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竿和帶子制作一個向外延伸的桿狀模型,通過討論,總結出對制作不同大小模型的方法與過程等問題的認識與體會。
材料準備
4到5人為1組,每組需準備如下材料:
3~5根長度120厘米左右的竹竿
1卷2厘米左右寬的膠帶紙
150厘米左右長的帶子
1把小刀
2~5個直徑2~4厘米、高度4~6厘米,大小一致的塑料小藥瓶,把它們裝滿沙子。
制作步驟
熟悉材料,了解其特點。
講述規(guī)則:在任何2根竹竿間的連接點上,只能綁2處膠帶;如果連接的竹竿構成1條直線,那么這2根竹竿相互接觸的點只能有2個。
把學生們制作的模型拍攝下來或者畫下來。然后拆掉模型,以便在下一節(jié)活動中能繼續(xù)使用。
在進行下一活動之前,介紹懸臂模型的知識。懸臂,就是1根從1個固定點延伸出去的梁或其他類似結構。例如旗桿、樹枝和陽臺上延伸出去的晾衣桿等。
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及經(jīng)驗從以下問題中進行選擇提問:
用這3~5根竹竿制作的模型能延伸出去多遠?
能做出一個延伸出去3米多的懸臂模型嗎?
如果延伸出去的懸臂模型長度為2米多,如何讓這個模型更結實?
能否制作一個2.7米長的懸臂模型,懸空的那一端還能掛住1個裝滿沙子的小藥瓶?
進行課堂討論,對可能產(chǎn)生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開始模型制作。對于在制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側彎曲或扭曲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承重檢查及測試。提問:
這個模型承受多大的重量就會垮掉呢?
在用裝滿沙子的小藥瓶掛在模型上進行承重測試的時候,這個小藥瓶懸掛的位置是否重要?
重量都懸掛在一個點上,或整個重量都分散開了,哪種情況模型更容易垮掉?
預測一下模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哪里。如果這個薄弱點得到了強化,是否還有其他的薄弱點呢?
討論大小模型的異同點。
小貼士
在制作比較大的模型結構時,學生們更容易發(fā)現(xiàn)一些物理學的原理,例如,三角形是最穩(wěn)定的結構,結構中的對角線在維護穩(wěn)定性方面的作用,拉力與壓力,扭矩的效果等。在制作過程中,常常很難維持模型結構的平衡與穩(wěn)定性,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就能發(fā)現(xiàn)這些模型結構的優(yōu)缺點。
材料的重量與強度對這種大型模型也會產(chǎn)生影響。在制作過程中,重量的增長速度會超過強度的增長速度,所以模型越大就越不牢靠。物體的重心會快速遠離物體的支撐點,產(chǎn)生很大的扭矩,使模型更容易扭曲或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