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浩瀚如林的民歌海洋里,陜北民歌以它的獨特性和濃郁的地方風情風貌融合在民族文化的體系中占并且據著顯要位置,不管是原創(chuàng)的、改編的、新民歌、聯(lián)句式的、信天游式的等,均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與時代背景及社會發(fā)展方向諸領域起到了推進民歌上升的作用,成為了文化性質和文化品質之上的一朵藝術奇葩。
陜北民歌在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地域特點和本土文化特點鮮明,所以便符合于陜北人民生活的喜怒哀樂和他們勤勞樸實、勇敢堅定的性格。從一些經典的流傳廣遠的陜北民歌去審視,就會發(fā)現陜北民歌有著很強的層次性和邏輯性,并且表達直白、朗朗上口。字與字之間、詞與詞之間,過渡和連接的很自然、很真實、很有韻味,也適合于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成就了這種民歌表現生活形式的外在形態(tài),如《趕牲靈》《三十里鋪》《五哥放羊》等,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以獨具特色的陜北語素和對心靈深處人性的觸感,給人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想象空間。
陜北民歌中的語素表現手段往往以降音收結,化成陜北地方土語式的一個明顯語調,以此來加重藝術和人物的分量。由此,陜北民歌的音樂表現力就會依循與陜北方言中慣有的降音語調,去著力描繪某一個場景、某一個故事、某一個人物的性格流露,做到與語言本身的和諧統(tǒng)一。音樂屬于陜北民歌最為核心的主題與主體,它能夠把不同的人物情緒及情緒之中的情感烘托出來,使之形象化、具象化。音樂是連接陜北民歌意境深遠和內涵豐富的紐帶,從而增進了語言意趣和曲譜意趣的生動與合理,讓陜北民歌這種藝術元素傳播的更遠、更廣闊,形成它藝術特征上的三個主要因素。
因素一,陜北民歌有著明確的音樂性。音樂的成功與否,決定著一首民歌的成功與否,而要達到這個要求,音樂必須要具備其民族化特點。所謂民族化的音樂,是指在對語言、習慣、環(huán)境、情感、歷史背景和時代環(huán)境中,對音樂賦予的曲調、音調、調式、旋律、節(jié)奏、起伏變化都得掌握,達到音樂表達手段的風格。陜北民歌的音樂風格,既要適宜于歌詞內容和所輻射的社會意義,又要適宜與之相吻合的人民大眾的心理反應。音樂的途徑往往是從感性到理性,而一首陜北民歌的內容實質,也往往是從感性帶理性的上升過程,達到成熟的藝術走向。探析陜北民歌在表演和演唱上的藝術特征,取之于這樣的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對其音質的把握,作曲者能根據歌詞內容,創(chuàng)作出最能直觀表達詞意的曲調,加之配器,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演唱者需要三度創(chuàng)作,把一首歌的內容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使之傳唱下去,往往注入某些風格特點。第二個方面是對其情感的把握,而且還有參與者對勞動果實的一種情感滲入,更有聽眾對民歌所傾注的情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是多方位賦予一首歌最為本質的東西,因此必須得著重與此。第三個方面是對其整體的把握,做到內與外的統(tǒng)一、做到音樂和情緒的統(tǒng)一、做到歌詞與曲譜節(jié)奏上的統(tǒng)一。要面面俱到,并且各司其能,這樣才能把一首陜北民歌打造好,能深入人心。譬如《淚蛋蛋泡在沙蒿蒿林》這首民歌,她的曲調高亢、豪放、優(yōu)美、動聽,其為本質聲腔要求;再有要求渲染著的音色嘹亮、通暢、自然、抒情,屬男高音之類型;然后對音樂的潤腔、拖腔及裝飾音都有規(guī)定,達到與整個歌曲一脈相承的效果,因而也便有了此歌的百唱不厭和經久流傳。
因素二,陜北民歌有著豐富的人民性。民歌,就是為人民歌唱的歌曲,反映人民生活的實質。陜北民歌從題材而言,有愛情的、有革命的、有人生追求的、有生活狀態(tài),但萬變不離其宗,都以人民的真實生活為素材和出發(fā)點,經過詞、曲、演唱者的加工、提煉、潤色等步驟,最后展示于舞臺,定性與舞臺之風格。應當說,陜北的黃土高原上,承接和滋養(yǎng)了民歌的生長和發(fā)展,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陜北人民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性格特點。一首民歌的產生,集中了陜北人民那種生活形態(tài)中的聰明與智慧。這種聰敏與智慧一旦勃發(fā),就會顯露出民歌表現力度上的厚重感,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一定要根據人民的需要,創(chuàng)作出人民的歌曲,才能長期保留下去,否則,曇花一現,沒有一點價值和意義可言。人民大眾是陜北民歌最有話語權的主導元素,關注了人民的生活,然后進行分析整理,把那一面最感人、最美麗的東西呈現出來,就是最受人民歡迎的陜北民歌。
從貧瘠落后的陜北,到現今富裕幸福的陜北,陜北民歌走人民性路子的主流一直沒有改變,在歌曲進程的傳遞和演唱者進程的傳承中,始終保留著那份黃土的真情和對人民的真情。真情實感,是陜北民歌自身品格的需求。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陜北民歌豐富的人民性趨勢,正是陜北民歌正確且健康的發(fā)展路子,同時也是讓陜北民歌永葆青春的保證。
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是社會的主人,陜北民歌即興創(chuàng)作的歌曲,占據了很大的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陜北民歌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人民性內容。譬如信天游式的陜北民歌,自然樸實、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往往上下結構句,就把那份感情色彩和思想認識表現了出來,“這么長的辮子探不上天,這么好妹子見不上面;這么大的鍋里下不了兩顆米,這么旺的火咋燒不熱個你……”其內容意境優(yōu)雅,極具人民生活性。有期待、思念、煎熬、苦楚等內在情思在里面,故而成為了經典的愛情歌曲。
因素三,陜北民歌有著廣泛的時代性。每個不同的社會發(fā)展時期,都會衍生出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中國是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環(huán)境。陜北民歌屬于漢文化體制,有其漢族的風俗和生活人情,同時還具有陜北文化的某些特征。在小康社會的今天,陜北民歌不能單單留守在傳統(tǒng)的藝術范圍里,而應與時俱進,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為文化繁榮做出新的貢獻。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品質,更代表了時代文化發(fā)展之方向和潮流。陜北民歌的時代品質在于它順應了時代的先進文化,在不失原始本質規(guī)律且有所創(chuàng)新。這一創(chuàng)新,是人民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譬如新編陜北民歌《總書記和咱過大年》,寫的是領導與人民之間的深情厚意,倍受鼓舞、倍感親切,加之曲調大氣豪邁,輕快舒展,時代氣息非常濃郁。
通常所說的符合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就是指文學作品能否與社會進步成為一個統(tǒng)一,能否體現出時代的主旋律。在不失根基的基礎上,可以在新的枝葉進行剪裁和裝扮,使民歌內容直接反映社會生活,進一步書寫出和諧、幸福、美好、清閑的社會生活常態(tài),使其更豐富、更有吸引力。如《又到吳起鎮(zhèn)》,作者展望當今吳起鎮(zhèn)的輝煌業(yè)績與發(fā)展變化,在緬懷中寄托了祝愿,有了時代象征,人們在聆聽時就不會感到陌生。
陜北民歌的時代廣泛性還得益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諸如政治、經濟、科技、生態(tài)、旅游、教育等以及文化的多元格局,導致其保持固有風格發(fā)生變化。同時,這也是時代的一種文化需求。
陜北民歌充滿著音樂性、人民性、時代性的藝術總和,它的藝術特征決定了它的優(yōu)越感。在農耕文化的黃土板塊里,顯示了它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傳承保護發(fā)展陜北民歌,應當對陜西大省的目標和實現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