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英國方面把占有愛爾蘭的合法性,上溯至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四世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寫的《祝禱書》。愛爾蘭方面通過文獻釋讀,用《抗議書》否認《祝禱書》是英格蘭征服愛爾蘭的合法性依據(jù)?!蹲6\書》與《抗議書》形成了歷時性對立關(guān)系,對立的焦點是愛爾蘭的宗主權(quán),而非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主權(quán)。
關(guān)鍵詞:愛爾蘭;《祝禱書》;《抗議書》
因工作關(guān)系,時常接觸到歐洲中世紀一些頗有歷史興味的文獻,《祝禱書》與《抗議書》就是如此。愛爾蘭與英國糾葛近千年的雙邊關(guān)系,雙方各執(zhí)一詞,各自有針鋒相對的歷史依據(jù)。英國方面把占有愛爾蘭的合法性,上溯至所謂羅馬教皇敕令,溫斯頓#8226;丘吉爾在《英語民族史》(A History of English-Speaking People,中譯本作《英語國家史略》)中宣稱:“1155年,教皇發(fā)表訓(xùn)令,把統(tǒng)治愛爾蘭的權(quán)力授予英格蘭國王?!?丘吉爾用“教皇訓(xùn)令”(原文為“Papal bull”,下文譯作“教皇敕令”)一詞,強調(diào)英國統(tǒng)治愛爾蘭的神圣合法性。實際上,所謂的“教皇敕令”只是1155年教皇阿德里安四世(Adrian IV)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一時興起而欲征服愛爾蘭”2發(fā)布的《祝禱書》(Laudabiliter)。在中世紀歐洲,教皇敕令(bull)與《祝禱書》的區(qū)別是不言自明的,《祝禱書》是教皇的個人書寫行為,教皇敕令是以教皇名義發(fā)布的羅馬教廷官方文書。
一、《祝禱書》是教皇個人的書寫行為
《祝禱書》是教皇阿德里安四世使用中世紀拉丁“頌贊”(lauda)文體寫作的文本,“頌贊”主要在禮拜儀式上吟詠,只是作者個人的書寫行為(personal writing),而不是“敕令”。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家、新芬黨(Sinn Félin)3創(chuàng)始人之一、法學(xué)家、文獻學(xué)家吉內(nèi)爾(Laurence Ginnell)1認為,教皇阿德里安四世的《祝禱書》,從格式到內(nèi)容,完全不同于教皇敕令,與其說是敕令,不如說是對亨利二世的特殊恩典(privilegia)。2后人之所以把《祝禱書》當(dāng)作教皇敕令,主要是威爾士教士吉拉爾杜斯(Giraldus)《著作全集》首次以教皇敕令之名,將《祝禱書》刊行于世,并且在第一、第五、第八卷三次提及并引用。威爾士教士吉拉爾杜斯著述頗豐,著有關(guān)于教會史、威爾士史和英格蘭征服愛爾蘭史的作品等,1184年起為亨利二世服務(wù),1185年—1186年隨亨利二世之子、后來的英格蘭“無地王”約翰征戰(zhàn)愛爾蘭,1195年起不再為國王服務(wù),專事宗教事務(wù)與著述。吉拉爾杜斯把《祝禱書》作為英格蘭征服愛爾蘭的神圣合法性的依據(jù),因而在自己的著作反復(fù)地全文引用。《祝禱書》原文為中古拉丁文,全文如下:
上帝仆人的仆人阿德里安主教向主最恩寵的兒子——杰出的英格蘭國王,致以崇高的敬意與使徒的祝福!
如同任何一位基督教王公一樣,陛下令人敬佩地致力于彰顯主的榮耀與拓展教會的邊疆,向野蠻蒙昧的民族宣喻基督教信仰的真諦,在大地上根除罪惡的莠草,增添天堂永恒之福的護佑。為達此目的,你征詢教廷的建議,尋求教廷的支持。教廷確信,你的目的是高潔的,你的行動是審慎的,主賜福于你,你的成功指日可待,因為它源于信仰的熱忱與對主的熱愛,將無往而不勝。
愛爾蘭(Hibernia)及所有島嶼必須沐浴在主的公正陽光下,接受主的信仰與教義。這就是我們在那里播散信仰上帝的種子的原因。你,主最恩寵的兒子,已經(jīng)向我們證明了進入愛爾蘭島的決心,使那里的人民遵從法律,根除那里罪惡的莠草。你決意從那里每戶的年貢中,拿出一便士,奉獻給教廷。
我們贊賞你的虔敬與令人敬佩的決心,贊同你的行動,認為這是主樂于看到和接受的。拓展教會的邊疆,扼住邪惡的洪流,革除罪惡的風(fēng)習(xí),播撒美德的種子,光大基督的榮耀,你進入愛爾蘭,力行一切有益于光耀主的圣德與救贖的行動,務(wù)使那里的人民尊你為可敬的君主。同時,維護教會毋庸置疑的、圣潔的統(tǒng)一,從每戶的年貢中,拿出一便士,奉獻給教廷。
因此,你將要進行的戰(zhàn)斗,必須秉承信仰,使那里的人民形成良俗美德,言行要增進主的榮耀,讓主的光輝照耀愛爾蘭島的每個角落。如此,主的恩寵與你同在。3
12世紀,羅馬教皇與世俗君主的權(quán)力之爭日趨白熱化,以上帝的名義,教皇處心積慮地抬高自己的權(quán)力,壓低世俗君主的權(quán)力,推行教權(quán)高于君權(quán)的政策。《祝禱書》內(nèi)容是教皇對于世俗君主擬制封建關(guān)系(quasi-feudalism)的文本,亨利二世征服愛爾蘭不是世俗君主行為,而是教皇把愛爾蘭人民分封給了虔敬的基督徒亨利二世;亨利二世征服愛爾蘭是受托于教皇,并且向教皇繳納歲貢,履行封臣對封君的義務(wù)。這當(dāng)然是阿德里安四世一廂情愿。阿德里安四世從1154年—1159年擔(dān)任教皇,只有四個年頭多一點的時間,但是為了維護教權(quán),先后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和西西里國王 “惡棍”威廉發(fā)生沖突。亨利二世征服愛爾蘭,當(dāng)然不是尊崇教皇、履行封臣的義務(wù)。
阿德里安四世是唯一的英格蘭籍羅馬教皇,1154年—1159年擔(dān)任教皇。1154年,諾曼人“惡棍”威廉加冕西西里國王,阿德里安四世不予承認?!皭汗鳌蓖異佬叱膳?,進攻教皇領(lǐng)地貝內(nèi)文托(Benevento),4攻而不克,轉(zhuǎn)而進犯坎帕尼亞。阿德里安四世對“惡棍”威廉施以絕罰,并親率大軍馳援貝內(nèi)文托。1155年,阿德里安四世在行軍途中,接見英格蘭坎特伯雷總主教秘書索爾茲伯里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從其遞交的亨利二世的信函中,得悉亨利二世意欲征服愛爾蘭,于是寫了《祝禱書》?!蹲6\書》是教皇寫給亨利二世的回信。當(dāng)時形勢極為復(fù)雜,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對于阿德里安四世處置 “惡棍”威廉的作法十分不滿,以武力威脅教廷。阿德里安四世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欲借助于亨利二世緩解神圣羅馬帝國的敵意。亨利二世母親的前夫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亨利二世與神圣羅馬帝國淵源頗深,關(guān)系友好,能夠阻止“紅胡子”腓特烈一世對教廷動武。同時,阿德里安四世對愛爾蘭包括教會在內(nèi)的整個狀況極為不滿,就順水推舟寫了《祝禱書》,鼓勵亨利二世征服愛爾蘭。12世紀,愛爾蘭既是歐洲基督教世界的一員,又殘留著游牧部落的社會、經(jīng)濟特質(zhì),“10世紀愛爾蘭文明還以羅馬人到來之前的蓋爾——凱爾特特質(zhì)著稱于世?!?
亨利二世是英格蘭“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2的第一位國王,1154年—1189年任英格蘭國王,“他實際上是歐洲最有實力的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著從蘇格蘭邊境到比利牛斯山脈的廣大帝國,他比(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更富有,完全壓倒了他在歐洲大陸的名義宗主——法蘭西國王。盡管英格蘭帶給他巨大財富和國王頭銜,但是他的帝國重心在別處,在他祖籍地——安茹?!?當(dāng)政期間,亨利二世更關(guān)注歐洲大陸,“在他居英格蘭王位的34年間,在歐洲大陸駐留21年。”4“直到1169年—1170年,先由威爾士一些貴族進攻愛爾蘭,1171年—1172年,亨利二世親征愛爾蘭?!?
從載體來看,《祝禱書》不是寫在教皇敕令專用的公牛皮上,而是寫在教會通用的羊皮卷上。首刊《祝禱書》的威爾士教士吉拉爾杜斯八卷本《著作全集》,是在教會羊皮卷文獻主管指導(dǎo)下、由圣庫傳教士團編制而成的。正是由此,《祝禱書》始被冠以教皇敕令。
《祝禱書》受到英格蘭的歡迎,激起愛爾蘭的抗議。
二、《抗議書》全面反駁《祝禱書》
1317年,自封為“阿爾斯特國王”(King of Ulster)的唐納德#8226;奧尼爾(Donald O`neill)向教皇約翰二十二世(John XXII)致信并附以《祝禱書》謄寫本,史稱這封信為《抗議書》(Remonstrance)。阿爾斯特(Ulster)是愛爾蘭古代省份的蓋爾語名稱,英格蘭入侵后成為愛爾蘭的代名詞。教皇約翰二十二世是阿維尼翁教廷的第二代教皇,首鼠兩端,處事圓滑,沒有直接答復(fù)唐納德#8226;奧尼爾的《抗議書》,而是就《抗議書》分別致信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和教廷駐英大使。1308年—1377年,羅馬教皇駐留法國阿維尼翁,托庇于法蘭西國王,表明教權(quán)在與王權(quán)的角逐中落敗。羅馬教皇高于世俗君主的普世權(quán)威一落千丈,風(fēng)光不再。因此,愛爾蘭的奧尼爾無所顧忌地上書現(xiàn)任教皇,直斥前任教皇,逐條批駁《祝禱書》。
奧尼爾開宗明義地宣示愛爾蘭“萬世一系”的神圣合法性:“唐納德#8226;奧尼爾,阿爾斯特國王,是整個愛爾蘭土地、愛爾蘭王公貴族和全體愛爾蘭人民的萬世一系王權(quán)的真正繼承者。”6這段話,既申明了奧尼爾的神圣合法性,又強調(diào)了愛爾蘭已經(jīng)是典型的封建王國,更駁斥了《祝禱書》稱愛爾蘭大地布滿“罪惡的莠草”,愛爾蘭人是“野蠻蒙昧的民族”?!犊棺h書》指出,3500年前,愛爾蘭人先祖在米勒斯(Milesius)的三個兒子帶領(lǐng)下,來到愛爾蘭,定居下來,從那時起,一脈相承有197位國王先后即位,唐納德#8226;奧尼爾是米勒斯嫡傳后裔。在郎格魯斯國王時期(King Legarius),教皇杰拉西烏斯(Pope Celesius)派遣圣帕特里克(St. Patrick)到愛爾蘭傳教,愛爾蘭皈依基督教。皈依基督教后,愛爾蘭有61位國王,“其血統(tǒng)之純正,完全沒有外國血統(tǒng)混入……是塵世的最高統(tǒng)治者,直到1170年,恭順地服從羅馬教廷……英格蘭以宗教為借口,對愛爾蘭暴戾恣睢?!?《抗議書》否定了英格蘭征服愛爾蘭的教理方面的合法性。
針對《祝禱書》宣稱英格蘭入侵愛爾蘭是“扼住邪惡的洪流,革除罪惡的風(fēng)習(xí),播撒美德的種子”,《抗議書》指出,正是入侵者以良俗美德和法律秩序為幌子,對愛爾蘭人民無情鎮(zhèn)壓、殘酷迫害,并入英格蘭,使得愛爾蘭人喪失了圣潔如白鴿般的簡樸特質(zhì),令人震驚地如蛇蝎般墮落。1在《抗議書》看來,英格蘭入侵愛爾蘭恰恰是鏟除了美德的種子,打開了罪惡洪流的閘門,播散了罪惡的風(fēng)習(xí)?!犊棺h書》亦否定了英格蘭征服愛爾蘭的倫理方面的合法性。
針對《祝禱書》宣稱英格蘭入侵愛爾蘭是“使那里的人民遵從法律,根除那里罪惡的莠草”,《抗議書》指出,正是英格蘭入侵者把愛爾蘭人當(dāng)作異教徒,濫殺無辜,草菅人命,殺一個愛爾蘭視同殺一只狗或其他的畜生?!犊棺h書》否定了英格蘭征服愛爾蘭的法理方面的合法性。
針對《祝禱書》宣稱英格蘭入侵愛爾蘭是“進入愛爾蘭,力行一切有益于光耀主的圣德與救贖的行動,務(wù)使那里的人民尊你為可敬的君主”,據(jù)此,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拋開在愛爾蘭定居的英格蘭代理人,意圖直接統(tǒng)治愛爾蘭,《抗議書》指出,無論我們,還是我們的先輩,既沒有效忠愛德華二世,也沒有效忠愛德華二世的先輩?!犊棺h書》否定了英格蘭征服愛爾蘭的公理方面的合法性。
三、兩個文本的歷史語境辨析
歷史文本研究實際上是歷史語境的辨析,《祝禱書》與《抗議書》形成了歷時性對立關(guān)系,對立的焦點是愛爾蘭的宗主權(quán)(suzerainty),不是民族國家的主權(quán)(sovereignty)。宗主權(quán)是封建制度的權(quán)力形式,《祝禱書》以賦權(quán)的形式,強調(diào)教皇對于包括愛爾蘭在內(nèi)的普世宗主權(quán)?!犊棺h書》以申論的形式,重申愛爾蘭本土的世俗宗主權(quán)。《祝禱書》不能成為后來的大英帝國占據(jù)愛爾蘭的神圣合法性的根據(jù),《抗議書》也不能為新芬黨等現(xiàn)代愛爾蘭民族獨立政黨及其領(lǐng)導(dǎo)的運動提供歷史性依據(jù)。
兩個文本是封建法范疇內(nèi)的對立,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主權(quán)無關(guān)?!蹲6\書》的歷史語境是依據(jù)《君士坦丁奉獻》(Donation of Constantine),11世紀教皇權(quán)勢達到鼎盛,儼然是西歐封建主義世界的天下共主。首次依據(jù)《君士坦丁奉獻》,以教皇敕令的形式提及的地方是,1051年教皇立奧九世(Leo IX)在《宣教諭》(Convenit)中言及的意大利托斯卡納群島最北端的戈爾戈納島(Gorgona)。無獨有偶,一個世紀后,阿德里安四世寫下《祝禱書》,將愛爾蘭主權(quán)給予亨利二世是教皇自以為是西歐“天下共主”的觀念使然?!犊棺h書》在尊重教皇普世權(quán)威的前提下,強調(diào)唐納德#8226;奧尼爾是愛爾蘭一脈相承的王統(tǒng)的真正繼承者,強調(diào)愛爾蘭基督教傳承的合法性與純正性,全面批駁阿德里安四世《祝禱書》,宣布英格蘭進入愛爾蘭是違背基督教神圣正義的。這是依據(jù)歷史的宗主權(quán)的申論,是典型的封建法的表述。兩個文本都是基于宗主權(quán)的言說,《祝禱書》是普世宗主權(quán)的言說,《抗議書》是地域宗主權(quán)的言說。兩者關(guān)涉的既不是國家主權(quán),也不是人民主權(quán),只是普世封建主與地方封建主的筆戰(zhàn)。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風(fēng)云際會之時,新芬黨創(chuàng)黨集團中,以吉內(nèi)爾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義者,在繼承愛爾蘭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系統(tǒng)地構(gòu)建了愛爾蘭民族的歷史—文化的譜系,把愛爾蘭民族的發(fā)生上溯至古代凱爾特文化,從根本上劃清了與英格蘭的界限,把凱爾特—愛爾蘭文化與經(jīng)歷羅馬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諾曼征服一路走下來的英格蘭平行并置。進而由文化言說,上升為合法性言說。在這種歷史與合法性敘事中,《祝禱書》與《抗議書》由歷史文本變成歷史事件。愛爾蘭民族文化是愛爾蘭民族國家的合法性源泉,解構(gòu)《祝禱書》、伸張《抗議書》是愛爾蘭民族國家歷史敘事的前提,也是新芬黨愛爾蘭民族國家合法性言說史學(xué)的基礎(chǔ)。但是,從文本的史實性語境來看,《祝禱書》與《抗議書》均不足以承擔(dān)愛爾蘭民族國家歷史敘事的合法性構(gòu)建的重任。文本解讀亦即歷史釋讀,這是歷史科學(xué)的史學(xué)與其他一切類型史學(xué)的根本區(qū)別。因而,基于歷史科學(xué)的立場,既不可一廂情愿地把《抗議書》看作愛爾蘭民族獨立的歷史宣言書,也不可望文生義地把《祝禱書》看作大英帝國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授權(quán)書。
[作者王云龍(1963年—),東北師范大學(xué)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教授,吉林,長春,130024]
[收稿日期:2012年2月10日]
(責(zé)任編輯:徐家玲)
1 [英]溫#8226;丘吉爾著,薛力敏、林林譯,林葆梅校:《英語國家史略》,上冊,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年,第294頁。
2 K. O. Morgan,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43.
3 新芬黨(Sinn Fin Party):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新芬(Sinn Fin)原意為“我們自己”或“自助”。該黨成立于1905年,建黨之初,黨員成分復(fù)雜,政見也較溫和。它反對與英國妥協(xié),主張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獨立。鼓吹只需抵制英國商品,斷絕與英國的來往,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即可實現(xiàn)民族獨立。1916年4月,新芬黨領(lǐng)導(dǎo)反英復(fù)活節(jié)起義,遭到英國的殘酷鎮(zhèn)壓,有15位領(lǐng)導(dǎo)人被處死。在1917年2月選舉時,新芬黨在羅斯康芒郡選舉中獲得勝利。1918年12月,在英國議會愛爾蘭議員選舉中,新芬黨取得空前勝利,在 103個議席中,取得73席。1919年1月,當(dāng)選為英國議會議員的新芬黨人拒絕前往英國,在都柏林組成愛爾蘭國民議會,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建立各級政權(quán),組建武裝“愛爾蘭共和軍”。英國拒絕承認愛爾蘭共和國,遂引發(fā)反英游擊戰(zhàn)爭(1919年—1921年)。1921年4月,英國自由黨人勞合#8226;喬治組閣,6月被迫與新芬黨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10月,雙方在倫敦舉行談判。12月6日,新芬黨代表格里菲思和M.科林斯等與英國簽訂《英愛條約》,英國繼續(xù)領(lǐng)有北愛爾蘭,同時承認愛爾蘭共和國。1922年1月7日,愛爾蘭國民議會以64票對57票通過該條約。不同意見的對立,導(dǎo)致新芬黨分裂,愛爾蘭內(nèi)戰(zhàn)(1922年—1923年)爆發(fā)。從此,新芬黨在愛爾蘭的政治作用日益降低,1961年大選中,新芬黨喪失在議會中的最后4個席位。1969年12月,新芬黨在都柏林舉行“秘密”會議,在愛爾蘭統(tǒng)一問題上發(fā)生嚴重分歧,再次分裂為“正式派”和“臨時派”?!罢脚伞敝鲝堄谜问侄谓y(tǒng)一,于1977年另組新芬工人黨?!芭R時派”主張用武力實現(xiàn)統(tǒng)一。
1 吉內(nèi)爾(1852年—1923年):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家、學(xué)者、新芬黨創(chuàng)黨者之一,反對1922年愛爾蘭議會批準《英愛條約》,主張組建南北統(tǒng)一的愛爾蘭共和國。曾任新芬黨駐阿根廷和南美洲代表,愛爾蘭共和國成立后,任駐美國大使。著有《土地與自由》、《為什么是愛爾蘭共和國》、《教皇授權(quán)亨利二世國王占領(lǐng)愛爾蘭疑問考》等,主張愛爾蘭的凱爾特文化特質(zhì)與認同,是著名的愛爾蘭文化民族主義著作家。
2 L. Ginnell, The Doubtful Grant of Ireland By Pope Adrian IV. To King Henry Investigated, Dublin: Fallon Co., 1899, p. 1.
3 L. Ginnell, The Doubtful Grant of Ireland By Pope Adrian IV. To King Henry Investigated, p. 14-15.
4 貝內(nèi)文托:意大利南部古城,在沃爾圖諾河上游貝內(nèi)文托盆地中,西南距那不勒斯60公里,有古羅馬劇院、八世紀教堂等古代遺址。拉丁諺語說,“在意大利沒有比貝內(nèi)文托(坎帕尼亞省的一個區(qū))更古老的了?!?/p>
1 A. J. Otway-Ruthven, A History of Medieval Ireland, London: Barnes Noble, 1968, p. 1.
2 安茹王朝:亦稱“金雀花王朝”(1154年—1485年),1154年,法國安茹伯爵以亨利一世的外孫的身份承襲了英國王位,是為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tǒng)治。亨利二世的父親安茹伯爵杰弗里廣種金雀花,或在帽子上飾以金雀花枝,故有此名。除英國本土外,該王朝在法國的安茹、諾曼底、布列塔尼等地擁有大量領(lǐng)地史稱安茹帝國。亨利二世在位時進行了司法和兵役改革,強化王權(quán)。亨利二世死后,英國王權(quán)轉(zhuǎn)衰。愛德華一世統(tǒng)治時期,英國國會制度正式確立。1337年—1453年,同法國進行了“百年戰(zhàn)爭”。百年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英國陷入 “紅白玫瑰戰(zhàn)爭”最后都鐸家族的亨利取勝,奪得英國王位,是為都鐸王朝。
3 K. O. Morgan,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41.
4 K. O. Morgan,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p. 143.
5 K. O. Morgan,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p. 143.
6 E. Curtis and R. B. McDowell eds., Ir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172-1922, New York: Longman, 1968, p. 38.
7 E. Curtis and R. B. McDowell eds., Ir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172-1922, pp. 38-39.
1 E. Curtis and R. B. McDowell eds., Ir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172-1922, pp.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