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十自述》中大量文字用于描述胡適幼年、少年求學期間與教師的交往,隱含胡適的師承觀。師承是學術薪火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狀傳播,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術與思想的傳遞與接力。教師傳遞與發(fā)送影響,以顯性或隱性的形態(tài)對學生產(chǎn)生學術影響與人格影響。學生在理解與敬佩教師的感情基礎上,跟從并接替教師研究,實現(xiàn)超越。師承的本質是學術思想的影響、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學術傳統(tǒng)的薪火相傳,師承的實現(xiàn)須經(jīng)過從師、選擇、超越三個階段,其核心是創(chuàng)新,是基于教師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
關鍵詞:胡適;《四十自述》;師承
作者簡介:戴婭婭(1984-),女,湖南邵陽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湖南婁底417000)
中圖分類號:G645#8195;#8195;#8195;#8195;#8195;文獻標識碼:A#8195;#8195;#8195;#8195;#8195;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3-0137-02
《四十自述》是胡適1930年至1932年寫成的六篇自傳文字的合集,記錄其從出生至考取官費出國留學期間19年的經(jīng)歷。從中國知網(wǎng)等學術資源庫檢索發(fā)現(xiàn),目前有關胡適《四十自述》的研究較少,這些研究多數(shù)將其看成傳記文學文本,屬于傳記文學研究,很少將其當成教育文獻或教育敘事文本,不屬于教育學研究范圍。然而,《四十自述》既是傳記文學,更是卓越的教育文獻。作者以一位教育者的眼光,生動敘述其成長經(jīng)歷,在對各階段教育的描寫中,胡適以深帶感情的筆墨對教師進行了追憶。這些追憶,從某種程度上說,都是胡適的師承敘錄,從人物與教育事件的選取,到敘錄的視點與立場,再到胡適對教育人物與教育事件的評價,都蘊涵了胡適的師承思想。這些思想,值得我們研究。
一、教師是師承鏈的環(huán)節(jié),是影響的攜帶者與發(fā)送者
師承是學術的繼承與傳遞,是影響的接觸、接受與接力傳播。師承的形成與存在,首先取決于教師是否攜帶與傳遞學術、具備并能發(fā)送影響。好的教師是師承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影響的攜帶者與發(fā)送者。這是胡適《四十自述》中間接表達或直接陳述的師承思想。
胡適在《四十自述》中有選擇地記敘了他在家塾期間與新學階段遇到的多位教師,他們或為其解答學習、生活中的困惑,或為其講授若干門課程,或教胡適做人的道理?!稁熣f》中有“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1]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師影響學生的三種途徑,也是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的三個層次。幸運的是,胡適從這些教師中既獲得三種途徑的影響,也獲得三個層次的影響。胡適對這些教師有所選擇的敘錄,正是他師承思想的反映。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從程度上看,人格影響大于學術影響。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對多位教師的回憶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最具代表性的是梅溪學堂第五班教國文的沈先生:“他講的一課書里有這樣一段引語:傳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沈先生隨口說這是《左傳》上的話,我那時已勉強能說幾句上海話了,等他講完之后,我拿著書,走到他的桌邊,低聲對他說,這個‘傳曰’是《易經(jīng)》的《系辭傳》,不是《左傳》。先生臉紅了……”[2]
事后,沈先生出題“孝弟說”測試胡適國文程度,使其一天之中升了四班。胡適這段看似簡短、不經(jīng)心的記錄,完全而真實地刻畫了沈先生謙遜、豁達、提攜后輩不遺余力的人格特征。
從《四十自述》的記載到胡適后來的發(fā)展可以看出,沈先生對胡適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學術上,更體現(xiàn)在人格與精神上。將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分為學術影響與人格影響,是從影響內(nèi)容這一角度進行劃分的。學術影響,主要內(nèi)容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問,其結果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或技藝,掌握專業(yè)知識,在自己所從事研究的學術領域有所發(fā)展。人格影響,包括精神渲染、人格感召等內(nèi)容,其結果是學生受教師人格魅力吸引與道德品行浸染,在思想與精神面貌等方面獲得的深刻認識與改變,甚或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學問與人生傾向。
沈先生與胡適交往的過程既是教師解惑、授業(yè)、講授學問,對學生產(chǎn)生學術影響的過程,也是教師以其人格修養(yǎng)浸潤學生心靈,對學生產(chǎn)生人格影響的過程,后者作用更大。沈先生接受胡適對其講授中失誤的糾正,說明他謙遜、正直、不以師者自居;出題測試胡適國文程度,說明他真正關心學生;將胡適轉入合適程度的班級,說明他識才、愛才、提攜后輩不遺余力。沈先生對胡適“潤物細無聲”的人格浸染,在胡適對沈先生生動而真摯的追憶中表露無遺。沈先生以其飽滿、豁達的人格感染胡適,使其保有存疑、質疑、追求真理的本性,在其心里烙下正直且謙遜、寬容且豁達、提攜后輩且不遺余力的印記。胡適在多年后能夠如此清晰地記敘這段經(jīng)歷,可見沈先生影響之深遠。胡適選擇在《四十自述》中詳細記錄這段經(jīng)歷,描述的是師生交往,展示的是他心目中教師的理想形象。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從影響方式來看,感化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胡適在《四十自述》中特別記敘了趙詒壽先生的故事:“他是張先生的得意學生,他說他在梅溪書院很久,最佩服張先生的人格,受他的感化最深。他說,張先生教人的宗旨只是一句話:‘千萬不要僅僅做個自了漢?!以诎屠栲l(xiāng)間的草地上,聽著趙先生談話,想著趙先生夫婦的刻苦生活和奮斗精神——這時候,我心里想:張先生的一句話影響了他的一個學生的一生,張先生的教育事業(yè)不算是失敗。”[2]
胡適認為張煥綸先生的教育事業(yè)“不算是失敗”,因為他的“一句話影響了他的一個學生的一生”,使其“刻苦生活”并擁有“奮斗的精神”。趙詒壽先生之所以受張煥綸先生影響如此之大,主要是他“最佩服張先生的人格,受他的感化最深”。由此可見,教育事業(yè)是否成功主要在教師對學生實施的影響是否發(fā)生作用,教師能否進入師承鏈主要看他對學生能否產(chǎn)生影響,感化正是使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良好方式。教師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與品行修養(yǎng),潛移默化感染學生,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而持久的人格影響。這樣的感化與浸染較之課堂上一言一語的知識傳授更能深入人心。
二、學生進入師承鏈的過程,即理解、敬佩、跟從、接替與超越教師的過程
師承的實現(xiàn),除了進入師承鏈的教師,還需要能夠成為師承鏈環(huán)節(jié)的學生。學生能否成為師承鏈的環(huán)節(jié),有機緣因素存在,除此之外,更需要學生自發(fā)、自覺的努力。胡適在《四十自述》中描述他受各位教師影響的過程,是他自發(fā)、自覺努力學習,接收與內(nèi)化這些影響的過程,也是他理解與敬佩教師,決心跟從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是他后來進入學術師承鏈、超越教師的基礎。
學生能否進入師承鏈,有機緣因素存在。在這種機緣之后,學生的努力是關鍵。胡適在中國公學創(chuàng)辦《競業(yè)旬報》期間遇到傅君健先生是一種機緣。傅先生鼓勵胡適做白話文,鼓勵胡適充分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思想。受到鼓勵的胡適努力創(chuàng)作,在《競業(yè)旬報》上發(fā)表了大量的白話文章,“我做了不少的文字,有時候全期的文字,從論說到新聞,差不多都是我做的”。[2]這段時期的白話文訓練對胡適影響至深,“白話文從此形成了我的一種工具。七八年之后,這件工具使我能夠在中國文學革命里的運動里做一個開路的工人?!盵2]受傅先生影響,胡適開始做新詩,并決心“想要做個詩人了”,[2]胡適不僅這樣想,也努力這樣做?!坝袝r候,我在課堂上,先生在黑板上解高等代數(shù)的算式,我卻在斯密司的《大代數(shù)學》底下翻《詩韻合壁》”,[2]“我在腳氣病的幾個月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世界,同時也決定了我一生的命運。我從此走上了文學史學的路”。[2]遇到傅先生是胡適的機緣,但更重要的是胡適抓住了這種機緣,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讓這種機緣成為開啟學術大門、進入師承鏈的鑰匙。
學生進入師承鏈,包括理解、敬佩教師,決心跟從與接替教師進行研究,最后超越教師這幾個階段。
由理解到敬佩,是學生在遇到教師之后,決定跟從他進行研究的感情基礎。胡適在《四十自述》中記敘趙詒壽先生,“他說他在梅溪書院很久,最佩服張先生的人格,受他的感化最深”,[2]因為理解,所以佩服,由此才有趙詒壽先生對張煥綸先生思想與精神的追隨與傳播,至張先生逝世數(shù)十年后,趙先生仍保持刻苦的生活與奮斗的精神,以張先生教人的宗旨鼓勵自己與后輩。趙詒壽先生在梅溪學堂遇到張煥綸先生是一種機緣,這種機緣對當時梅溪學堂每一個受張煥綸先生教育的學生都公平存在,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并且能夠將這種機緣轉化為傳承張先生精神與思想的前提條件,趙詒壽先生做到了,因為他充分理解張先生,崇拜他的精神,敬佩他的人格,決心跟從他,將他的思想與精神傳遞下去。
學生理解與敬佩教師是師承的感情基礎,在此基礎上決心跟從與接替教師進行學術研究,這樣學生才有可能超越教師,進入由教師所連接的學術傳統(tǒng)與師承脈系。胡適在《四十自述》中說:“我在那失望的時期,自己忽發(fā)野心,心想,‘我將來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補作這幾章缺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豈不是很光榮的事業(yè)?’……”[2]“這一點野心就是我后來做《中國哲學史》的種子?!盵2]胡適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三、師承之承是從師、選擇與超越,是學術傳統(tǒng)的薪火相傳
教師與學生是師承得以實現(xiàn)的必備因素,有師、生,才有師承?!端氖允觥分校m對梁啟超先生、沈先生、留美官費考試國文閱卷先生等教師的細致描述,除表達他對師承鏈中教師與學生的看法,更體現(xiàn)他對師承這一活動本身的認識,包括師承的本質、階段與核心三個方面。即師承的本質是學術思想的影響、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學術傳統(tǒng)的薪火相傳;師承的實現(xiàn)須經(jīng)過三個階段:從師、選擇、超越;師承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是基于教師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
胡適認為,師承的本質不在形式,而在內(nèi)容與結果。判斷有無師承關系,不在簡單形式上的授業(yè)與從教,而在學術思想的影響、傳承與創(chuàng)新。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對梁啟超先生的追憶及他后來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對杜威先生與赫胥黎的描述透視出胡適的師承本質觀。胡適在《四十自述》中說,“我個人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F(xiàn)在追想起來,有兩點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說》,第二是他的《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2]后者是中國“國內(nèi)學界最早以通史的形式概論中國學術史的著作。”[3]而為胡適贏得學術地位的初探之作《中國古代哲學史》就是胡適深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之影響,又失望于該作中缺失部分,留美回國后寫成的。胡適說:“我在那失望的時期,自己忽發(fā)野心,心想‘我將來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補作這幾章缺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豈不是很光榮的事業(yè)?’我越想越高興,雖然不敢告訴人,卻真打定主意做這件事了?!盵2]
可見,梁啟超先生與胡適之間雖無直接面授的師生關系,但不可否認胡適深受梁啟超先生影響,胡適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研究即是其深受梁啟超先生中國哲學史研究影響之下的創(chuàng)作。胡適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也指出,他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一個是赫胥黎,一個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jù)的東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樣思考,”[4]以上三位學者,或與胡適有直接師生關系,或與胡適無嚴格師生關系,但不可否認,他們都對胡適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胡適對他們有所傳承,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超越。胡適對他們學術與思想的繼承與開拓使得學術傳統(tǒng)得以薪火相傳。
《學者的師承與家派》一書中,呂思勉的故事則明白、直接地陳述了類似的觀點:“呂思勉在回憶自己的人生軌跡時自然提到了康有為、梁啟超的影響。他說:‘成童時,最信賴康梁之說。予乎生不喜訪知名人士,人有愿下交者,亦多謝絕之,以泛泛訪問,無益于問學修為也。故于康梁兩先生,皆不識面。然在思想上,受兩先生之影響最深,雖師父不逮也’?!盵5]
由以上引文可知,呂思勉與康、梁雖無師徒關系,甚至未曾謀面,但他本人認為二位先生對自己的影響“雖師父不逮也”。
有關未能及門授業(yè),但有師承之實的論述,自古有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宋逭撸又越桃?。”[6]朱子對第五種類型的注解為“人或不能及門受業(yè),但聞君子之道于人,而竊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誨之所及,……孟子亦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盵7]
學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判斷有無師承的標準,是師承的完成階段,在此之前,需要長久的積累?!端氖允觥分杏涊d:“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曉暢之中,帶著濃摯的熱情,使讀的人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有時候我們跟他走到一點上,還想往前走,他倒打住了,或是換了方向走了。這種時候,我們不免感覺失望。但這種失望也正是他的大恩惠,因為他盡了他的能力,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境界,原指望我們感覺不滿足,原指望我們更朝前走?!盵2]
這段通俗、易懂的文字,明顯表達出胡適的師承觀。胡適認為,師承的過程須經(jīng)歷三個階段:從師、選擇與超越。首先是“跟著走”,即從師。“梁先生的文章……使讀的人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這他想”,學生跟著教師走,跟著教師想。其次是選擇。“有時候我們跟他走到一點上,還想往前走,他倒打住了,或是換了方向走”,此時,學生面臨選擇,即在教師停止研究時選擇是否繼續(xù)研究或者在教師多個研究方向中選擇其一進行研究。以上兩個階段只是從師而非師承。最后是超越,即“更朝前走”。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學生繼承教師的研究,或進一步,取得新進展,獲得新成果,超越教師。以上三個階段,前面兩個是基礎,是積累,沒有基礎與積累無法完成第三個階段的超越。同樣,若只有從師與選擇,而無個人創(chuàng)造與開拓,也不是真正的師承,無法實現(xiàn)學術傳統(tǒng)的薪火相傳。胡適本人受梁啟超先生影響的過程,及他后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正是他對梁啟超先生學術研究從師、選擇與超越的過程。
師承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是基于教師學術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胡適說“他盡了他的能力,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境界,”于此,教師的基本責任與義務已完成,學生也已完成師承過程中的從師與選擇。然而,教師應該是“原指望我們感覺不滿足,原指望我們更朝前走”,一名好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不是學生局限在教師本人所取得的學術成果之中,而是希望他不滿足現(xiàn)狀,敢于創(chuàng)新,走得更遠。
家學、師承、個人努力是一個人在學術上取得成就缺一不可的三個要素。[8]胡適取得的學術成就與他的家學、師承、個人努力密不可分,家學為其打下穩(wěn)固的國學基礎,個人努力使他一如既往保持學習與研究熱情,師承是胡適學術研究的推動力,將胡適帶入研究領域的高峰并使其實現(xiàn)對自我與師輩的超越。胡適在《四十自述》中記敘了自己的學術淵源(即師承),胡適記敘的是求學經(jīng)歷中與教師交往、受他們影響的實然事實,通過有選擇地記敘這些實然事實,表達他心目中應然的師承理想。這種師承觀既是胡適學術思想的組成部分,也是胡適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史不可缺少的一頁。
參考文獻:
[1]韓愈.師說[A].韓昌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
[2]胡適.四十自述[A].胡適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5-102.
[3]劉夢溪.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梁啟超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
[4]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A].胡適文集(5)[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07.
[5]王曉清.學者的師承與家派(第2版)[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5.
[6]孟子.盡心章句上[A].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61-362.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62.
[8]張少雄.教育學原理[Z].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2007.
(責任編輯:孫晴)