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廣泛開展,并結合個人的的實踐經驗,我發(fā)現(xiàn)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和誤區(qū)。新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探究,某種程度上夸大了學生的主體性。我認為新課改不能忽視教師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 美術教學 主體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的大力投入,國家越來越注重美術教育。最近幾年又大力倡導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成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言論,更主張把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對此,我認為不合理、不科學。在實際教學中,美術教師的主體性應該受到合理的限制,但學生的主體性也不能被一味地夸大。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事業(yè),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完善和發(fā)展。
一、我眼中的“新課改”
新課改是為了適應社會進步和教育的發(fā)展而實施的新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變革。新課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發(fā)展,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思維,值得認真學習和研究。
新課改的主要內容是:一是轉變課程功能。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二是 改革課程結構。改變過去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三是改革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四是 改善學生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新課改把教材改變的更加漂亮、精美,內容更加豐富,就有更大的閱讀性。教學課程的改革,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自主,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課堂,這樣使學生能夠學會思考。這種情況下教師更要注重引導和把握交流互動的方法和內容,使課堂更加開放、科學、合理,讓課堂不要表面熱鬧。教師要在課堂中處于主體性的位置,積極備課,在課堂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否則學生只能表面上積極活躍,而不能真正起到自學的目的
二、我眼中的“主體性教學”
法國學者講過:“孩子需要的不是灌輸,而是激情的激發(fā)?!?主體性教學就是指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和其他教育活動,自主地探究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對作為實施主體的教師的要求是要尊重學生,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學習特點的實際出發(fā),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的教要落在學生的學上,要使學生張揚個性,積極主動地掌握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智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意志、品質、情感和行為能力得以發(fā)展。
作為一線的美術教師,美術教育應該改變過去的傳統(tǒng)意識,不再以單純傳授技法為目標,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新的教育思想觀念。教學中的二元對立與綜合平衡關系:師與生,共性與個性,等對立的關系,即矛盾又統(tǒng)一。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要主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現(xiàn)代教師應該是一個成功的組織者,主動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互動,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東西,得到啟發(fā)。
三、美術課堂中教師的主體性因素
《美術課標標準》在前言中關于課程的性質與價值就指出: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術意識。在基本理念中還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高中學校中,一般一個學校只有1到3名的美術教師。我所在的學校在2010年之前,只有1名美術教師,負責學校開設美術課程的高二共十二個班,共700余人。高中美術教學的現(xiàn)實是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學校和學生很難從根本上重視美術課程,更難形成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美術的習慣。在今天的高中美術課堂中,重點班(或實驗班)的學生不想學美術,非重點班的學生則比較難在美術課上保持相對集中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之下,美術教師少于不慎就會使自己處于尷尬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努力發(fā)揮個人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地管理課堂,盡可能把課備好,把課件調整的更豐富有趣。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課堂進行把控,而不是在所謂的新課改的觀念的引導下放任學生,使得學生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性學習的幌子下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tài)。美術教師現(xiàn)實中所帶班級的數(shù)量,班級學生的總數(shù)與課時量是不成正比的,美術教師也無法弄清楚每個學生的真實情況,在這種現(xiàn)實下,如何發(fā)揮美術教師個人的主體性,對教學的影響很大。
眾所周知美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提高人材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求。高中美術鑒賞就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為主的課程,該教材里面含有大量的圖片。而人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都是通過視覺獲得的,美術則是一種直接訴諸視覺的藝術,“是視覺的珍饈美味”(法國美術理論家丹納語),因此,從智力發(fā)展的角度著眼,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的確是教育的一大任務。
美術教育的必要性和前面章節(jié)筆者所分析到的美術教學所面臨的種種現(xiàn)狀,表明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中,教師有必要以主體性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應該保持適當?shù)闹黧w性,并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活躍教學過程及課堂氣氛。我想這樣,才能使美術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道路上起到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阮成武.主體性教師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2]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錢初熹.美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