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典雅的品格卻不失你大氣、恢弘之風范。走近你,我聽得見戰(zhàn)馬嘶嚎、聽得見盛世華章。秦磚漢瓦的城墻講述著你千年的厚重;盛唐的鐘聲激蕩起歷史的塵埃。你滄桑的面容正如那描繪著我巍巍中華之崛起的歷史畫卷。
——題記
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則笑話:兩人討論自己家鄉(xiāng)時,A說:我們市建市100周年晚會上請了好多明星。你們西安建市100年時都請誰了?B說:100周年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600年時周幽王搞了個烽火戲諸侯,貌似挺好玩的。
不錯,如果把崛起之中國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西安則正是這棵大樹的年輪。讀懂西安,便讀懂中國歷史。西安的宏偉壯闊,駱賓王在其《京帝篇》中曾如此描述:“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風韻“怪”長安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造就了長安的古樸與大氣。長安城內(nèi)的名勝您一定都不陌生:兵馬俑的盛大恢弘、大雁塔的莊嚴古樸、大唐芙蓉園和華清池里的歌舞升平、以及那一對歷經(jīng)千年卻只能隔街相望而不得牽手的戀人——鐘樓、鼓樓。今天為您講述的并不是這些您耳熟能詳?shù)摹皠尤藗髡f”,而是想帶您繞過繁華的都市,走街串巷,品味別樣長安。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蔽靼苍谝?、食、住、行等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風格。相信到過西安的朋友都對傳說中的“關中十怪”略有耳聞。“關中十怪”可謂關中民間文化的代表。據(jù)說誰若能把這“十怪”了解透徹并融入自身生活之中,就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地道的關中人了。
這第一怪當屬:“陜西的面條像腰帶”。西安人喜歡吃面條,但西安的面條可與其它地方的面條截然不同。西安人吃的面是純手工的“扯面”。正宗的西安扯面一根的長度都在一米以上,寬約二三寸,且一根面的量相對很大,所以厚度不均,最厚的地方接近一枚一元錢硬幣的厚度,薄處則如蟬翼。但不論薄、厚,其口感都是令人叫絕的。
關于西安扯面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傳說。其實,西安扯面真正的名字是叫biáng biáng面。您可別誤會,此處的拼音并不是不會寫這個字,更不是小編的失誤,而是所有的字典中根本沒有這個字。這也正是今天筆者要向您講述的biáng biáng面名字的由來。
傳說古時長安有一位懷才不遇的秀才,進京趕考,所帶的盤纏花光了,但又饑腸轆轆,此時走過一家面館門前,只聽得里面biáng biáng之聲。秀才便尋著聲音走過去,看到那做面的師傅拿起一根和好的面塊,在案板上摔打幾下,頃刻間一根一米多長的面便下鍋了。過了一會兒,師傅端起一個裝有調(diào)料和一些蔬菜的大碗,盛起熱氣騰騰的面,再澆上一大勺油潑辣子。秀才看得直流口水。“店家,來碗面!”秀才邊吃邊稱贊:好面!吃罷,秀才痛快地把碗放下,喊道:“小二,結(jié)賬!”秀才一摸身上才想起自己身無分文,開始在心里抱怨世道不公。“小二,此面何名?”“名曰biáng biáng面,百年老字號?!薄澳悄憧芍猙iáng字怎個寫法?”小二這下愣了,這biáng biáng面本是因為面摔打在面板上發(fā)出的聲音而得名,哪里有這個biáng字啊。秀才見小二答不上來,心中竊喜,“你與你家老板商議一下,我給你們寫出這個字,這碗面就當是與我的酬勞了,可否?”小二問過老板,回來說:“成!”小二心想,世間本無此字,看你個窮秀才怎能寫出!秀才心想,皇上可以造字,我秀才怎地就不可。我秀才十年寒窗,至今卻未謀取一官半職,反而落得賴賬田地,真是有辱斯文,唉!如今世間貪官當?shù)溃倚悴啪褪且驗闆]錢行賄才落得屢試不中......想到此,秀才滿心激憤:“小二筆墨伺候!”頃刻間,只見秀才提筆,龍飛鳳舞,寫了一個大大的biáng字。邊寫嘴里邊念叨:“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走;八字大張口,言字朝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個車上咸陽。”(若用西安話念,會更有味兒。)寫罷,滿堂喝彩!
品完這biáng biáng面,是否已經(jīng)感受到了西安人民的豪邁和熱情呢?如果您還意猶未盡,那就一起看看這接下來的幾怪吧。“鍋盔像鍋蓋”、“泡饃大碗賣”、“碗盆不分家”、“板凳不坐蹲起來”、“秦腔不唱吼起來”。怎么樣,聽著都帶勁兒吧?
或許您要問這“鍋盔”是何物?!板伩皴伾w”,據(jù)說鍋盔在關中地區(qū)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關于這“鍋盔”也有一個“動人”傳說。民間相傳,鍋盔起源于唐高宗李治時。那時為高宗修陵墓的工匠人數(shù)較多,因此一日三餐要花費很久準備,耽誤較多的工期,這樣工匠們常受到懲罰。有天,一名士兵急中生智,把面團放在頭盔里,然后把頭盔丟進火中,待面團被烤熟之后近似于餅的形狀,且酥脆爽口。今天鍋盔的制作工藝雖依然簡單,但絕不是用頭盔來做了。關于制作,首先面要硬,制成餅狀后放在大鍋里慢烤而成。由于鍋盔被烤得很干,所以即便放上一二十天也不會變味、變質(zhì)。
鍋盔雖然酥脆爽口,但太干,多吃易上火。不妨來一碗香噴噴的泡饃吧。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饃,碗是能盛8兩的白瓷青花大老碗。這種老碗的使用在當?shù)剞r(nóng)村較為普遍,現(xiàn)在西安市里已經(jīng)很少使用,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流失。曾經(jīng)幾個人端著大老碗蹲在樹下、院子門口邊吃邊聊的場景如今已漸漸遠去。不過,現(xiàn)在西安賣牛羊肉泡饃的一些店家還保留著用這種老碗盛飯的傳統(tǒng)。牛羊肉泡饃當屬西安回坊的正宗?;胤晃挥谖靼补懦俏鞅币挥纭j愔覍嵪壬@樣談到回坊:“回民區(qū)基本還保存著老西安的風貌,那些小院、街道等基本沒有變化,而回民的小吃味道最好。那里不僅是游客愛去,也是我們西安人喜歡的地方?!被胤蝗松瞄L小吃制作,他們較完整地保留了傳統(tǒng)清真飲食風味,用料考究,制作精細,甜咸辣葷素搭配,品種眾多。其中的牛羊肉泡饃堪稱其中頭牌。在長期的變遷中西安回坊的泡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味,比如:饃要自己掰,而且掰的塊大了,師傅還不給煮。夠牛氣吧?這主要是因為,饃塊大了不好入味,吃著不香。
對了,西安人吃羊肉泡饃必不可少的就是油潑辣子了。說到辣椒,通常您可能會認為四川人、湖南人愛吃辣,但您卻不了解西安人有多么愛吃辣。在四川,辣椒可能只是作為人們飯菜的調(diào)料;而在西安,油潑辣子卻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走進西安的任何一家餐館,桌上都一定會有一個小盅,里面所盛放的正是這傳說中的油潑辣子。油潑辣子聞著香、吃著更香,既能用來調(diào)在面條里,也可以用來夾饃。尤其是吃過之后的那一句感嘆:“聊咋咧”(西安方言,意為:太棒了。)透露著西安人對辣椒濃濃的愛。
吃完美食,現(xiàn)在去溜個彎兒,消化消化,不如去聽聽秦腔吧?您看那邊的戲迷們唱戲怎么那么激情???“秦腔不唱吼起來”。相信這一怪不用多加描述,您也能看得出,一個“吼”字,把西安人的豪爽刻畫的淋漓盡致。高昂、激情是秦腔的一大特點。有時演員甚至要扯著嗓子“大聲吼”,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掙破頭”。外地人則對秦腔表演形象地提出“三個要”,即:一、舞臺要結(jié)實,以免震垮了;二、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聽起來很有意思吧?不過此種說法實屬為您增加一味笑料,并非如此夸張。陳忠實先生之于秦腔,曾這樣描述:“我喜歡秦腔,但我現(xiàn)在不能唱了,抽煙把嗓子弄壞了。大家說秦腔,第一反應是聲嘶力竭的吼,這是誤解,這是把秦腔簡單理解為扯開嗓門吼。西安人喜歡秦腔,但他們更喜歡秦腔里面的青衣、旦角,喜歡秦腔里面的凄美愛情故事。秦腔里面花臉大聲的吼,連我都受不了。這也說明,外界對西安的印象是模式化的,對這座城市相對還是比較陌生?!?/p>
當然,關中十怪還包括“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等。
文學耀長安
西安自古多才子。不論秦漢、盛唐、現(xiàn)當代,西安都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才子佳人。李白、白居易、等詩人均在此留下過多篇杰作?,F(xiàn)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賈平凹、路遙等人對西安更是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愛。
★《長恨歌》:長恨留長愛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國古代三大詩人,人們尊杜甫為“詩圣”,尊李白為“詩仙”,對白居易稱“詩魔”、“詩豪”、“詩史”等,日本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而李白的“詩仙”是清代文人給予的稱呼。對此,有唐宣宗的詩為證:“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p>
詩仙揮筆灑長恨,留得真愛在人間。白居易一首婉轉(zhuǎn)動人的《長恨歌》寫盡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為他們流下了惋惜的淚水。詩的開頭便對楊玉環(huán)的美貌大加贊揚,這也為下文唐玄宗得楊貴妃后因愛情而荒廢政事埋下伏筆。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長恨歌》節(jié)選
千年長恨留得長愛在人間。白居易一首《長恨歌》可謂流傳千古。然而,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滯,如今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再也看不到了曾經(jīng)的歌舞升平;華清池里再也沒有了伊人的回眸一笑。長恨之人不可追,長恨纏綿尤可唱!戰(zhàn)車的車輪碾碎了它本應有的盛世華章,歷史的風塵帶走了往日的歌舞升平。其間多少坎坷,我們不得而知。但透過《長恨歌》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到那一幅幅歷史的畫卷,
當代著名作家韓靜霆曾專門為《2006?盛典西安》執(zhí)筆寫下了意境優(yōu)美的《長愛歌》。他大名鼎鼎,曾寫過《凱旋在子夜》、《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等作品。大家耳熟能詳?shù)母枨督裉焓悄愕纳铡返脑~作者也是他。順便說一下,那個唱《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雪村是他兒子。
《長愛歌》寫盛唐的美景,大明宮的巍峨以及唐玄宗、楊貴妃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白居易的千古名句“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在這里被韓靜霆演繹為俏皮的“天子也似午夜牛郎話不停,貴妃也似后街阿嬌羞不言”。
大明宮飛峙古長安
一輪秋月掛樓檐
皇家圣宴 四海賓朋 推杯送盞
誰料想 君王悄然離席不成歡
不成歡 空杯盞
都只為 馬嵬坡
六軍相逼 貴妃香魂散
天子一只孤雁
冷冷清清 孤孤單單 尋尋覓覓
跌跌躞躞 太液池水邊
忽聞太液池上飄飄仙樂踏浪來
接天蓮葉 托起神仙府邸蓬萊山
多情天子 唇焦舌躁狂喊山門開
九華帳里 驚起梨花寂寞楊玉環(huán)
急匆匆 涉過天上銀河回凡俗
飄了紅衫袖 亂了青羅帶 丟了翠玉簪
情急孟浪 天子入水濕龍袍
心旌搖蕩 貴妃出山墮云鬟
兩情若是長久時 天上人間終相間
相見歡 相見難 相見苦 相見甜
——韓靜霆《長愛歌》節(jié)選
其實,不論古今,西安人對于這座城市的愛就好比歷經(jīng)千年的愛情,刻骨銘心;也如同一杯香茶,沁人心脾、回味無窮。透過文字,清晰可見。
★賈平凹:遇見的第一個姑娘
來到西安,你才會知道賈平凹在這片地界有多有名。鋪的掛匾若出現(xiàn)那種質(zhì)樸可愛的圓形字體,那后面的落款必是“平凹”二字。書院門的店鋪里平凹的字永遠被掛在最顯眼的地方,他的照片下的第一行簡介,總是——西安人。隨便拉住一個路人,沒有人不知道“賈平凹”三字。他像是這西安城里的一塊金字招牌。
當年,13歲的賈平凹第一次來到西安。他背了粗麻繩捆著的鋪蓋卷兒,戴著草帽,一看見鐘樓就驚駭了,當即草帽掉下來,險些被呼嘯而來的汽車碾著。他不曾想到,自己會跟這座城站得那么緊、連得這么深。
20歲入西安城,賈平凹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幾乎都在這座城里度過。哪怕后來到了上海、北京,他心系念念的仍是這座在他的印象中頗有些“灰頭土臉”的城市?!拔靼彩俏矣鲆姷牡谝粋€姑娘,別處的再漂亮,總是別處的,也就一眼、兩眼的喜歡。”
賈平凹這樣感知西安:從城外走進來,腳上的泥還未擦干就走到了城市的最中心,倘若換了北京,城市太大,沒走幾步,泥就都掉了。賈平凹曾在他的《四十歲說》中寫道:“我是一個山地人……那一種時時露出的村相,逼我無限悲涼?!彼浆F(xiàn)在還說一口濃重的秦腔,一開口就是“惡這個普通話,惡實在是么辦法?!迸c其說“么辦法”,不如說,他享受這種獨特的鄉(xiāng)音。
不寫作的時候,賈平凹就登上城墻去聽塤聲。那沉重悲涼的調(diào)子,和著日薄西山景色,能勾起作家心中無限的情思。某個休息日,騎自行車去渭河岸獨行,那里有許多的帝王陵墓,還有大大小小的文臣武將、皇后妃子的小墓堆。賈平凹曾在《老西安》一文中這樣描述自身狀態(tài):“時近黃昏,夕陽在大平原的西邊滾動,渭河上黃水湯湯,所有的陵墓被日光蝕得一片金色,我發(fā)狂似地蹬著自行車,最后倒在野草叢中哈哈大笑”。
賈平凹是懷舊的,其屢屢在文中表達他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西安也是懷舊的,飽經(jīng)滄桑的老西安有著千年的自豪,卻在現(xiàn)代化的氛圍中不得不調(diào)整節(jié)奏放下姿態(tài)。然而,正是這種獨特的千年以來的貴族氣質(zhì)彰顯了西安的文化實質(zhì),它是不可邁過的一座大山。
★陳忠實:土生土長西安人
如果要在西安的文化名人中找出一位最能代表西安人形象的人,陳忠實或許能以高票當選。
陳忠實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他這輩子沒到別處去工作過,也不打算去別處了,這座古城的一切似乎都融入他的血液里精神中,他曾這樣說道:“我生在西安長在西安,弄不清是白鹿原成就了陳忠實,還是陳忠實成就了白鹿原?!?/p>
《白鹿原》是以一處實有的地名作為書名,關于這個白鹿原,陳忠實在《答李星問》中有如下說明:“西安東郊確有一道原叫白鹿原,這道原東西長約七八十華里,南北寬約四、五十華里,北面坡下有一道灞河,西部原坡下也有一條長河叫浐河,這兩條水圍繞著也滋潤著這道古原,所以我寫的《白鹿原》有一條滋水和潤河。這道原南部便是秦嶺。地理上的白鹿原在辛亥革命前分屬藍田、長安和咸寧三縣分割轄管,其中藍田轄管面積最大,現(xiàn)在仍分屬藍田、長安和灞橋二縣(區(qū)),我在藍田、長安和咸寧縣志上都查到了這個原和那個神奇的關于白鹿的傳說。藍田縣志記載:有白鹿游于西原。白鹿原在縣城西邊,所以稱西原,時間在周。取于‘竹書紀年’史料?!保ㄗⅲ焊鶕?jù)陳忠實小說《白鹿原》改編的同名電影,籌備9年、拍攝3年,將于9月13日在內(nèi)地公映。)
吳宓論說過陜西人的性格特征,曾經(jīng)用四個字來形容西安人——“倔、犟、硬、碰”。在陳忠實看來,那些對西安人的形容都有點夸張,雖然表面上并沒有惡意,其實本質(zhì)上還是在嘲笑西安人?!耙郧坝腥擞盟膫€字來形容以西安為代表的關中人或者秦人——‘秦人不黨’,我倒是挺贊同這個形容?!厝瞬稽h’的‘秦人’指的就是以西安人為代表的關中人,‘不黨’是指不搞小圈子不玩陰的,這個形容就是說西安人不愛結(jié)黨營私,都比較正派,喜歡光明正大做事。當然這么做事情,有時候難免會吃點虧,所以也可能被人嘲笑。但我認為西安的這種性格已經(jīng)滲透到西安人的基因中。我不敢說自己就是典型的西安人,但要是別人這么說,我愿意把這當成恭維。我就是喜歡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永遠也不會離開,因為在這里心里感覺最踏實、自在。”
或許就是如此,陳忠實是離不開西安了,“若是離開了西安,到哪兒去找這秦風秦韻秦饌大秦腔?!?/p>
西安就是這樣一座城市,它有著粗放的民間文化,但也不乏細膩的才子佳作。她好比一位誤落凡塵的仙女,既有著世間的情緒,也彰顯著脫俗的仙骨,集大俗大雅之美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