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注定了它具有培養(yǎng)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任務,情感因素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是思維發(fā)展的動力,是課文、教者、學者間溝通的橋梁。中學語文課應在注重對學生尊重、理解、關懷的基礎上,既要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訓練,又要充分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使學生的情感因素在語文課堂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以尋求精神家園的執(zhí)著走進美好的語文世界。
[關鍵詞]: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 積極作用
情感因素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是思維發(fā)展的動力,是課文、教者、學者間溝通的橋梁,課堂教學是情感教育的原點和主要渠道。因此中學語文課的教學既要進行語文知識的訓練,又要充分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使學生的情感因素在語文課堂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那么,如何發(fā)揮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呢?結合從教二十多年的經(jīng)驗,我想談一下自己粗淺的嘗試。
一、深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引人
英國教育家斯賓基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边@就強調了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作為語文信息載體的課文,本身就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它們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或滲透著美好的人性,或彌漫著溫馨的至親至愛……?!拔恼虏皇菬o情物”,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蘊涵著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語文教學,能夠使課堂或“情緒激昂”,或“寂靜無聲”,或“興高采烈”,或“悲涼凄苦”,以此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chǎn)生自己的主觀體驗,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陶冶良好品質和高尚情操。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努力運用課文中蘊涵的真實感情,引導學生與高尚的靈魂對話,與智慧的生命碰撞,與豐富的情感交流,學生的人格就能日趨完善,學習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沒有感情的文章沒有生命力,沒有感情的課堂沒有活力,沒有活力的課堂難以激起學生心靈漣漪……因此,語文教學還必須進行情感加溫,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做“轉運站”,而必須“披文入情”。首先,透過形形色色的文字符號,去體味其中蘊含的情和意,成為一個被感動的讀者;進而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設置一種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將那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張揚,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隨著作者的一顰一笑去憂去喜。如在教朱自清的敘事散文《背影》一課時,我從課文的寫作背景及對“父親”的幾次背影描寫中給學生營造一種“凄楚感傷”的氣氛,并使這種氣氛彌漫到整個課堂之中,深入到學生心靈之中。學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進入課文情境之中,教師、學生、作者與“父親”的情感“熔”于一體,產(chǎn)生共鳴,心靈受到震動,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以情動人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語文教學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學生的情感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更重要的是依賴于語文教學。古人云:“文以載道 ”,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語文,其語言文字、文學作品中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材料。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偉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使詩人個人經(jīng)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身處地的體會一下:假如自己就是詩中的“我”,離開家鄉(xiāng),離開了祖國,身居海外二十年、三十年之后那種難以排解的家國之思的感情,讓學生帶著這種感情去品讀課文,那感情明顯深沉了許多,效果比預期的好。此外,通過課文中理論文章的學習,也能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墩f謙虛》可引導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崇尚謙虛的傳統(tǒng)美德;《談骨氣》可教育學生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jié);《人生的境界》可激發(fā)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注重教師自身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
首先,教師應“美其德、慎其行”。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的形象、威信是一種強有力的人格力量,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感染力,能引導學生健康向上發(fā)展。
其次,教師要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情感互動活動中去,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情感關系,創(chuàng)設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活躍振奮的積極發(fā)展狀態(tài)。只有師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樂教、學者樂學,也更容易點燃中下水平學生的情感火花,使教學目標順利的實現(xiàn)。如在講授《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抒情詩時,我就從懷念這個感情基調入手,先由境入情、由情悟理地設置了一段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導語,溶入情境,體會作品的內(nèi)蘊情感。在此基礎上,再感情真摯、情意盎然的朗讀,讓學生蕩氣回腸,潸然而淚下,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想進行自身情感體驗的要求。在學生有表情的課文朗讀課文之前,我又不失時機的導情入理:在這十幾年中,人民卻無時無刻不在尋找總理的足跡,現(xiàn)在,讓我們也加入這尋找的人群中,讓我們也再一次深情地呼喚:周總理,你在哪里?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自身復雜的情感體驗,已經(jīng)體會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創(chuàng)作意圖及教師在教學中的良苦用心了。于是,師、生、作者、作品之間的感情發(fā)生了強烈的共鳴。言有盡而意無窮。總理偉大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激勵著學生,留給他們無窮的回味和思考。這種思索將持續(xù)到課外,延續(xù)到同題材的詩作中。
總之,“教育就是喚醒”,學生的心靈需要被喚醒的過程。語文教師只有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讓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崔化劑,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這樣才能和作者的心靈互相溝通,和課文內(nèi)容發(fā)生共鳴,淋漓盡致地展示其人性的魅力和對生命的至愛,從而以尋求精神家園的執(zhí)著走進美好的語文世界。
參考文獻:
[1]孫紹振《語文世界》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2]馬笑霞.語文教學心理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曹明海《語文閱讀活動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4]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