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城市景觀是城市文化的符號,它可以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觀藝術,使人們在城市生活中擁有舒適感和愉快感。城市景觀的建立應在公眾參與的基礎上,征求市民對雕塑的意見,使其符合更多的參與者的審美。8月17日,“飛天”雕塑被拆除,它的出現(xiàn)距離拆除只有短短的十多天。
近日,新疆烏魯木齊新落成的18米高花堆雕塑“飛天”引來網(wǎng)友關注。有人認為雕塑上端人物造型應該美化,指責城市管理者的審美觀與群眾相偏離,甚至建議將其拆除。該雕塑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從專業(yè)角度來評價,“飛天”的人物造型比較飽滿,整個比例非常好。
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領域,每個人既是受益者也是判斷者。正因為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飛天”雕塑引發(fā)關注也就在所難免。要讀懂公眾心中暫時的糾結,就必須先從城市建筑的設立背景開始。
歌德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如果說私人建筑體現(xiàn)個體消費趣味與偏好,公共建筑則側重城市精神與大眾文化的傳播。正如相關負責人所言,“飛天”雕塑寓意著開放的理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管理者是想通過雕塑這一建筑載體,向南來北往的旅客,向途經(jīng)此地的市民,傳遞藝術美感,表達文化理念。
然而,文化符號不是一個單一的靜態(tài)概念,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帮w天”雕塑的出爐,不可避免會與輿情民意發(fā)生碰撞。欣賞者有之,包容者有之,看不懂的有之,覺得不夠美觀、和周邊環(huán)境不搭的亦有之。實際上,老百姓最大的擔憂不在設立背景,而是擔心“飛天”雕塑進入了“初衷良好、方法僵化、結果差強人意”的怪圈。
“飛天”雕塑備受爭議,根源在于社會互動的缺失,從而導致城市管理者和老百姓的話語脫節(jié)。事前沒有深入細致地了解情況、充分吸收公眾意見,造成公共建筑缺乏社會基礎。也許有人會說,人多嘴雜,眾口難調,任何一個公共建筑,都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但這并不意味著城市管理者可以自說自話,將輿情民意擱置在一旁。畢竟,“飛天”雕塑是建給老百姓看的,主流民意是檢驗其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透過表面的熱鬧喧囂,這場討論的核心議題究竟何在?歸根結底,就在于公共建筑要多聽取民意,多“接地氣”。在社會分工越來越專業(yè)化、信息來源日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座談會、聽證會,抑或是方案征集,通過公開透明的渠道征求老百姓的意見,讓獻計獻策取代指責抱怨,已經(jīng)逐步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作為一面鏡子,“飛天”雕塑在讓我們體味藝術審美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超越建筑的社會思考。只有不斷擴大公眾參與,激發(fā)社會活力,我們的城市才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公共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選自《中國文化報》,201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