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毙W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庇纱丝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是改進小學數學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本質和提高數學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關鍵。如今,信息技術越來越普遍地應用于數學課堂,使課堂教學越來越生動、越來越精彩。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體驗往往是由具體的情境所決定的?!鄙鷦訙剀暗慕虒W情境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感染力。信息技術進入數學課堂,為我們帶來了鮮艷的色彩、動聽的聲音以及多變的圖像,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我們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創(chuàng)設情境:①以“圖形”為手段,演示情境。小學數學“數”與“形”知識本身比較抽象和枯燥。如果根據教材內容,將動與靜結合起來,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使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那么學生透過電腦演示的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識。②以“音樂”為紐帶,渲染情境。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xù)的時間很短,加上課堂思維緊張,容易造成疲倦。這就需要我們適時地運用動畫、影片和聲音來對學生的學習氣氛進行調節(jié)。③以“美”為突破口,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優(yōu)美的畫面、動感的影像,輔之以動聽的樂曲,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用無意識引導有意識,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漸入學習的佳境,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華羅庚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而信息技術正好彌補了這一點,它能挖掘教材潛力,創(chuàng)設貼進學生實際的數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提供土壤。
二、貼近生活,化抽象為形象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要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毙W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把學生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態(tài)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再現于課堂,能拉近學生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距離,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而這些教學資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現象和問題的呈現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完成。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如:教學“合理存款”時,不妨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人們到銀行存款的情景,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動畫和真實的畫面,并出示課本情境圖中的人物對話,讓學生在這些問題情境中,自己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會懷著愉快的心情來完成學習任務。象這樣,從學生身邊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就會學得主動,樂于享受學習數學的過程。
三、突破難點,提高課堂實效
能不能有效地克服教學難點,對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提高教學效率是十分現實而重要的問題。過去一般人認為數學就是抽象的邏輯加繁復的計算,一幅嚴肅的面孔,而現在借助于多媒體,它可以變得親切,有趣,很有感人的魅力。可見,發(fā)揮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特有的優(yōu)勢,化難為易,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數學思考,是信息技術輔助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就是使教師傳遞的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發(fā)生實質性的聯系,這種聯系應當是:學習的課題超越了學生舊有經驗的要素,按照舊有知識與技能,習慣性思維與活動方式已不能解決難點、問題,不能克服障礙;這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想想、查查、試試、做做”能加以解決,這種聯系才是適當的。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利用圖文聲像并茂的課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就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使難點便容易,讓學生輕松自如地進入學習過程。例如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時,掌握面積公式是重點,面積公式的推導是難點。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演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四份、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直觀地看到平分的份數越多,越接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動態(tài)演示,使學生發(fā)現圓的半徑和圓周長的一半與所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種化靜為動的演示,把數學語言難以表達清楚的轉化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學生頭腦中便留下了把圓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深刻印象,實現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轉化過程,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到成為發(fā)現者的喜悅。
四、自主探究,發(fā)揮主體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币虼?,適時適度地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有效整合,并將各種教學手段有機配合,使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優(yōu)勢互補,必然會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更好的發(fā)揮主體作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做到:①以“實”為根。在突出學科特征的常態(tài)教學下,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交流、展示的重要工具,不應該脫離數學教學去孤立地凸顯信息技術的使用。②以“師”為導。要找準兩者的最佳整合點、切入點,避免受配套光盤課件的牽制,保證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是“教師導”而不是“電腦導”。③以“生”為本。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度,注意設計適當、應用適時、信息適量、目標適切,注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機會。④以“效”為基。我們應該積極探索,注重實踐,選擇那些最容易達成教學目標、最容易突出教學重點、最容易突破教學難點的技術,選擇那些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習能力的最有效的技術,真正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師生互動的最佳平臺,促進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我們只有倡導一種全新的觀念和理念,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上,才能創(chuàng)新出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整合的新途徑、新方式、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