhǔn)備的談話會說得太多或不充分”。11另外,奧古斯都寫給里維婭的書信也反映了里維婭在奧古斯都決策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奧古斯都與里維婭商討她的孫子(皇帝的繼孫)克勞迪的能力和有關(guān)任職問題的通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2在當(dāng)時的羅馬社會,人們都將女人視為生來脆弱、沒有獨(dú)立行為能力的人。他們有事通常只和男人商議,而不是詢問他們的妻子。所以,
1 Suet., Aug. 69,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2 G. Maranon, Tiberius: The Resentful Caesar, New York: Duel, Sloan and Pearce, 1956, p. 28.
3 G. Maranon, Tiberius: The Resentful Caesar, p. 29.
4 Suet., Aug. 99,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5 S. E. Wood, Imperial Women: A Study in Public Images, 40 B.C.-A.D.68, Leiden, Boston, Koln: Brill, 1999, p. 75.
6 Ov., trist., 2.161-4, in Ovid, Tristia,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 L. Wheeler, 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Hor., carm., 3.14.5, in Horace, The Odes and Carmen Saeculare of Horace,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John Conington, M. A., Bibliobazaar, Hardpress publishing, 2007.
7 S. E. Wood, Imperial Women: A Study in Public Images, 40 B.C.-A.D.68, p. 77.
8 M. Flory, “Sic Exempla Parantur: Livia’s Shrine to Concordia and the Porticus Liviae,” Historia, Vol. 33(1984), p. 319.
9 S. E. Wood, Imperial Women: A Study in Public Images, 40 B.C.-A.D.68, p. 77.
10 Seneca, Consolatio ad Marciam, 4.3, in Seneca, Epistle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R. M. Gummere, 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0.
11 Suet., Aug. 84,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12 Suet., Claud. 4,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奧古斯都把重要的決策拿來跟妻子商討是有點(diǎn)反傳統(tǒng)的,不過,這也表明了里維婭具有相當(dāng)高的政治智慧和辦事能力。
奧古斯都在公元前35年授予里維婭和他姐姐屋大維亞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權(quán),以樹立她們在民眾中的地位,這意味著里維婭和屋大維亞兩位皇室婦女具有了一定的行使公職和政治職務(wù)的權(quán)力。為紀(jì)念這項新措施,奧古斯都還為里維婭和屋大維亞立有雕像,這表明這兩個皇室婦女在紀(jì)念和其他公共活動中已經(jīng)非常接近著名男性貴族的形象了。1
里維婭擁有獨(dú)立處理自己財產(chǎn)的權(quán)利后,她便利用自己的財產(chǎn)建設(shè)公共工程,幫助奧古斯都進(jìn)行政治宣傳。公元前15年,里維婭建成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里維婭柱廊( Porticus Liviae),里面設(shè)有一個和諧女神(Concordia)的小祭壇。2她的這個畫廊在主題上與屋大維亞畫廊形成了互補(bǔ)。屋大維亞畫廊稱贊的是羅馬歷史上著名的模范母親和女神,而里維婭畫廊則側(cè)重于贊美羅馬的好妻子和夫妻關(guān)系的和諧,這都是奧古斯都道德改革所倡導(dǎo)的主題。
另外,里維婭還巧妙地利用了羅馬人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宗教方面發(fā)揮政治作用。根據(jù)羅馬的傳統(tǒng),宗教領(lǐng)域是羅馬婦女唯一能夠合法地發(fā)揮作用的公共領(lǐng)域。里維婭捐資修復(fù)了古老的充當(dāng)已婚婦女保護(hù)神的幸運(yùn)女神(Fortuna Muliebris)神殿。根據(jù)古典作家迪奧尼修斯(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的記載,這個已婚婦女的幸運(yùn)女神(Fortuna Muliebris)是那些嚴(yán)格地遵守一夫一妻制度的妻子崇拜的女神,只有那些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結(jié)婚的婦女才可以進(jìn)入她的神殿。3所以,里維婭想通過她所建立的這個神殿來展現(xiàn)和宣揚(yáng)羅馬婦女的傳統(tǒng)美德。
慈善是里維婭按照羅馬的傳統(tǒng)積極參與的公共活動領(lǐng)域。她非常慷概地資助她的朋友撫養(yǎng)孩子,為他們的女兒置辦嫁妝;出于對她的感激和愛戴,一些人開始稱她為“祖國之母(Mater Patriae)”。4此外,里維婭還經(jīng)常為奧古斯都推薦一些她的門客,讓他們到政府中任職。伽勒巴(Galba) 和奧托(Otho)5就曾在這時得到重用。古典作家蘇埃托尼烏斯記載了里維婭有時會向她的丈夫提出正式的請求,例如,里維婭“為一個出身納貢行省的高盧人要求公民權(quán),但被拒絕了?!?奧古斯都雖然沒有授予他羅馬公民權(quán),但他還是許諾免除了此人的貢賦。7里維婭還曾成功地懇求奧古斯都寬恕陰謀未遂的基那#8226;馬格努(Cinna Magnus)。8基那是前三頭之一的龐培(Pompey)唯一的外孫。在后三頭政治中,基那支持安東尼。公元4年,基那與后三頭之一的萊皮杜(Lepidus)的孫女埃米里亞#8226;萊皮達(dá)(Aemilia Lepida)聯(lián)合反對奧古斯都,后來被奧古斯都寬恕,并于公元5年擔(dān)任了執(zhí)政官。迪奧記敘了里維婭為基那求情時與奧古斯都的對話,并因此贊美了里維婭的仁慈。奧維德被流放后也曾要求他的妻子去懇求里維婭幫忙向奧古斯都求情,因為他相信里維婭有能力幫助他解除流放的痛苦。9這表明奧維德顯然知道里維婭曾多次向奧古斯都提出過類似的請求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他提醒他的妻子一定要選好時機(jī),千萬不要在里維婭太忙或難得一次的休閑時間去向她提出請求。10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當(dāng)時的羅馬社會普遍認(rèn)為里維婭對奧古斯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當(dāng)有人問里維婭,為何她對奧古斯都能有如此的影響力時,她說:“保持絕對的貞潔,做他所喜歡的事情,決不干涉他的事務(wù),對他所鐘愛的情人不聞不問。”11在個人生活中,里維婭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典范溫馴的妻子,在公共生活中,她又不屈從傳統(tǒng)的婦女角色,利用協(xié)助丈夫的機(jī)會公開地參與政治決策,這似乎有些矛盾。但在奴隸制社會中,婦女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和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智
1 S. Dixon, The Roman Family,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150.
2 D. E. E. Kleiner S. Matheson edd., I Claudia: Women in Ancient Rome, Exhibition Catalogu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Sept.6-Dec. 7(1996), p. 32-33.
3 Dion. Hal., ant. 8.56, in: 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 Roman Antiquitie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E. Cary, 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4 Cass. Dio, 58.2.3, in Dio Cassius, Dio’s Roman History.
5 Suet., Otho, 1,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公元69年,奧托煽動近衛(wèi)軍發(fā)動政變,刺殺了皇帝伽勒巴和伽勒巴指定的繼承人皮索,自立為皇帝,同年奧托被維提里(Vetilius)擊敗自殺。
6 Suet., Aug., 40,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7 Suet., Aug., 40,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8 Cass. Dio, 55.14-22, 56.47, in Dio Cassius, Dio’s Roman History.
9 Ov., Pont. 3.114-166, in Ovid, Ex Ponto,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 L. Wheeler, 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0 Ov., Pont. 3.129-144, in Ovid, Ex Ponto.
11 Cass. Dio, 58.2.5, in Dio Cassius, Dio’s Roman History.
慧和才能。里維婭從不隱藏她的政治影響,這在銘文和官方的法令中都有正式的記載。1
里維婭還利用自己的聲望影響了外邦事務(wù)。猶太公主薩羅美(Salome)是里維婭的密友,她對她的哥哥猶太國王希若德(Herod)為她安排的婚事極為不滿,請求里維婭的幫助。里維婭代表公主與她的哥哥進(jìn)行協(xié)商,在里維婭的勸說下,公主接受了她哥哥給她定下的婚事。猶太作家約塞夫說,薩羅美公主之所以服從了她哥哥的安排,完全是因為她相信里維婭的判斷是明智的。2里維婭經(jīng)常跟隨奧古斯都到帝國的各個地方視察,有機(jī)會跟外邦的王族成員結(jié)下一些跟希若德國王和薩羅美公主兄妹一樣的私人的和政治的友誼。
三
在羅馬,奧古斯都并不能像東方的專制皇帝一樣任命一個皇太子,將自己的權(quán)力簡單地傳給他的一個繼承人。在帝國之前的羅馬共和國沒有官職世襲繼承的傳統(tǒng)和制度,任何官員都由元老院和選舉產(chǎn)生。就是在王政時代,雖然擁有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的王是終身的,但他也不能被世襲繼承,而是由選舉產(chǎn)生。羅馬官員的選舉制度已經(jīng)成為羅馬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選舉原則已經(jīng)成為羅馬政治思想的主要原則。所以,盡管奧古斯都建立了帝國,官員選舉的觀念在民眾的心中還是根深蒂固的。從理論上來說,在奧古斯都死后,應(yīng)該由元老院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qū)⑦m當(dāng)?shù)淖罡邫?quán)力授給最合適的候選人。實際上,血統(tǒng)和家庭觀念都促使他想在他自己所屬的朱里亞家庭中選擇繼承人。由于沒有親生兒子,和當(dāng)年凱撒選擇甥孫屋大維自己一樣,他首先也選定了他姐姐屋大維亞的兒子、外甥馬爾凱魯,并將自己唯一的女兒朱里亞嫁給他,以確?;饰辉谥炖飦喖彝ブ袀鬟f。他在馬爾凱魯還很年輕時就對他委以重任,如公元前24年馬爾凱魯比法定年齡提早10年獲得羅馬市政官職,這樣,馬爾凱魯能盡早獲得政治經(jīng)驗和統(tǒng)治實權(quán)。但天不遂愿,馬爾凱魯結(jié)婚僅兩年就死了,未留下一男半女,奧古斯都所期盼的朱里亞血統(tǒng)的繼承人并未出現(xiàn)。
為了確保朱里亞家族血脈,奧古斯都的策略是任命他所選定的繼承人為副手,讓他掌握元首的主要權(quán)力,擔(dān)任執(zhí)政官、行政長官、卸任行政長官(行省總督)和保民官等重要官職。“通過這種辦法,他能將他所有的威望和權(quán)力逐漸轉(zhuǎn)移到他選中的繼承人身上,雖然,是否批準(zhǔn)和延長這些權(quán)力的決定權(quán)仍在元老院?!?公元前21年,奧古斯都終于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既能保證權(quán)力的平穩(wěn)過渡,又能實現(xiàn)他要將元首之位傳給他的血緣后裔的愿望。這就是讓有威望的統(tǒng)帥阿格瑞帕和妻子離婚,娶他的守寡女兒朱里亞。奧古斯都認(rèn)為,一旦他去世,阿格瑞帕有能力控制住局勢,不致發(fā)生新的內(nèi)戰(zhàn),元首的權(quán)力因此也會和平地傳給他的外孫,即朱里亞和阿格瑞帕所生的兒子。蓋烏斯(Gaius)和魯基(Lucius)的出生正好與奧古斯都的這一設(shè)想吻合。
除了作為奧古斯都的妻子外,里維婭在家庭中的另一重要角色是望子成龍的母親。在提比略和德魯蘇這兩個兒子尤其是提比略的成長過程中,里維婭發(fā)揮了關(guān)鍵的作用。她是提比略政治上的教育者、扶持者和顧問。前夫去世后,里維婭將9歲的提比略接回自己身邊,并親自照顧。提比略和德魯蘇兄弟很早就投入到了政治實踐中。他們尚未成年之時,就已經(jīng)開始掌握權(quán)力。德魯蘇尤其得奧古斯都的喜愛,為了實現(xiàn)朱里亞和克勞迪兩個家族的血統(tǒng)聯(lián)合,奧古斯都還將他所喜愛的侄女、他姐姐屋大維亞的女兒小安東尼亞(Antonia Minor)嫁給了他。在德魯蘇結(jié)婚時,他已經(jīng)是極受奧古斯都信任的軍事長官,并被授予了日耳曼尼庫#8226;凱撒(Germanicus Caesar)的稱號。4不幸的是,公元前9年,德魯蘇在日耳曼軍營從馬上摔下來腿部受傷感染后去世。5
德魯蘇死后,里維婭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提比略身上。阿格瑞帕去世時,蓋烏斯8歲,魯基還不到5歲,他們都還沒到擔(dān)當(dāng)重任的年齡。
1 S. E. Wood, Imperial Women: A Study in Public Images, 40 B.C.-A.D.68, p. 86.
2 Ios., ant. Iud. 17.10, in 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Louis H. Feldman, LCL, Cambridge, MA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os., bell. Iud. 1.566, in Josephus, The Jewish War,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H. St. J. Thackeray, LCL, Cambridge, MA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A. A. Barrett, Caligula: The Corruption of Power,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4.
4 Cass. Dio, 55.27.3, in Dio Cassius, Dio’s Roman History.
5 Suet., Claud., 1,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為使提比略成為奧古斯都的繼承人,里維婭于公元前12年成功地勸說奧古斯都將他再次守寡的女兒朱里亞嫁給了提比略。里維婭為了她的兒子和她自己極力撮合了這樁婚事。因為她明白,奧古斯都只有朱里亞一個女兒,他的外孫自然是他最近的血脈。奧古斯都早已收養(yǎng)了外孫蓋烏斯和魯基,他的繼承人已非常明朗。在這樣一種對她和她的兒子極為不利的情勢下,讓提比略與朱里亞結(jié)婚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里維婭逼迫提比略與前妻離婚,她還“以自己的婚姻經(jīng)歷教育提比略:一個獻(xiàn)身于公職的男人必須忍受他父親曾經(jīng)歷過的離婚痛苦?!?成為奧古斯都的女婿后,提比略離奧古斯都的繼承人位置就邁進(jìn)了一大步。后來的歷史證明,里維婭的這步棋的確高明,提比略與朱里亞聯(lián)姻成為了他取得皇位的轉(zhuǎn)折點(diǎn)。
此外,里維婭還努力幫助提比略拉攏元老貴族,提高他的知名度。公元前7年,提比略第二次擔(dān)任執(zhí)政官,里維婭出資建造了里維婭府邸,并攜提比略一起參加落成典禮;提比略在卡皮托(Capitol)設(shè)宴招待元老貴族們,里維婭則在附近款待元老們的妻子。2
實際上,提比略深知奧古斯都并不喜歡他,他只是最末位的皇位候選人。奧古斯都一直在努力提高兩個年幼的養(yǎng)子在公眾中的地位,這兩個孩子因為奧古斯都的極力渲染而受到民眾的歡迎。因政治上的失意加上朱里亞的高傲態(tài)度和不忠,提比略于公元前6年自愿隱退到羅德斯島。8年后,提比略請求返回羅馬,但被奧古斯都拒絕;最后,“靠著他母親的幫忙好不容易得到了允許”,“于是經(jīng)朱里亞的兒子蓋烏斯同意,提比略應(yīng)召回國,條件是他不再參與或關(guān)心國事?!?公元4年,蓋烏斯和魯基相繼去世,里維婭看到了新的希望。同年,在里維婭的極力要求下,奧古斯都同時收養(yǎng)了提比略和朱里亞與前夫所生的第三個兒子“遺腹子”阿格瑞帕(Agrippa Postumus,即歷史上所指的小阿格瑞帕),在此之前,提比略收養(yǎng)了他的侄子、里維婭的親孫子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4這就為里維婭所屬的克勞迪家族的繼位安上雙保險。5塔西佗說:“奧古斯都過去曾考慮過是否讓他的繼子德魯蘇和他姐姐之女小安東尼亞所生的受民眾愛戴的日耳曼尼庫斯擔(dān)任羅馬國家的首腦的問題,但是由于他妻子的懇求,皇帝才決定將日耳曼尼庫斯過繼到提比略家族,而把提比略過繼到奧古斯都自己的家族?!?經(jīng)里維婭的諸多努力,公元13年,提比略的保民官之權(quán)得以延期,并且他還獲得和奧古斯都一樣的治理行省和統(tǒng)帥軍隊的權(quán)力。7這為公元14年奧古斯都死后權(quán)力的平穩(wěn)過渡做好了鋪墊。
公元14年,奧古斯都在羅馬附近的諾拉(Nola)生病告危,里維婭急信將提比略從伊利里庫姆(Illyricum)召回。塔西佗說,當(dāng)提比略趕到諾拉時,見到的是活著的還是已去世的奧古斯都已經(jīng)無法確定。但是,里維婭首先控制住局面,用她的衛(wèi)隊將皇帝的行宮和附近的街道封鎖起來,并不時傳出有關(guān)奧古斯都病情的消息,以讓人民相信奧古斯都依然健在。只有當(dāng)里維婭和提比略做好一切準(zhǔn)備之后,他們才公布奧古斯都已經(jīng)逝世的消息,并且還同時宣布了提比略即位為新皇帝。8通告發(fā)出后,提比略馬上向近衛(wèi)軍下達(dá)了新口令,以此控制住這一意大利僅有的軍隊,然后才趕往羅馬安排奧古斯都的葬禮和確保他的登位。一場看似非常危急的繼位居然在里維婭的巧妙安排下得以完成。
塔西佗認(rèn)為,如果沒有里維婭,殘酷多疑的提比略很可能當(dāng)不了皇帝。他認(rèn)為里維婭為了提比略的繼位處心積慮,甚至相信她謀殺了奧古斯都所任命的每個有可能登上皇位的繼承人的謠言,如奧古斯都的三個外孫魯基、 蓋烏斯、小阿格瑞帕和奧古斯都喜愛的日耳曼尼庫等。9他在《編年史》中第一次提到里維婭時說,她可能謀殺了奧古斯都的兩個外孫、朱里亞和阿格瑞帕之子蓋烏斯和魯基。10他甚至暗示里維婭毒死了奧古斯都,他在談到奧古斯都之死時
1 G. Maranon, Tiberius: The Resentful Caesar, New York: Duel, Sloan and Pearce, 1956, p. 39.
2 Cass. Dio, 55.8.2, in Dio Cassius, Dio’s Roman History.
3 Suet., Tib. 12-13, in Suetonius, 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4 日耳曼尼庫是里維婭與前夫提比略#8226;克勞迪#8226;尼祿所生的小兒子、皇帝的繼子德魯蘇(Drusus)和皇帝的外甥女小安東尼亞的兒子。
5 R. Bauman, Wome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Rome, London: Routledge, 1992, p. 124.
6 Tac., ann. 4.57, in Tacitus, Annals.
7 Velleius Paterculus, The Roman History, 2.121.1, in Velleius Paterculus, The Roman History,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F. W. Shipley, LC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4.
8 Tac., ann. 1.5, in Tacitus, Annals.
9 Tac., ann. 1.3, 1.5, 1.6, 2.69-72, in Tacitus, Annals.
10 Tac., ann. 3.1, in Tacitus, Annals.
說:“這或許是里維婭的陰謀。”1在塔西佗和其他里維婭的反對者眼中,她所采取的任何行動都是為了清除提比略的潛在敵人。有關(guān)里維婭的謀殺,塔西佗一般都是采用謠言形式來表達(dá),但他并沒有任何具體的證據(jù)。記載這段歷史的迪奧并沒有記載這些謠言。
關(guān)于小阿格瑞帕之死,塔西佗猜測與里維婭有關(guān)系很可能是冤枉了她。他說,當(dāng)皇帝和馬克西穆(Maximus)去看望流放中的外孫小阿格瑞帕并打算召回他時,里維婭從馬克西穆的妻子馬爾西亞(Marcia)口中聽到了這一不利消息并告訴了提比略。在馬克西穆因此事而自殺后,他的妻子哭著說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但經(jīng)此波折后,小阿格瑞帕依然健在。據(jù)塔西佗,奧古斯都去世后不久,小阿格瑞帕是被接到了皇帝提比略命令的百人團(tuán)長殺死的,雖然提比略本人否認(rèn)他曾向這位百人團(tuán)長下達(dá)過這樣的命令。塔西佗說:“新元首(提比略)的一個公開罪行是謀殺了小阿格瑞帕?!?
在談到公元19年日耳曼尼庫斯的死亡時,塔西佗說,日耳曼尼庫斯病倒后,有人在他臥室的地面和墻壁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實行巫術(shù)的用具。日耳曼尼庫斯在彌留之際明確地說,他是被敘利亞總督皮索夫婦毒死的,他要求他的朋友和妻子為他報仇。私下里他提醒他的妻子大阿格瑞皮那“不要激怒那些比她更有勢力的人”,他甚至警告她要“提防來自提比略方面的危險”。3塔西佗以死者本人對提比略的懷疑為根據(jù),猜測日耳曼尼庫斯是被嫉妒他的祖母里維婭和叔父提比略通過皮索之手毒死的。這種說法顯然不可靠:即使日耳曼尼庫斯的確死于提比略對皮索的縱容,盡管皮索的妻子普朗奇娜(Plancina)和奧古斯塔的關(guān)系比較親密,塔西佗也沒有證據(jù)說明里維婭與自己親孫子的死有任何干系。他很可能死于疾病。
有學(xué)者相信奧古斯都的外甥,也是他女兒朱里亞的第一個丈夫馬爾凱魯是里維婭陰謀害死的。4迪奧曾記載了馬爾凱魯病亡的事情。他說因為馬爾凱魯比提比略更受奧古斯都喜愛,所以有人指控里維婭是謀殺馬爾凱魯?shù)膬词帧5蠆W本人認(rèn)為這種懷疑不可靠,他還特別指出,在馬爾凱魯死去的公元前23年和次年即公元前22年,羅馬有許多年輕人都因病死亡。5
在古代羅馬,因為較差的營養(yǎng)狀況、衛(wèi)生條件和醫(yī)療技術(shù),長壽的人很少,人們的壽命與我們現(xiàn)代人的相比要短得多。6有學(xué)者通過大量統(tǒng)計研究表明,“羅馬人的平均壽命是婦女約27歲,男子約37歲,只有相對很少的人能看到孫子女出生。”7對古代羅馬人來說,孩子幼年夭折是很常見的,社會并不提倡哀悼早年夭亡的孩子。8所以,在人口死亡率很高的奧古斯都時代,一個健康的年輕人因病死亡其實是很正常的,但由于里維婭的特殊政治地位和死去的這些年輕人的特殊(皇室)身份,后者的死亡最容易讓人懷疑獲得政治勝利的里維婭。
總之,作為母親的里維婭對自己兒子的前程懷有不言而喻的野心。里維婭曾請占星學(xué)家為提比略算過命,占星學(xué)家曾預(yù)言提比略將有輝煌的前程。里維婭在以后的努力中就一直受到這個預(yù)言的鼓舞。9經(jīng)過里維婭的一系列努力,她的兒子提比略終于成功地登上了皇位。奧古斯都死后里維婭的冷靜和果斷使權(quán)力交接得以有條不紊地完成。里維婭不僅是皇帝的愛侶和盡職的皇家事務(wù)主管,她還是皇帝最親密的政治顧問,并在羅馬帝國的皇位轉(zhuǎn)移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性作用。
[作者李英(1976年—),東北師范大學(xué)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吉林,長春,130024;吳宇虹(1949年—),東北師范大學(xué)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吉林,長春,130024]
[收稿日期:2011年10月18日]
(責(zé)任編輯:張強(qiáng))
1 Tac., ann. 1.5, in Tacitus, Annals.
2 Tac., ann. 1.5-6, in Tacitus, Annals.
3 Tac., ann. 2.69-72, in Tacitus, Annals.
4 R. Bauman, Wome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Rome, p. 124.
5 Cass. Dio, 53.33.4 in Dio Cassius, Dio’s Roman History.
6 Jo-Ann Shelton, As the Romans Di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292.
7 A. R. Burn, “Hic Breve Viritur: A Study of the Expectation of Life in the Roman Empire,” Past and Present, Vol. 4(1953), p. 16; K. Hopin, “On the Probable Age Structure of the Roman Population,” Population Studies, Vol. 20 (1966), p. 263.
8 K. Hopkins, Death and Renew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125-126.
9 G. Maranon, Tiberius: The Resentful Caesar, New York: Duel, Sloan and Pearce, 1956, p.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