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聽眾,與電視觀眾、報刊讀者不同,少了一些主動性,往往受自身的條件的限制,不能從視覺上直接獲取大量的信息,也不能讓聽者一邊接收一邊回憶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廣播節(jié)目在語言的組織上,不采用簡潔易懂的通俗化形式,就很難讓聽眾能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節(jié)目的內(nèi)容。到最后也只能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
在媒介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廣播節(jié)目如果不利用好自身的特點,發(fā)揮其優(yōu)勢的話,就會被其它的媒體落下更遠,受眾的比例也會日趨下降。廣播的特點是先聲奪人,以聲為強的,這是其它媒體所不及的。我們何不在“聲”的方面下功夫,讓廣播節(jié)目更貼近聽眾,親近于聽眾呢?“聲”,其實就是供人聽的。聽與看有很大的差別。在廣播文藝編輯工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報刊上一篇很順暢、很精彩的文章到了手里,往往要做許多的改動,然后才能拿去廣播,才能使聽眾聽得清楚,滿意。這是因為眼睛和耳朵感官不同,大腦的反應過程也不一樣,視覺反應相對來說要快、要清楚,而且可以重新看,有思考的余地。聽覺反應相對來說要慢,而且不容考慮。這就要求在編輯廣播文藝稿件時,要時刻想著是編給人們聽的,不是看的。
一、晦澀的改成通俗
在廣播文藝稿件中,常常會出現(xiàn) 一些比較晦澀難以聽懂的語匯,尤其是專用術語比較多。看還可以,聽就很吃力了。因此,寫廣播稿的編輯一定要注意。廣播的聽眾比比較報刊的讀者,受眾群體也許要雜一些,報刊的讀者一般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往往局限于一定的范圍。廣播聽眾就不然了,有的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強,有的則可能文化水平很低,接受能力就很差。廣播文藝必須照顧到各類聽眾,因此,廣播文藝稿件中一些難懂的語句,都 要盡量改為通俗些。
二、書面語改為口語詞
用書面語言寫廣播稿,這是廣播文藝稿寫作中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不是說廣播稿件就不能使用書面詞語,而是說在稿件中能用口語詞盡量改為口語句。廣播是讓人聽的,人人平時怎么說,也就喜歡怎樣聽。廣播文藝稿只有適應人們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才能使聽眾感到親切、自然、聽得順耳,從而才能收到良好 的效果。
三、長句改為短句
廣播文藝稿子中若多用短句子,那么聽起來會感覺節(jié)奏感 強,有力量,有激情,而且也語意清楚。句子長,這是廣播稿子中常見問題,也是容易這被編輯所忽視。因此編輯在編寫廣播文藝稿時,應當重視長句化短的問題。有些句子雖然通俗、口語化了,但是因為句子太長,照樣會給聽眾聽帶來了不便,影響廣播宣傳的效果。
四、 要符合說話習慣
廣播文藝稿中的句子結構休符合人們平時說話的習慣,篇章結構也要這樣。有些書面上比較講究、復雜、橫豎交錯的結構形式,廣播文藝稿件一般不能應用。如果要用,編輯在改稿時,就得按照說和聽的習慣,時間順序、認識事物的過程、邏輯關系等重新組織。否則,這樣的稿件在廣播中容易讓聽眾聽起來費力,甚至聽不明白。
廣播文藝節(jié)目稿的口語化,主要目的就是把原來適于看的文章改為適合聽的。在目前廣播文藝的發(fā)展中,這樣的編輯工作無疑是相當重要的。記得曾和老師在一起討論廣播體的問題時,許多人認為廣播體的最大特點應該是談話體,廣播應該用平時跟同事,朋友、親屬談話的語言、口氣來談,而不是擺開架勢像在舞臺上那樣做秀似的朗誦。當然,文學巨著、抒情散文等一些感情類的文章在廣播文藝的播音朗讀上則另當別論。如今,直播類節(jié)目在廣播中占有很大比例,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主持人或是編輯,學習掌握并且善于動用談話藝術,使廣播口語化,都是辦好節(jié)目和寫好廣播稿的重要任務。
綜上所述,編輯廣播文藝的稿件,心里首先要想著文章是編給人們聽的,是給各種文化水平,男女老少聽的,要讓他們聽得懂、聽得入耳。做到這些,除責任以外,編輯平時就要努力研究聽與看的不同,掌握這方面的知識,以及廣播文藝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