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中國建立了新式的海軍,其教育與傳統(tǒng)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教育方式以學堂教育為主,留學生教育為輔;教授人員主要為引進的洋教習和水師學堂畢業(yè)生;教育內容以自然科學、實踐教育為主,輔以封建道德教育。這些對晚清海軍及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晚清;海軍教育;特點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終于看到了世界,但也使清政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統(tǒng)治危機,正如李鴻章所言,“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一部分先進士紳由此看到了海防對一個國家的意義。此后,清政府開始在舊式水師的基礎上,興辦了新式海軍,而海軍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直接推進了新式海軍的發(fā)展進程,促進了海軍的全面建設。
一、水師學堂為主,留學生為輔的教育方式
清朝的海軍建設基本上是白手起家,所以在起步階段海軍人才尤其是海軍將領嚴重缺乏,因此培養(yǎng)人才便成為建設海軍的頭等大事。從1866年左宗棠創(chuàng)辦中國最早的海軍學?!=ùW堂開始,清朝陸陸續(xù)續(xù)開辦了一批水師學堂,如1880年創(chuàng)辦天津水師學堂,1885年創(chuàng)辦昆明湖水師學堂,1886年創(chuàng)辦黃埔魚雷學堂,1887年創(chuàng)立廣東水陸學堂(后改名廣東水師學堂)等等。這些水師學堂構成了晚清海軍教育的主體,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堂教育體系。這些學堂還制定了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福建船政學堂作為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所海軍學校,其創(chuàng)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章程自然也為后來者所模仿和沿用。1866年,左宗棠制定《藝局章程》,“比較詳細地規(guī)定了學習期限、師生關系、學生守則、學生待遇、考試制度、獎懲制度、畢業(yè)使用等等”,其“辦學方針、課程體系以及管理章程都是新版海軍軍校模仿的范本”。
除了水師學堂,派遣留學生也是晚清海軍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代中國派遣的第一批留學生是1872年赴美的幼童,原計劃一百二十人,每年三十人,其中有一部分學習航海造船等與海軍有關的課業(yè),但是“這一留學計劃在國內遭到了保守勢力的激烈抨擊,最后甚至迫使清政府提前將學生召回?!?877年福建船政學堂的第一批留學生前往歐洲,主要方向是兩個國家:法國與英國。赴法留學生主要學習造船技術,赴英留學生主要學習駕駛技術,還有零星選拔的一些工匠赴德國學習技術。日本也是晚清海軍留學的重要方向之一,尤其是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和1904年日俄戰(zhàn)爭后,清廷看到了日本海軍的強大,加之“日本又對張之洞、劉坤一等封疆大吏不斷游說,鼓吹日本和中國‘同文同利’,溝通較易,慫恿其招聘日本軍事教習,派遣赴日軍事留學生?!币虼巳斩響?zhàn)爭后,清朝海軍主要留學方向由歐洲轉向日本。
各個水師學堂為海軍培養(yǎng)了駕駛、管輪、造船等方面的人才,留學生的派遣更是直接為中國培養(yǎng)了精通外國先進技術的人才,如福建船政學堂的鄭清濂、羅臻祿、劉步蟾、蔣超英、林泰曾等,為晚清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笆勾炫灤乃讲粩嗵岣?,由木殼兵船、鐵脅兵船到鋼甲巡洋艦,僅僅十幾年便連續(xù)跨越了造船技術的三大步”這些人才不僅在晚清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有些在清廷滅亡后于國民政府中也擔任要職,如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的張伯苓、貢獻卓越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曾任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的黎元洪和交通總長吳毓麟、曾任北大校長的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等,對民國歷史都有一定影響。
二、洋教習和學堂畢業(yè)生為主的教授人員
海軍作為近代化的軍種,其教育也須近代化。在當時的條件下,依靠科舉不可能選出海軍教育工作者。因此,在水師學堂成立早期,有大量洋人擔任教習。比如福建船政學堂有前學堂和后學堂,“當時認為法國人精于制造,英國人精于駕駛。所以前學堂多聘用法國教習,教授制造專業(yè);后學堂多聘用英國教習,教授駕駛專業(yè)?!碧旖蛩畮煂W堂仿照福建船政學堂,分為駕駛學堂和管輪學堂?!翱偨塘暈檠髥T高文、正副管輪教習為洋員霍克爾、希爾順;駕駛副教習為洋員麥賴斯等?!?/p>
清政府內部在聘請洋人做教官的問題上存在諸多顧慮,實際上也為無奈之舉,因此當學堂學員畢業(yè)和留學生歸國之后,清朝就立即安排了其中一部分人做學堂的教習。如曾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的嚴復,既是福建船政學堂駕駛科第一屆畢業(yè)生,又曾赴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校留學;教習許兆箕是福建船政學堂駕駛科第四屆畢業(yè)生。
本來這種方式可以基本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從而使晚清的海軍教育逐漸脫離外國人的控制,但是一場甲午戰(zhàn)爭不僅宣布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眾多水師學堂也由此停辦,更毋庸說教習問題。
三、自然科學、實踐教育為主,輔以封建道德的教育內容
為了培養(yǎng)熟知近代艦船知識的人才,無論是學堂教育還是留學生教育,都包括自然科學知識:造船科的學員,必須學習算術、幾何、解析幾何、繪圖、微積分、三角、操演洋槍等專業(yè)知識;駕駛科的學員,必須學習天文、地理、幾何、代數、三角、微積分、物理、駕駛、測量等專業(yè)知識;管輪科的學員,必須學習算學、幾何、三角、代數、物理、汽理、行船、汽機、機器畫法等專業(yè)知識。晚清海軍教育與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有一處很大的區(qū)別:更加重視結合實踐教育。比如,1873年,福建船政學堂“派教師率領學生到海上實習,航經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等處,去時教師邊講課邊操作示范,回時由學生自行操作,根據表現,評定優(yōu)劣?!绷魧W生方面,駕駛科的學員在完成基本的堂課學習后,會分到輪機水缸廠、造船廠、槍炮廠等處實習;管輪和駕駛科的學員也會被監(jiān)督指派到兵船上實習。
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灌輸封建道德和思想,海軍學員除了專業(yè)課程外,“每日常課外令讀《圣諭廣訓》、《孝經》,兼習策論,以明義理”,忠于國君。
作為近代教育,晚清海軍教育中包含了很多對時人來說很“新奇”的科目,尤其是實踐課的設置,使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與實用性,對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封建教育形成很大沖擊;其次是促進了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這對于向來重人文輕自然的傳統(tǒng)中國教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再次,留學生回國后,帶回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西方的思想文化,從而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由于整個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敗,海軍教育體系的運行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各部門推諉扯皮現象比較嚴重。僅從經費方面看,“惟以清代缺乏一個健全而統(tǒng)一的財政制度,每遇用款之際,輒令各省份由京餉或協餉之內轉撥,而各地督撫又每因其本身的需要,不是拖欠便是截留,再不然便是互相推諉,故常文書往返,得款無多。”尤為遺憾的是,辛苦培養(yǎng)出的人才并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正如閩浙總督兼船政大臣邊寶泉所說:“聞閩廠學生學成回華,各散處無事,饑寒所迫,甘為人役。上焉者或被外國聘往辦事,其次亦多在各國領事署及各洋行充當翻譯?!备鲗W堂之間地域派系觀念較重,像福建船政學堂學員即多為閩粵兩地之人。這種狀況使馬尾海戰(zhàn)和甲午海戰(zhàn)中各自為戰(zhàn),援救不力。
綜上所述,近代海軍教育是整個晚清近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有識之士的倡導下,晚清海軍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收到了較好的成效: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并且在洋務派的大力支持下,蓬勃發(fā)展,創(chuàng)辦了多所學堂,利用洋員和學堂畢業(yè)生教授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向英、法、美、日、德等國派出留學生,培養(yǎng)出大量人才,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對近現代歷史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但是,囿于眼光的局限、體制的腐敗、外國的欺凌等等,海軍教育發(fā)展處處受到掣肘。由于封建制度的桎梏,學堂教育和留學教育都隨著洋務派的人事更迭而浮沉。教育體系本身也存在一定問題,并沒有形成完整而合理的“選拔——培育——任用——再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任用模式,缺乏統(tǒng)籌意識,最終未能挽救腐朽垂危的清王朝。
[責任編輯:趙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