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動是面向科學界以外的公眾進行科學傳播的有效方式之一,而通過科普活動傳播科學,意味著要采取對話式、體驗式和以需求為中心的活動形式,這與科學家向同行介紹研究成果相比,幾乎是完全不同的交流和溝通模式。2005年,歐洲科普活動協(xié)會(European Science Events Association,Eusea)在歐盟委員會的資助下發(fā)布了《歐洲科普活動白皮書(Science Communication Events in Europe,white book)》,收集了歐洲各國的優(yōu)秀科普活動案例,從創(chuàng)意、管理、運作情況和經(jīng)驗等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為成功策劃和組織科普活動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本文基于《歐洲科普活動白皮書》的基本內(nèi)容,對科普活動的組織實施機構、主要形式、管理以及評估進行簡要介紹,以期對我國科普活動的組織者提供有益的借鑒。
誰來策劃和運作科普活動?
策劃和運作科普活動的組織機構性質(zhì)可以是多樣的。在歐洲,這樣的組織既有隸屬于大學、研究所、政府部門的機構,也有一些獨立的營利或者非營利性質(zhì)的基金會或協(xié)會。政府部門組織活動容易受到政策調(diào)整的影響,獨立的非營利組織的挑戰(zhàn)則來自于經(jīng)費的籌措。
運作良好的科普組織機構應具備以下條件:
強而有力的組委會。幫助籌措資金、擴大影響,引起媒體的關注并吸引科學社團參與組織的日常運作,建議吸納科學家、政府、企業(yè)、教育和媒體方面的人士加入。
連續(xù)性。有一套機制對每次科普活動的經(jīng)驗進行內(nèi)部總結。
吸引人才的策略。留住經(jīng)驗豐富、創(chuàng)造力強的員工。
與媒體和教育機構保持緊密良好的關系。
與有助于開展科普活動的機構保持長期合作關系。
有與其他科普組織分享成功經(jīng)驗的機制。
科普活動組織機構的人員規(guī)模可以從一兩人到數(shù)十人不等。但是,組織管理者、財務人員、科普工作和內(nèi)容設計者、活動執(zhí)行者,以及宣傳推廣者這5類角色必不可少。一些科普活動的核心組織機構通常承擔活動的整體策劃和實施工作,而另一些核心組織機構則主要負責協(xié)調(diào)和宣傳推廣,并與大學、公司、學校或其他機構合作,由這些機構負責一項或者多項具體工作。
舉辦一個什么樣的科普活動?
要在科普活動中展現(xiàn)科學技術通常有幾種思路:從學術層面介紹科技進展情況;從“趣味性”角度傳播科學;從“教育”角度,傳授基本知識直至科學研究;將科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來傳播。
科普活動屬于非正式學習活動,與學校正規(guī)教育相比,其結構性和連續(xù)性較弱,所獲取的知識量也比較有限。但是,科普活動的優(yōu)勢在于給觀眾根據(jù)興趣和節(jié)奏自主選擇的權利。毫無疑問,科普活動會讓人們感到有趣和興奮,但是常規(guī)性或是每年都舉辦的活動,就要注意在活動的教育效果和參與者興奮度方面保持平衡。借鑒探究式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以及綜合性學習的理念和做法是保證科普活動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有效措施。
根據(jù)活動目標人群選擇活動形式
大多數(shù)科普活動都會用“學生”“感興趣的人”或干脆用“公眾”來描述目標人群,但是這樣的劃分意義不大,因為一項科普活動不可能惠及所有人群。以青少年為例,面對低年級兒童開展活動時,要簡化教育活動內(nèi)容,重點在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引發(fā)他們將來參與科學研究的熱情。青少年喜歡“動手做”活動、互動式展覽和科學表演,建議將比較晦澀的內(nèi)容通過競賽、測驗和動手實驗等方式變得有趣一些。如果想讓青少年接受講座等說教類的活動形式,一是讓他們感覺到內(nèi)容與自己的關系密切,二是談論新穎奇特的話題,三是請他們喜歡的人當演講者,例如宇航員、體育或者娛樂明星等。盡量避免把時間花在不受青少年歡迎的主題上。
選擇合適的場所開展科普活動能夠更好地接觸到目標人群。表演和通俗的演示適合在城市廣場、公園、集市、購物中心、展覽館舉行,講座、辯論和工作坊經(jīng)常在科學機構中舉辦,動手操作的實驗和工作可以在實驗室或者專門布置的場地中進行。
科普活動的主要形式
選擇與主題、目標人群相匹配的活動類型是組織一項科普活動的大挑戰(zhàn),并非每種形式都一定能成功,各種類型的活動需要注意的問題各不相同。以下介紹一些最為常見的科普活動形式:
有引導的參觀
大部分的科普活動都傾向于鼓勵參觀者自己去探索而非被引導。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引導參觀會很有意思,比如在工廠和實驗室,讓人們參觀生產(chǎn)和實驗過程,帶他們了解“幕后發(fā)生的事”。在引導參觀的過程中,最好能鼓勵參觀者親自參與實踐。
動手做活動
組織得好的動手做活動會成為整個科普活動的亮點。為避免成為“學校”的復制,科普活動的動手做場地都會進行專門的設計和布置,給參與者提供一個相對規(guī)范、鬧中取靜又不失趣味的活動環(huán)境。動手做活動需要設定針對目標群體的預約和提前申請制度,必要時,還可以安排特別入口(在門口或走廊上懸掛指示牌)。
科普講座
講座是科學家最常使用的方式。講座的目的是讓聽眾已有的知識水平得到補充和提升,同時讓聽眾能與演講者就某個主題進行一定程度的互動和交流。講座要求聽眾具備某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更適用于成年人。討論公眾關注的話題,加入實驗演示或者視聽輔助手段,可以使講座變得更加吸引人。
實驗演示
讓科學工作者在現(xiàn)場演示一些實驗,比用電影或者視頻再現(xiàn)實驗過程來得更加真實,有助于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演示實驗的過程中要注意為觀眾解釋并開展互動。如果能把一些實驗成果,例如肥皂、布料等分發(fā)給觀眾帶走,他們會更容易記住這次活動。
科學比賽
包含設計和親自動手形式的比賽在喜歡接受挑戰(zhàn)的青少年中很受歡迎。當然,獎品的吸引力也很重要。宣布比賽結果、頒發(fā)獎品等環(huán)節(jié)最好在比賽后盡快完成。
科學劇
一些不太容易表現(xiàn)的科學主題,如人類學領域或者科學史等,可以通過科學劇的形式來展現(xiàn)??茖W劇的質(zhì)量主要取決于劇本和演員,當然也不要忘記服飾、音樂音效、幽默和小道具的使用,邀請現(xiàn)場觀眾參與也有助于表演成功。
群眾性實驗
全國性科普活動中經(jīng)常采用群眾性實驗來引起公眾對某一主題的興趣,吸引公眾參與觀察、分析和評估。這類實驗必須選擇尚未得到科學解答,人們又很容易觀察和獲取數(shù)據(jù)的問題。實驗任務簡單易行、結果明確,并且易于表達,便于科學家分析和研究,這是設計群眾性實驗的基本要求。
開放日
科學研究機構和企業(yè)會向公眾介紹本機構的“幕后”情況,研究機構的成員向公眾演示他們的研究設備,解釋設備如何使用,并回答觀眾的問題。如果加入動手做活動、比賽等形式也能吸引更多觀眾。
挑選合適的科普活動主持人
科普活動中負責與公眾直接溝通、保證活動按計劃實施的活動主持人,是科學信息和公眾之間的重要媒介。然而,并非每一位科學家都能成功地主持青少年動手做活動;并非每一個工程師都能指導科技項目比賽;只有少數(shù)人有能力組織一次高水平的科學表演。不同類型的活動對主持人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別(見下表)。
如何管理一個科普活動?
科普活動的項目管理與其他大型活動的管理要素是基本一致的。
綜合管理:確定、協(xié)調(diào)每一個任務和步驟 。
范圍管理:保證已有活動能夠?qū)崿F(xiàn)目標,在活動與目標不一致時提供備選方案。
時間管理:設定時間表、按時間表完成任務,并經(jīng)常按項目計劃進行核對和調(diào)整。
經(jīng)費管理:嚴格按照預算使用經(jīng)費。經(jīng)費使用記錄非常重要,當出現(xiàn)經(jīng)費與計劃不一致時,要有相應的對策。
質(zhì)量管理:通過對有關任務實施及其結果的文件記錄進行研究和分析,評估任務完成情況,討論是否有改進任務完成的方法并使其標準化。
人力資源管理:有效調(diào)配人員完成具體任務。
溝通管理:在所有項目參與者之間開展廣泛和有效的協(xié)調(diào)溝通。
風險管理:與項目相關的風險評估,包括資金和技術兩個方面。
采購管理:與合作單位或供應商合作。
由于科普活動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和參與者,在項目管理的某些基本流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設立目標
科普活動的目標將指導項目未來的發(fā)展。歐洲很多科普活動組織者的經(jīng)驗表明,與活動地點、合作者、目標群體、交流手段等有關的基礎性問題在活動開展后很難改變。例如,某項明確定位于小學生的活動,要擴展到其他群體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建議一項科普活動在舉辦的最初幾年就要建立起自己的形象。
明確和分派責任
科普活動的組織機構必須要明確工作人員的分工和責任,而且還需要有一定的靈活度以應對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變化。建議把一項任務交給多個人負責,避免因某一個人缺席導致項目工作停滯的情況,同時也應該鼓勵項目組成員在不同的任務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選擇活動
科普活動組織者在考慮活動中要包括哪些具體的活動內(nèi)容時,通常會組織一些篩選。對備選活動的評估和篩選可以由組織者或者科學顧問來進行,也可以邀請目標人群代表參與討論。組織者可以通過篩選過程把自己有價值的經(jīng)驗貢獻到項目中。遺憾的是,受經(jīng)費和時間制約,篩選步驟有時可能會被某些活動組織者忽略。
確定計劃和后勤考慮
一項首次舉辦的科普活動,不可能在策劃過程中就能夠詳細描述出每一個步驟。為了方便以后活動的管理者,對活動步驟進行詳細劃分至關重要。眾多科普活動組織者的實踐證明,對過程的書面描述和流程表是最有效的管理信息傳遞辦法。這些記錄應逐年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這些文獻記錄應該包含對活動關鍵要素的描述,例如:
參與者的職責(誰是牽頭負責人,誰是參與者,誰必須被知會);
時間節(jié)點(何時啟動,何時結束,中間步驟是什么);
需要的材料(需要什么材料、設備、用具,由誰來提供,何時提供);
需要的人力(活動期間需要多少工作人員,他們何時在哪個崗位上);
完成哪些任務?
計劃的行動步驟是什么?
活動期間如何聯(lián)絡(無線通訊設備、手機等)?
關鍵信息(計劃、聯(lián)系電話表、證件樣本等)。
宣傳和推廣策略
科普活動的細節(jié)一旦確定,應該馬上制定宣傳推廣計劃和媒體動員計劃,確定可能合作的媒體,并設法取得聯(lián)絡。當科普活動的日期確定后,海報和廣告等第一批宣傳材料應該盡快發(fā)放,直接面向目標群體(如學校)的郵寄宣傳非常有效。另外,還應擬好供媒體熟悉情況使用的宣傳信息,如新聞初稿。
特別活動策劃
科普活動中的特別活動包括開幕式、新聞發(fā)布會、接待重要嘉賓參觀等,它們的成功實施將成為科普活動的亮點,其準備和實施時間主要取決于整體活動的預期規(guī)模。
活動實施
活動的場地布置要根據(jù)器材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所有的器材和場地搭建完成后,應該進行一次徹底的安全檢查。
在大中型科普活動中,所有的工作人員以及活動參與者應該佩戴印有照片的證件,或者穿著顯眼的制服以便參觀者識別。
活動現(xiàn)場應準備一些機動人員以應對突發(fā)問題,設立現(xiàn)場組委會辦公室很有必要。如果活動持續(xù)數(shù)日,建議在每天的活動結束后召開全體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碰頭會,討論當天出現(xiàn)的問題并考慮可能的解決方案。每天花費一點兒時間開會總結,不僅對這次活動有益而且可以完善以后的項目。
科普活動中最好有專門的攝影師給每個場地和活動拍照,為組織者記錄資料并提供新聞素材?;顒咏Y束后最好能制作一張包含照片、新聞報道、電視廣播、結果評估和其它有關信息的光盤。光盤可以發(fā)給所有的工作人員、贊助者、參與者,還可以提供給未來希望建立合作關系的贊助者。
如何判斷科普活動是否成功?
對科普活動進行評估的主要目的是檢查該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評估不僅要看參與者的滿意度,還要衡量活動的效果。前期策劃活動時就應該考慮到如何評估,并設計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因為評估中的量化和定性分析都比較復雜,有些大型科普活動會專門設立評估組來開展評估工作,這樣得到的評估結果會具體且有針對性,當然,花費也會比較大。
有些評估數(shù)據(jù)可以從科普活動記錄中直接獲得,例如參加的人數(shù)、持續(xù)時間等,觀眾滿意度等數(shù)據(jù)則要通過調(diào)查問卷來收集。一般來說,如果能采取隨機原則合理地選擇被訪者,個體訪談是評估活動效果最準確有效的方式,但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網(wǎng)絡調(diào)查的效果較差,可能的改善方法是設計一套公眾樂意且容易參與的調(diào)查系統(tǒng),與科普活動同時開放,并準備獎品激勵。評估問題的設計要講究技巧,而且,所有的評估方式都需要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