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期選摘一組特別的文章。特別之一,是因為這組文章寫的都是“父親”,而且還是相同的一個父親;特別之二,這組文章的作者也是同一個人。
之所以這樣安排,目的有二:一是讓同學們明白,對“父親”不是無話可寫,其實,“父親”也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性格不一的人,他們身上值得可寫的東西太多了;二是讓大家知道,是同一個作者也可以寫出一個相同的父親不同的性格特點來。
在一般人眼里,父親是嚴肅的,是難于親近的。因為他們是強者,留給的只有威嚴感,他們不需要別人的關愛,只有他們關愛別人。其實不然,父親們在男子漢的強硬背后,也有其“軟弱”的一面,他們的心中有說不出苦惱,他們也需要愛。然而,“男人有淚不輕淌”,“男子漢流血不流淚”使他們“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下面這組文章,從不同的方面寫了自己的父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性格復雜的父親。他有驕傲、可愛的一面,也有軟弱無能的一面;他有令人難以理解的一面,也有值得深深同情的一面。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在樸素的言詞中洋溢著對父親的無比深情。
父親的農活經
鄒天順
人,一生在世能有一點,那怕是一小點令人佩服的地方也就算沒有枉活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哪一行沒有拔尖人才?但門門有道,谷谷有米,我父親的一生雖沒有干出轟轟烈烈的大事來,但作為一個具有初中文化的憨厚老實的地道農民,父親不僅絕對稱職,而且還很出色。
一個將軍一個令,一個和尚一套經。作為農民的父親卻有他自己的一套農活經。
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會打算一世窮。作為一個農民,精打細算巧安排就成了一件頭等大事。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筛赣H卻說,路濕得脫鞋,遇事早安排,計在于春已稍遲了,有時一步跟不上,十步趕不著,因此,在秋收入冬之后對來年的農事就要作整體安排了。耕地深又早,莊稼百樣好。如明年想拿出某塊田播種育秧,那就得在立冬前后就要將田翻好,要是下場雪,讓它冰凍一段時間那就最好不過了;要是某塊田來年只插早稻,則在秋收之后播下草子綠肥,待來年開春之后再翻翻土,那就不愁田瘦了。秧好一半谷,明年必有好收成?!傲⑾娜者B枷響,小滿天天望麥黃?!币欠N了小麥,就要收了麥子以后再翻土,要是麥桿無它用,也可撒在田里做肥。一年之計在于冬,農田水利莫放松,這就是父親的水利經。
莊稼一枝花,全靠人當家。為了安排一年四季的農活,父親把“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谷雨”等二十四個節(jié)氣記得滾瓜爛熟,從沒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苦惱。竅門滿地跑,看你找不找。能讀書識字的父親不僅向書本學習,也樂于向有經驗的老農學習。因此,父親心里還裝著數(shù)不清的農事諺語。什么“立夏前,好種棉”,“驚蟄割蜜,立冬出蔥”,“驚蟄春分,棒頭栽下也生根”,“四月八,吃枇杷”,“七月七,吃新米”等等。父親還懂得根據(jù)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xiàn)象與氣候的關系來安排農事。杏花一開,父親說該下種子了,聽到“啊公啊婆,割麥插禾”的叫聲,父親說布谷鳥催人,農夫不能閑。
父親出門也用不著像今天這樣看天氣預報?!叭諘炄辏聲炍鐣r風”,“東閃日出西閃風,南閃北閃雨在空”,這時出門帶把傘?!皷|虹轟隆西虹雨,看虹位子在哪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時就可以放心大膽去耕耘。
父親作為一介農夫,積累的這些經驗多了,行農事時也就越方便。
有幾種農活,在整個生產隊里數(shù)父親最拿手,有時是非他去不可的。
在眾多的農活里,犁田耙田是一件大事,有人怕犁田,或是怕寒水刺骨,滿身是泥難洗衣;或是怕牛不聽使喚,東奔西竄,被人見了丟面子;或是怕犁得歪歪扭扭,深淺不一遭人嫌。而父親則是犁田的高手。每到吆喝聲此起彼伏的春耕季節(jié),就成了父親以犁代筆、田地當紙,描山寫地,吟詩作文的大好時光。
父親身背鐵犁,趕著大牛牯,從容不迫地走向田野。下田之后,他一手掌犁,一手揮鞭,口中還時不時地發(fā)出吼吼撇撇的吆喝聲,而牛就力均步穩(wěn),有節(jié)奏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會兒工夫,在父親眼前,鏵扳上便濤濤排排,水花如朵朵春花綻開,泥浪如蛟龍揮舞。而他的身后便是流下片片蓋瓦似的泥塊,一行一行整整齊齊。
犁完一丘田之后,父親就坐在田埂上從身后取出隨身而帶的那根半尺長的旱煙桿,裝上煙絲吱叭吱叭地一邊悠悠然地吸旱煙,一邊得意地欣賞他那曠世華章。
工多出巧藝。父親犁田多了犁出了不少經驗,什么“犁地不深,莊稼不生”,“犁田漏土,莊稼受苦”,“犁田不離田頭,釣魚不離灘頭”,“牛像人欺生,不犁藝不精”……所以,父親犁田時牛也乖順,配合得很默契?!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如父親所言:屋內不燒火,囪上哪冒煙?經驗是在反復的實踐中得來的。
在大集體年代,隊里分工安排勞力慣于抽簽定舵,只要有田地要犁,父親就會破例不用抽簽,隊長說,你就去犁吧,數(shù)你最拿手了。這時,父親也就顯得很是得意。
父親砍柴割草也很有一套,公社化大集體時期,真是農夫無閑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不清。但總得要吃飯,生火要柴燒,父親總是忙里偷閑上山砍柴割草。一般不出兩個鐘頭,父親就會挑回一大擔柴草來。農閑時,隊里安排勞力割草積肥,父親每次挑回來的草總是要比人家的多。有人砍柴割草,經常是這山又望那山高,不知從何處下手好。而父親卻不同,只要他看準了一塊草地之后,他便靜下心來,不分高矮粗細把塊草地收拾得片甲不留。父親說,割草也不能見異思遷,要有恒心和毅力。
此外,父親種菜也是一把能手。那年代,家里那塊自留地被他經營得總是一年四季郁郁蔥蔥,瓜果飄香。父親說,種菜也要有種菜的經。一要巧安排,打鐵看火候,種菜看季節(jié)。“七蔥八蒜九藠頭”,七月不種蔥,八月不種蒜,過了季節(jié)苗不壯。二要手腳勤,人勤地不懶。地生草,菜苗少。土不松,菜不蓊。三要多施肥,土太瘦,肥不夠;菜不青,缺肥精。
由于父親的菜種得好,在“糠菜半年糧”的年代,每到青黃不接缺糧時,自留得里的那一串串辣椒、絲瓜、苦瓜、茄子、豆角等就可以填肚充饑了。但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歲月里,父親也成了反面典型,挨了不少的批斗,受了不少悶氣。只有到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農村承包責任制以后,父親種菜才能樂此不疲,無憂無慮了。
父親干農活,即使自己門門有道,樣樣不懶,但他從不因此而傲視別人。父親說,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這是很自然的事,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呢!
父親現(xiàn)在老了,以土地為友,以莊稼為伴,苦了一輩子的父親總是不愿出來享點清福,嫌外面住不慣,依然戀戀不忘他那田地和莊稼。
作為農民的兒子,我沒有什么來報答靠苦力來撫養(yǎng)大我們兄弟的父親,就寫下這些文字,但愿能給父親一點安慰:作為農民,總算有人為他留下了一點文字,肯定了他一生的價值。
(發(fā)表于2005年12月《清新文化》第2期)
【閱讀提示】
文章以“農活經”為敘事線索,人物素描式地勾畫出了一位可愛可敬的父親形象,多才多藝,憨厚樸實,任勞任怨,諸多的優(yōu)良品德無不令人肅然起敬。作者嫻熟練達而充滿泥土芳香的個性化語言頗具藝術感染力,而那信手拈來的豐富多彩的詩詞及農諺俗語不僅增添了文章亮色,也拓寬了讀者知識面,尤其與父親“以土地為友,以莊稼為伴”的農民身份相映成趣。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豐厚的鄉(xiāng)土知識和扎實的語言功底。
【考點直擊】
可從以下角度來設置考題:一是文中寫了父親哪幾種農活經,請分條概述。二是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父親呵,兒子們也有難處
鄒天順
大弟又來信了,說從老家農村又來了幾個不親不友的人要求幫忙找工作,因一時找不到,包他們吃住已一周有余了。在信的末尾,大弟嘆曰:唉,我真不理解父親。
其實,像這樣的訴苦信,大弟給我寫過幾次了。也難怪他總是這樣滿肚子的牢騷。開始,去找大弟的是一些親戚,如叔爺伯嬸,堂兄堂弟,姑舅姨表之類,隨后是朋友張三李四,再后來便是與我家毫無一點瓜葛的鄉(xiāng)鄰王五趙六了。他們手里持有父親大人的“手諭”,管你認不認識,你都得好好招待他們。因為父親說了:“不管是誰找上門去,都要熱情,不然叫人傳回老家來,叫我這個當父親的沒有臉面!”
大弟這些苦楚,我當然理解。
起初,我常寫信勸他們夫婦為親友們幫點忙也無可厚非。但是,近來時不時也有老家親友找到我家里來了。于是我也頭痛起來了:一來要找份工作談何容易,光給人賠笑臉跑腿也算了,可那有求人敢空手去?來人多了經濟負擔不起。二來誰有那么多時間去應付?東奔西跑花時間不說,每天還要為他們買菜做飯找地方??;若一時找不到工干,他們一住就十天半月,誰有那么多閑暇與精力!
看到這種情形,妻子提醒我必須跟父親說說我們的難處,于是我寫了一封語氣極為委婉的家信給父親。很快,父親回了信,洋洋灑灑幾大張。他說:老家農村落后偏僻,不像廣東那樣富有,這你們是知道的。莊稼人起早貪黑忙到大年三十晚,可交了公糧和名目繁多的攤派,能剩下多少?人多地少,勞力過余,年輕人呆在家里游手好閑不算,還弄得四鄰不寧,讓他們出去找工做,比留在老家好得多,三叔因為三嬸治病而人財兩空,負責累累,哪有種田之本?我怎能不叫他把田轉給別人種去找你大弟?五爺一大家人擁擠在兩間破舊狹小的房子里,兩個兒子都因此找不到老婆。我看在眼里,怎忍心不叫他們去找你尋工打?你大舅找到我說:他兩個外甥在廣東工作,也不為兩個表弟找個工做,是不是我姐死了,也不親了?你聽了這話又會怎么想?還有,蕪村老爹為兒子能找份工做在我面前苦苦哀求,我又怎能不把你們的地址告訴他。
看到這兒,淚水已打濕了信紙,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此刻,我卻仿佛看到了父親在煤油燈下給我寫信時那彎腰曲背的身影……
自母親去世后,父親孤苦伶仃地守著那個空洞洞的家,仍然早出晚歸地種田。大弟弟接他出來沒有到半年,他硬是閑不住,吵著跑回了家。他犁田沒有牛,人家?guī)退?,插秧收割,人家?guī)兔Ω?。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唉,父親也有他的難處??!
于是,我趕快給大弟寫了一封信,說:“別再訴苦了,還是讓我們多想想辦法幫幫鄉(xiāng)親們吧,這不僅僅是關系到父親的臉面問題……”
(發(fā)表于1993年11月12日《南方日報》)
【閱讀提示】
本文是一篇令人心酸的文章。文章通過父子之間的書信對話,父親的熱心腸很“苦衷”終于打動了兒子們,大家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為家鄉(xiāng)親友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文章表現(xiàn)了鄉(xiāng)村淳樸的民風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情感。
【考點直擊】
可從以下角度來設置考題:一、父親最終消除兒子們的埋怨,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是如何表現(xiàn)的?二、請分析“父親”的形象特點。
距離
鄒天順
年近花甲的父親,去年冬天不遠千里從老家過來看望兒媳和從未見過面的一歲的小孫兒。來時已是年底,離過年不到一個月了。可就在過年前幾天,他又毅然決然地返回了老家,令我至今于心不安。他能平平安安到家么?他春節(jié)過得愉快么?我的心里總不是個滋味。老父親,為什么總不肯留在兒子的身邊?
父親是一個地道的莊稼漢,勤勤懇懇在田地里摸爬了數(shù)十年。父親讀過不少書,聽過很多戲,滿腦子裝著三國水滸和民間故事。他驚人的記憶力令我十分奇怪。他講起三國、水滸來,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綱目清晰絲毫不亂。在原來少電影無電視的鄉(xiāng)村,他是非常受歡迎的“故事大王”。記得我幼小時,每到晚上,我們家就聚集了一幫人,圍在火爐旁聽我父親津津有味地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他繪聲繪色地講,熱熱鬧鬧地辯,每晚結束時總是留個下回分解的尾巴,讓我們毛頭小子急得心癢癢。多少年過去了,那些神奇故事,那圍爐聽講的情景,仍然還清晰地留在我的腦海中。
然而,父親并不總是那樣無憂無慮地講著故事過著快活的日子。作為一個農民,他也熬過了一年又一年艱辛歲月。年過半百,可憐的母親突然離他而去。中年喪妻給父親的沉重打擊,也許是我們做兒子的難以真切理解的。那一年,在外地工作的小弟把父親接了去,可父親閑不住住不慣,鬧著回了老家。第二年,三弟請父親去照看小孩,父親在他家住了一年,又回老家了。他一個人在家下田種地,也許還講那些神奇故事。他來信讓我們勿掛念他,他一切都好,吃得做得。其實,他嗜煙好酒,老咳嗽,我們兄弟哪個不知?如何能無牽無掛?
這次看到父親,我很吃驚,他明顯地衰老了,精神、行動都不如往年。我內心甚是歉疚,很想趁這次機會好好孝敬孝敬他,留他一起過個熱熱鬧鬧的春節(jié)。而我,竟然留不住他。
父親執(zhí)意要走,我不知如何是好。人老了,脾氣犟得很,要走的原因都不肯講。也許又是因為住不慣?住了一個月了,厭極了,非走不可?
在這個問題上,父親不肯和我溝通,我也無計可施。北上的擁擠的列車載走了父親,卻載不走我的忐忑和不安。像我這樣從農村出來的后天新生的居民,是不是都會有類似的困惑?父輩給了我們雖然貧窮卻絕對歡樂的童年,而我們,卻無法回報他們同樣快樂的晚年。我們擁有了過去所沒有的現(xiàn)代家庭設備,而我們,卻無法跟我們的父親相融相吸了。
父親走了,我很不安,很歉疚,然而我一直無計可施。
(發(fā)表于1995年3月8日《南方農村報》)
【閱讀提示】
本文從另外一面寫父親,一個具有個性“農民父親”,一個很有個性化的父親。當然,文章表現(xiàn)了一個沉重的話題,父子之間為什么會產生距離?阻隔他們的這條鴻溝又是什么?
【考點直擊】
可以從以下角度來設置考題:一、文章以“距離”為題有何用意?請理解“距離”的內涵。二、請理解“我們擁有了過去所沒有的現(xiàn)代家庭設備,而我們,卻無法跟我們的父親相融相吸了”這句話的含義。
“忍”思深深的父親
鄒天順
父親讀書之多,文化水平之高是村里人無可比擬的。父親是遠近有名的說書大王,不僅他的《三國》《水滸》故事總是說得沒有尾聲,而且《西游》《說唐》等也一直在“下回分解”。在那沒電視少電影的年代,父親就是村民們心中的“文化娛樂中心”。
然而,父親卻并非以文化人的形象令村里人刻骨銘心。
如果可以用一個字來概述父親一身的全部內涵,那就是“忍”。
父親是打著“忍”的文化旗號立身處世過日子的。
父親不一定明白“忍”是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懲忿窒欲、自我克制,能忍人所不能忍,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精神境界。正如《書》所云,“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但父親領悟了“要做人,先學忍”的處世哲學。
父親不一定知道“忍”是策略與生存之道。為達到目積蓄力量,舍小取大,“韓信忍胯下之辱而終以封王拜將,勾踐臥薪嘗膽而以三千越甲吞吳”。但父親卻踐行了孔圣人“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至理名言。
也就是這個“忍”字,令父親深沉起來。而奇怪的是,父親卻始終沒有給人城府很深的感覺。也許是因為父親的骨子里洋溢著鄉(xiāng)下人忠厚老實性格吧,“城府”二字是不可能與老實巴交的農民相提并論的。
“文革”時期,村里人際關系十分復雜,三姑六婆三天一小鬧,五天一大吵已經成了家常便飯,而這些幾乎與父親沒有絲毫的關系。因為深受忍文化影響的父親磨練出了一種驚人的忍耐心。有人在父親面前指手畫腳,視他為小兒傻子,父親任其所為;家里僅有的作為文化食糧的幾本故事書被人搜抄一空了,父親忍氣吞聲。而作為家庭主婦的母親往往挺身而出充當了“保家衛(wèi)國”的勇士。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母親似乎更偉大。
最為可貴的是,伯母與母親也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吵鬧不休,而父親與伯父兄弟倆卻先是勸阻,無法勸阻之時便打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擋箭牌,兄弟倆絕不攪合到妯娌之間的漩渦里去,而始終保持純潔的兄弟關系。在那個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歲月,父親與伯父兄弟倆這種舉措似乎很不正常,于是便成了人們飯后茶余的討論焦點。
恰好相反,那時村里有兩位大人物,他們不僅把持了村里的權力機構,而且喜歡爭強好斗。他們有時親如兄弟,有時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但吵鬧打罵這一切都是他們在一手操辦,家里女人們是無法插手的。他們吵架吵到高潮處也學著女人那樣蹬腳拍巴掌,嗓子沙啞而聲音洪亮。
這些,父親簡直無法與之相比。不過,一個“忍”令父親少了許多煩惱,多了一些修心養(yǎng)性的好機會。“忍”熏陶出了父親這一特有的秉性。
記得禪宗圣地天柱山三祖寺有一段這樣的文字:“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當然,毫無節(jié)制、無條件性的忍,也造就了國人膽小怕事,忍氣吞聲,獨善其身的國民劣根性,這也許成了社會失去前進的生命原動力。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昔日“韓信胯下之辱”,“張良圯上拾履”也都是因為忍啊。
父親的忍,忍得很深。在那個特殊的歲月里,忍,讓父親躲過了許多劫難。
(寫于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晚)
【閱讀提示】
本文以“忍”為敘事線索,人物素描式地勾畫父親形象。在那個讓特殊的年代,為了生存,父親是選擇了一條明哲保身式的處世哲學,這是否是其軟弱的表現(xiàn)呢?值得深思。
【考點直擊】
可從以下角度來設置考題:一是通過閱讀本文,理解“忍”的文化內涵。二是分析文中作者所表現(xiàn)的觀點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